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急剎讓整個英國政壇為之一震。
原本,斯塔默政府準備在下議院推進一項被視為“硬核節支”的福利改革方案,核心內容包括收緊殘疾人福利資格——這是他上任以來最具爭議也最雄心勃勃的政策之一。
但就在投票開始前60分鐘,這位剛剛贏得壓倒性大選勝利一年的首相,卻臨時按下暫停鍵,撤回了法案中最關鍵的部分。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不僅是一次政策的回撤,更是一場權威的退讓。數日來的黨內博弈終於撕開了表面的團結,斯塔默面對巨大阻力,被迫讓步。
而就在福利政策臨陣轉向的數小時後,財政大臣裡夫斯在議會辯論中情緒失控,被拍到流淚。這一幕迅速引爆了市場的敏感神經——英國國債遭遇自2022年“迷你預算風暴”以來的最大單日拋售,英鎊匯率同步走低。
這場鬧劇不僅讓人質疑:斯塔默政府,還能穩住方向盤嗎?
1
斯塔默可能在幾個月內被罷免首相職務?
英國政壇近幾年的更迭之快,幾乎令人眼花繚亂。
2022年,時任首相莉茲·特拉斯試圖透過一份激進的“迷你預算”來重塑經濟格局,結果卻引發市場劇烈震盪。她提出的大規模減稅計劃不僅缺乏明確的財政支撐,還在未與英國央行或國際市場充分溝通的情況下匆匆出臺。
結果,英鎊暴跌,國債暴漲,養老金基金幾近爆倉,英國金融市場陷入恐慌。
在上任僅僅45天后,特拉斯被迫辭職,成為英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首相。

隨後,保守黨將希望寄託於前財政大臣裡希·蘇納克,試圖用他的經濟背景挽回公眾信心。
蘇納克確實成功穩定了市場(比起之前來說),但治國理政方面卻顯得步履維艱。移民問題久拖不決,國民保健系統危機持續惡化,生活成本飆升也未見根本緩解。更致命的是,他始終未能重新點燃公眾對保守黨的信任。

2024年大選中,工黨乘勢而上,基爾·斯塔默帶領政黨橫掃議會席位,實現了1997年以來最具壓倒性的勝利,一躍成為新一任首相。
然而,比起風光的上任,如今他面對的卻是是不斷下滑的民意支援。上任一年,工黨的公眾支援率已經從2024年大選後的高點——34%,直線滑落至如今的24%。整整10個百分點的跌幅,這不僅讓人聯想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約翰·梅傑執政末期的保守黨政府——那是上一次出現類似級別“掉粉”的政黨。
而斯塔默的個人支援率,更是跌入歷史低谷。根據益普索的最新民調,他的淨支援率已降至-54,創下該機構自記錄以來,英國首相上任一年左右時的最低水平。這意味著,不僅是工黨整體在失去選民的耐心,斯塔默本人也正面臨“信任赤字”的困境。

兩名工黨資深議員向媒體透露,如果政府繼續陷於混亂不作為,首相基爾·斯塔默的任期可能難以撐過未來數月——若明年5月地方選舉(尤其是威爾士、蘇格蘭及倫敦)結果不佳,他將不得不黯然離場,下臺回家。
黨內的不滿正在堆積,而反對聲音的主旋律,是“失去方向感”。據《天空新聞》編輯薩姆·科茨透露,他從內閣成員處得知,一些工黨人對當前局勢的“憤怒與絕望”遠超外界預期。
改革英國黨的支援率在威爾士飆升,倫敦方面則有綠黨等左翼政黨虎視眈眈,正在切走傳統工黨的基本盤。
財政大臣雷切爾·裡夫斯的動盪情緒也成為輿論焦點。在上議院備受爭議的福利改革法案透過的第二天,她在議會中明顯情緒低落,甚至淚灑現場,這一幕被迅速解讀為她要被踢走了。


這幾滴眼淚隨後也成功引發了市場的動盪,英鎊匯率和長期國債價格雙雙下跌。
面對外界猜測首相與財政大臣之間是否出現裂痕,斯塔默迅速出面澄清。他在接受BBC採訪時強調,裡夫斯的情緒波動與決策“無關”,是“個人問題”,並直言她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擔任財政大臣”。
斯塔默強調,兩人之間的協作密切,絕非過往那些“貌合神離”的首相與財政大臣關係可比,他會一直支援裡夫斯。

但無論官方如何表態,現實是:工黨在民調中的領先優勢正在被侵蝕,黨內團結面臨考驗,財政政策搖擺不定,改革路徑模糊不清。
距離贏得選舉不過短短一年,唐寧街的掌舵人已不得不面對一種殘酷的可能性——他或許正站在風暴來臨的前夜。
2
斯塔默領導下的英國表現如何?
斯塔默爵士在2024年7月高調入主唐寧街時,曾誓言要為英國帶來一場新秩序。他在勝選演講中喊出“停止混亂”(End the chaos)的承諾,矛頭直指保守黨13年動盪不安的執政歲月。
而他的這份藍圖由五項核心使命構成:經濟增長、綠色能源、國家安全、教育改革,以及健康公平。如果這些宏願真的一一落地,無疑將極大改善英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

但問題在於,理想豐滿,現實骨感。一年過去,究竟又完成了多少呢?《經濟學人》對此進行了研究分析,咱們挑比較受關注的幾個來看看:
移民
英國政府繼續沿用了保守黨在2024年上半年推出的一系列嚴格移民限制措施。這些規定包括禁止護理人員和大多數海外學生的伴侶及子女入境,同時將普通工作簽證的最低工資門檻大幅提升,從26,200英鎊漲至38,700英鎊。
今年5月,英國內政部又釋出了一份移民白皮書,進一步收緊政策。白皮書提出,更嚴格的英語語言要求將適用於移民及其家屬,部分簽證持有人申請永久居留權前的居住時間也被延長。據官方估算,這些新規預計每年將減少大約10萬份簽證的發放數量。

從表面資料看,工黨似乎在兌現競選承諾,努力降低淨移民數字。然而,現實狀況卻不盡如人意。在工黨政府執政的第一年,穿越英吉利海峽的移民人數卻顯著攀升。
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期間,約有42,000人成功抵達英國,這比前一年增長了34%,幾乎逼近2022年創下的歷史高點。
收入
當然,錢包始終是民眾最關心的切身問題。英國政府指出,過去五年經濟增長乏力,GDP僅上漲4%,遠遠落後於同期美國13%的表現。
雖然GDP數字重要,但對普通人來說,更直觀的是工資漲幅。調查顯示,有30%的受訪者表示,若稅後收入增加,他們更可能在下一次大選還支援工黨。

從這個角度來看,工黨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效。截至2025年4月,經通脹調整後的平均工資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8%,遠超過去長期的0.8%平均水平。工資增長雖不算驚人,但在高通脹和生活成本壓力下,這樣的提升仍給許多人帶來了一絲喘息的機會。
醫療
英國醫療系統的效率長期來備受詬病,疫情期間,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更是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衛生大臣韋斯·斯特里廷坦言,NHS雖然“支離破碎”,但還沒有被擊垮。政府目前的重點是縮短專科顧問醫生的轉診時間,但多數民眾更關心的是急診室(A&E)的等待時長。

NHS的目標是讓95%的急診患者在四小時內得到診治,然而這個標準已經十多年未達標。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25年5月的12個月裡,約有1700萬名患者進入急診科,但僅有59%的人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治療。
犯罪
人們常抱怨犯罪率居高不下,但事實卻顯示,過去三十年間,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犯罪總數已經下降了四分之三。
不過,根據一項全國調查,截至2024年12月底的一年裡,英國共報告了約480萬起犯罪事件,較前一年增加了10%。這表明,儘管長遠趨勢向好,近期的治安狀況仍令許多人感到不安,偷竊、搶劫、暴力事件頻發,警察和政府仍面臨著巨大壓力。

7月4日,英國工黨政府迎來了成立一週年,但這場慶祝更像是一場沒有蛋糕的苦澀聚會。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總體而言民調資料滑鐵盧,曾許下的減少醫院候診名單、加快建房速度、阻止移民小船登陸等諾言,幾乎全數落空。
再加上福利法案遭受重擊、財政大臣在議會內情緒崩潰,淚流滿面,首相的氣勢從未如此弱小……
3
困境從何而來,未來又在何方?
說起來,斯塔默去年帶著滿滿的希望和決心走進唐寧街10號時,面臨的局面真不是鬧著玩的。工黨14年沒當過政府,團隊裡能算有豐富政府經驗的人少得可憐,很多內閣成員直到正式上任才第一次真正踏進那扇黑門,還得適應一下才能順利上路。
斯塔默自己也清楚,手裡這牌不好打,國內政治環境複雜,黨內左派還不太滿意他的務風格,而放眼全球,經濟形勢不佳,極右翼的浪潮也讓其揹負更多壓力。

不過,距離下一次大選還有好幾年時間(不出意外的情況下),而且英國的基礎依然紮實,還是有希望兌現他那個“國家復興十年”的承諾。
畢竟倫敦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短期內難以撼動,無論是銀行業、保險業還是資產管理,仍然吸引大量國際資金。再加上科技創新、人工智慧、綠色能源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英國正處於數字化轉型的關鍵節點。
政府如果能在這些領域加大投資,推動科技創新,拉動新產業鏈成長,不僅可以帶來經濟增長,還能創造大量高質量就業崗位。

另外,英國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實力全球領先,牛劍劍橋等頂尖高校源源不斷地培養創新人才,英國擁有許多世界級的科研機構,這些都是未來競爭的資本。

在貿易方面,英國脫歐後的自由貿易協定網路不斷擴大,和亞太、非洲等新興市場的聯絡逐漸加強。雖然脫歐帶來不少挑戰,但這也是重新佈局全球貿易的機會。利用英聯邦的紐帶和“全球英國”的外交策略,開拓多元化的市場,減少對歐盟的依賴,能讓英國經濟更有韌性。
說到底,政治是民心的藝術。英國民調顯示,大多數選民依然傾向支援左翼或中間派政黨,這說明斯塔默仍有機會。

總之,斯塔默的路不好走,但路還長,能不能走通,我們靜觀其變。
——End——
文:吃飯大王
英倫大叔(ID:UK07788915668)
轉載請聯絡公眾號後臺
圖片及新聞資訊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英倫大叔”,獲取最新最快的英國資訊。
往期精彩回顧:
英倫大叔,一個有態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致力於傳遞最新最快的英國新聞與政策解讀,
為海外華人提供簽證、教育、創業類相關資訊
歡迎關注英倫大叔,及旗下各平臺賬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