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難道咱就不配過高收入、低物價的日子?

要不是中美網友友好對賬,憑著我方網友的見識,很難想到全款買菜竟然是一種很“腕兒”的做法。
咱們不少人以為美方網友過的都是“高收入、低物價”的生活,沒成想是全款買菜、午餐貸、貸款上大學、自費當兵的排列組合。
其實要是再早十幾年對賬,美方網友的優越感還是有的。
十幾年前,美方網友喝一杯咖啡只要2美元,看一場電影只要10美元,是他們平均月收入的萬分之六和千分之三。

那時在咱們這裡,隨便走進一家咖啡店,一杯咖啡不得30塊起步。那個年頭,咱的平均月薪有3000塊就算不錯了。
2011年時,有資料說咱們90.8%的人可能從來沒有喝過咖啡。5年之後,喝咖啡的人逐漸多了,人均一年喝6杯咖啡。
到了2023年,咱們人均一年已經喝掉16.74杯咖啡了。
現在,咱買一杯咖啡也只要9塊9了。斯基想說:
大人,時代變了。
“高收入、低物價”的生活目標,咱們已經實現了一半,低物價的那一半。
或許是還沒過慣這種好日子,一部分人開始擔心:
商品價格一低,企業利潤就減少了;企業賺不到錢,員工的收入就會下降,更不會去消費了。
有這種想法的人其實不在少數,有些人是實實在在的焦慮,而有些人更像是利用了這種焦慮,直接把矛頭對準了電商。
好像把低價的鍋都甩給了電商,認為沒了電商,大夥的收入就會提高。
其實這個邏輯漏洞還蠻多的,最直接的一點是:
低物價和高收入不是隻能二選一,是可以同時存在的,是咱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用腳趾頭想想,90年代咱們花一兩萬買大哥大、30寸大彩電的時候,花十三四萬買捷達、桑塔納的時候,物價是高了,當時的收入也高了嗎?

把價格打下來這件事,咱不能完全歸功於電商。
功勞屬於全體工業和服務業,他們在各行各業透過搞技術、搞市場,幫咱們把價格一一打了下來。
咱們能花更少的錢開得上更高階的汽車、看得上更高畫質的彩電、配得上更智慧的手機,和電商沒啥關係。
要說有關係,無非是原來一家店頂多只能輻射方圓20公里以內的顧客,現在全國甚至全世界誰都可以成為顧客。
市場進一步做大,價格進一步降低。
以前一些實體店能宰一單是一單,現在開網店得防著顧客貨比三家,不滿意了直接一個差評。
李二狗他妹小美是一個典型的i人,要是誰敢把電商給搞沒了,她得跟誰急:
好日子過夠了?
小時候,小美買衣服都去杭州延安路的龍翔橋,那裡的服裝店老闆娘各個精明能幹、牙尖嘴利。
論討價還價,十個小美都不是一個老闆娘的對手。
10個回合殺下來,老闆娘的計算器按冒了煙,小美的身心脫了一層皮。
沒有一個i人,願意回到被線下服裝店老闆娘們PUA的日子。
把電商幹掉,是嫌顧客可以全網比價、全網挑貨的日子太爽了嗎?是非要給自己的日子加點負擔、加點不痛快嗎?
當然,也會有人懷念過去的日子。比如龍翔橋的老闆娘們,以及把店鋪租給老闆娘的房東們。
2010年以前,據說龍翔橋一個7平方米左右的服裝檔口,一年的租金就漲到了15萬。

到了2012年,北京高檔商業首層租金一天一平米可以租到29塊。
連星巴克開在中國大飯店西門過道的國內第一家店都吃不消租金,選擇挪窩了。
當年的星巴克,可不是現在的星巴克。
2011年第四季度,它的全球門店銷售增長9%,公司營收達到了34億美元,創下歷史紀錄。
才過去幾年,咱們就快忘了店鋪租金這段“吞金”的歷史了。
別以為沒了電商,商品價格一漲上去就會變成工資,給大夥發下去。
現實是,一旦價格漲上去,租金成本、行政成本等就會找準機會撲上來,搶先吃掉利潤。
租金漲上去了,黃金旺鋪的買賣價格也上去了。
2014年初,香港銅鑼灣波斯富街77至83號波斯富大樓地下N號鋪賣了1.8億港元,這個N號鋪實際可用面積大概只有13個平米。
掐指一算,一平米摺合人民幣是1177萬元,這筆買賣在當年創造了香港最貴“鋪王”紀錄。
2010年,原來的業主英記茶莊陳氏家族買的時候花了4868萬港元。
這間13平米的N號鋪,陳氏家族持有4年的賬面利潤是1.31億港元,升值2.7倍。
真是應了那句老話,一鋪養三代,代代高富帥。

就這種嚇人的租金,有幾個店家願意回到線下開店?

哪怕店家願意,作為消費者,咱們捫心自問一下:
咱們願意回到沒有網購的日子嗎?
雖然咱們的經營主體有1.8億戶,但消費者的盤子更龐大,畢竟14億人,人人都是消費者。
所以,14億消費者的意願才是左右未來趨勢的關鍵力量。當然,也會有人提醒大夥:
咱不僅僅是消費者,還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人。
一些人覺得電商實現了從源頭到消費者的最短鏈路,幹掉了很多中間商,等於搶了很多打工人的飯碗。
這話不能說不對,只能說錯了。
即使沒有電商,憑著咱們在修路搭橋技術上的逆天實力,鏈條被壓縮也是遲早的事。
縱向看,中間環節的一些飯碗確實被幹掉了,不過更多的機會橫向長了出來。
大到倉儲物流、快遞配送、呼叫中心,小到麻豆女郎、網店裝修。
打工人的機會不是被幹掉了,而是被轉移了。
隨著時代與技術的發展,很多職業必然會消失,這鍋也萬萬甩不到電商頭上。
就像中世紀的蒸汽機車取代馬車時,馬車伕這個職業消失了,駕駛員這個職業誕生了。
倒是把財富橫向分配,顯然會比縱向分配更公平一點。因為豬肉多一個人摸一道,油水就會少一層。
美國幽默作家威爾•羅傑斯在經濟大蕭條時曾說:
把錢都給上層富人,希望它可以一滴一滴流到窮人手裡。
其實,與其擔心電商搶打工人的飯碗,不如分配財富時更大膽一點——
給窮人直接加大劑量。
來源:老斯基財經(ID:laosijicj) 作者:魔鬼斯基
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侵權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