跟著人家吃肉的人分點湯,這事無可厚非,可為了自己多喝一口,贏學喇叭就吹起來,這個就有點不體面了。
咱們不能一邊嘲諷印度大乘贏學,一邊自己也如此這般。

終於可以留言評論啦,歡迎大家向筆者拍磚
最近,有一批專家學者又出來駁斥了“消費不足論”。比如社科院的大儒,餘老師就寫了這麼一篇雄文。

核心論點倒是很簡單,“消費本質上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非“原因”——正如一個人必須先工作賺錢才能消費,而非靠花錢來創造財富。”
然後又把美國的天價醫療拿出來說事,意思是咱們消費並不比美國人少,如果把美國這些“高價服務業”甩掉,那麼咱們的消費其實很強大,甚至是美國的1.25倍。
所以,要維持東亞奇蹟(原文如此),就該高儲蓄,低消費;經濟發展就該靠天量基建投資,再搞一下四萬億是正途,消費券是邪路。
似乎,現在鼓吹消費不足的人,都是內奸,餘老師這樣的秉公直斷的,才是清醒的專家。畢竟說出來咱們已經生活的不錯了,讓人心裡暖暖的,爽爽的,心裡默唸一下一半的美國家庭拿不出400美元,午飯都更香了一點,看著洋抖難民哭訴一下打三份工還要賣血送小孩去動物園,窗外的陽光更明媚了一份。
爽文肯定人人愛看,只是這專家還是磚家,的確得好好聊聊。
首先,咱們以金額計算的消費,當然是低估了,因為國內的物價,除了一些特殊事項,的確遠遠低於全球平均,跟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更是低的離譜。可物價低是否能衝抵消費在GDP當中佔比太低呢?
如果直接採用實物量進行對比,可能更有說明力。
衣食住行,先說穿衣。中國過去五年,每年人均購買衣服在22件左右(平均值,不是中位數,這裡不討論國內特殊的圖釘分佈,相信有些讀者可能被平均了)。美國的數量是90件,咱們幾乎是人家的四分之一。不但比不了美國,法國德國也是咱們的兩三倍,連號稱“米荒”吃不上飯的日本,都是咱們的兩倍。甚至國內有點看不上的墨西哥比咱們都高,而墨西哥的人均GDP跟咱們幾乎一樣。

再說吃飯,這點上倒是“民以食為天”,咱們一點不落下風。蛋白質攝入全面超過西方發達國家,難怪18歲以下青少年身高,咱們重新超越日韓,成為東亞最高,營養上真的沒輸過。

住這點,基於人口和國土原因,再加上房價的問題,可以預見咱們的數字不好看,但因為房子有金融屬性,並非純粹的消費,這裡把住換成的冰箱彩電大沙發的日用品消費。
先說白電,以冰箱為例,咱們又是墊底。這還是在國內冰箱產量世界第一,價格全球最低的情況下。

洗衣機也是墊底。

冰洗是解放家庭勞動力的重要家電,以國內如此高的的女性勞動參與率,即使追不上美日德法,本應該是超過墨西哥這種女性大量全職的國家。
再說娛樂向的手機和電視。
以國內發達的移動網際網路,手機這項應該不落下風,結果在18年的時候尚超過日本和墨西哥,到22年就又落到了墊底。電視也是同樣的故事,18年的時候咱們跟墨西哥都是千人購買40臺左右,到24年,墨西哥已經上升到52臺,咱們落到了34臺。日本則是咱們的兩倍(65臺),美國是咱們四倍(121臺)。

最後是行,咱們看汽車消費。除了沒有本土汽車工業的墨西哥比咱們購買量低,其他被咱們看作在新能源時代被遠遠甩在後邊的德日美法,購買量都比咱們高一倍左右。

所以,結論似乎很明顯,就算排除高物價因素和高服務佔比的因素,但從實物消費量上來說,咱們不但遠遠落後美德這種發達國家,也落後於很多人口中的“貧窮髮達國家”日本,甚至不如跟咱們人均gdp差不多的墨西哥。
可以說,咱們除了種族天賦加成,吃得好以外,其他各種消費品都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甚至遠不如同級別的發展中國家,這還是咱們作為全球最大的工業體,享有遠低於國外物價的情況下的情況。
非要抓著什麼天價救護車,天價律師費洗地,顯然不是傻就是壞。美國的GDP的確有許多水分,歐洲和日本也是類似,但咱們的消費佔比如此之低,以至於人家擠掉水分,還是遠遠超過咱們。畢竟咱們不是隻有江浙滬和大灣區。
實際上,咱們一直引以為傲的快遞外賣便宜,看病便宜,理髮便宜,甚至碼農便宜,教育便宜等等,其背後的屬性是什麼?某多滿屏的9.9的低價貨,某團各種5.8的拼好飯,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服務價格低廉的背後,是勞動力的廉價。便宜快遞,便宜理髮,便宜外賣,是否正是勞動者的收入低下的原因?當一堆本科生碩士生掙著一單6塊錢的快遞費,消費能起得來嗎?


這也是餘老師的論證錯誤之處,不能只盯著蛋糕做大的故事,不講分蛋糕的事情。咱們不是生下來就註定要給美國歐洲人生產日用品,讓人家生活愜意的。咱們各種性蕭條、婚姻蕭條,本質上不都是因為熱衷卷自己造福洋人的畸形結構麼?

這個時候認為國內消費沒有不足,不去加強消費,還去主張搞基建投資的大水漫灌,似乎傻的比例少一點,壞的比例多一分。畢竟錢投到消費端,不會過某些團隊的手,而修路建橋,從論證到實施,從學界到產業界,喝湯吃肉,大家都懂。而且爽文人人愛看,流量和實利雙豐收,的確是雙贏就是贏兩次。
跟著人家吃肉的人分點湯,這事無可厚非,可為了自己多喝一口,贏學喇叭吹起來,這個就有點不體面了。
咱們不能一邊嘲諷印度大乘贏學,一邊自己也如此這般。
風大浪高,有些不方便說的,可以點選下邊卡片移步可以留言的小號聊一聊,也可關注筆者微博賬號 @躺平學副教授
筆者的新書上市啦,錯愛筆者閒扯的讀者,可以點選下邊的 閱讀原文 購買~~已購買的讀者,記得後臺聯絡筆者,加入VIP讀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