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巴菲特 沙漏

今年的巴菲特致股東信,寫了一個他如何收購一家非上市公司全部股權的故事。
巴菲特的美名“股神”往往會讓人誤以為他只是投資二級市場,實際上,目前在他旗下的189家公司中有不少是非上市公司。此前,他經常講的是他收購蘿絲·布魯姆(B夫人)的內布拉斯加傢俱城的故事。
今年講了個新故事。原文如下,已經看過的讀者可以跳過。
讓我停下來告訴大家一個關於皮特·李高(Pete Liegel)的了不起的故事。大多數伯克希爾股東都不知道他,但是他為你們貢獻了好幾十個億的財富。皮特於去年11月去世,享年80歲,工作到生命最後一刻。
我第一次聽說森林河公司(Forest River)是在2005年6月21日,那是皮特在印第安納州創辦並管理的一家公司。那一天,我收到了一封來自中介的信,詳細說明了這個休閒車製造企業的相關資料。
寫信人說,皮特是該公司100%的所有者,他特別想把公司賣給伯克希爾。他還告訴了我皮特期望收到的價格。我喜歡這種不說廢話的直截了當的方式。
我向該公司的經銷商做了一些調研,對我所瞭解的情況感到滿意,並安排了6月28日在奧馬哈會面。
皮特帶著他的妻子莎倫和女兒麗莎一起來了。當我們見面時,皮特向我保證,他想繼續經營這個公司,但如果他能為家人提供財務安全保障,他會感到更安心。
皮特接著提到,他擁有一些租賃給到森林河的房地產,這些房地產在6月21日的信中沒有被提及。幾分鐘後,我們就這些資產的價格達成了一致,因為我表示伯克希爾不需要進行評估,而只是接受他的估值。
然後我們到達了需要明確說明的另一個要點。我問皮特他的薪酬應該是多少,並補充說無論他說多少,我都會接受。(我應該補充一下,這不是一種我建議普遍採用的方法。)
皮特停頓了一下,他的妻子、女兒和我都向前傾身,期待他的回答。然後他讓我們大吃一驚,他說:“嗯,我看了伯克希爾的委託投票書,我不想比我的老闆賺得多,所以每年付給我10萬美元吧。”在(驚訝的)我“從地上爬起來”後,皮特補充道:“但我們今年將賺X(他報了一個數字),我想要超過公司當前業績部分的10%作為獎金。”
我回答說:“好的,皮特,但如果森林河公司進行任何重大收購時,我們將對使用的額外資本進行適當的調整。”我沒有定義“適當”或“重大”,但這些模糊的術語從未引起任何問題。
然後我們四個人去奧馬哈的快樂谷俱樂部吃晚飯,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在接下來的19年裡,皮特的表現非常出色。沒有競爭對手能望其項背。
這個故事非常溫暖、感人,雙方之間的信任、支援令人驚訝,完全沒有普通大眾想象中商務談判的爾虞我詐、刀光劍影。

為什麼巴菲特能夠達到這樣優雅的最高境界呢?
第一個原因是他對自己需要什麼、願意接受什麼樣的條件,十分清楚。他研讀了中介發給他的有關這個公司的詳細材料,又和該公司的經銷商聯絡,進行了“盡職調查”,確定了自己對這家公司的估值,然後與皮特的要價做比較,那個要價在他的可接受範圍之內,於是安排了見面。
也就是說,第一步是看企業,這一步過關後,第二步是看人。見面時他考察的是這個人為什麼創辦、管理這個公司,以及為什麼要出售這個公司。
他要找的是真正喜歡這個生意的人,而不是因為喜歡錢而做這個生意的人。喜歡、擅長做這個事情,錢只是副產品。如果是為了錢而做這個事情,就算現在很成功,早晚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後遺症。而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喜歡做這個生意的人也更能把這個生意做好。
此外,巴菲特要考察這個人的品德。巴菲特在多次演講中表明,看人主要看三個方面:正直、聰明和勤奮。如果缺了第一項,你情願他們也缺第二項、第三項。一個聰明、勤奮而不正直的人會是大麻煩。
巴菲特對旗下公司的領導者幾乎完全不干預,他說,如果你覺得需要經常干預他們的日常工作,那麼你首先就不該收購這家公司。巴菲特甚至不怎麼和他們聯絡。不過每年或每半年,他會給每一個領導者寫一封信。這封信的內容多年來沒有什麼大變化,要點有三。
第一,損失金錢事小,損失名譽事大;
第二,名譽建立起來很慢,摧毀起來很快;
第三,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樣的事情會損毀名譽,那麼想一下,你願不願意這件事情出現在第二天的報紙上。


見面時皮特首先表明把公司賣給巴菲特,不是要退休撤退,出售後他還是想擔任總經理經營管理這個企業,他只是想給家人提供財務安全保障。
這是什麼意思呢?
有兩層意思,一是把這個企業將來能夠產生的現金流都貼現到當下拿走,而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點點拿走;二是不再承擔企業業務下滑甚至破產倒閉的風險,因為這個風險由企業所有者最終承擔,而出售後,皮特不再是這個企業的所有者,只是職業經理人的角色,所以不再承擔這個風險。
2005年時,皮特已經60歲了,這個想法也是合情合理。
巴菲特讓皮特自己開工資,如果是一個為了錢而工作的人會傾向於報一個較高的數字,而皮特的回答是隻要年薪10萬美元,和老闆巴菲特一樣。
這說明他不是一個為錢而工作的人,他就是喜歡這個工作。此外,皮特表示如果以後業績超過當前業績,那麼他希望拿到超過部分的10%。這說明他不是認為將來業績會不好而急於脫手套現的人,他看好將來業績。有了這兩點保障,巴菲特就放心了。
至此,看企業看人兩個步驟都完成了,雙方都很滿意,高高興興共進晚餐,從此愉快合作共贏了二十年,直至皮特去世。
巴菲特沒有提到接班人,大機率皮特和巴菲特一起物色到了很優秀的接班人,森林河公司繼續作為伯克希爾大家庭的一員為股東創造價值。

如果你像巴菲特一樣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願意付出多大代價獲取,那麼談判就相當容易了。巴菲特和芒格都曾在多個場合講到,他們從不和人討價還價,如果有人想把企業賣給他們,他們做完調研,給對方一個報價,如果對方接受就安排見面,甚至有時不見面就成交,不接受就結束。
他們不會來回談判,浪費時間精力。
他們為什麼可以這麼強勢果斷呢?因為他們有很多機會收購優秀企業,即談判學中的所謂“最佳替代方案”(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BATNA),所以,無需糾結於這一個企業。
這是成功優雅談判的第二個條件,一定要確保你有足夠的BATNA,才能進入談判。
談判中沒有BATNA的一方肯定不會贏,因為別無選擇。比如父母和子女談判,父母是輸定的,特別是如果只有一個孩子的話。你怎麼談呢,不管怎樣,他/她就是你的血脈,你做任何事情都改變不了這個事實,而幾百萬年的進化確保,就為了這個事實你會願意付出一切。
你和你的孩子談判,就好比你和幾百萬年的人類基因談判,你毫無勝算,除非你的人性不太強。
所以,不要進入你沒有BATNA的談判,這種情形下,談判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很多人既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價格多少,也沒有BATNA,就很難談判成功了。
比如筆者當年想買一個公寓,每次報一個價格,賣方就拒絕,要加10%還價,答應他之後,他又反悔,又加價,再答應他後,又反悔,還要加價10%。
幾次之後,我說你報一個價,我加10%成交可以嗎?結果他報了一個價,我加他10%,第二天他又反悔了。終究沒有談成。聽說他在前幾年房價大跌的時候虧本賣了。這是典型的追漲殺跌。
很多股民也是這樣。有人問巴菲特,為什麼長牛市,大部分人還是虧錢呢?巴菲特說,他們在股價暴漲的時候買進,在股價暴跌的時候賣出,所以就虧錢。實際上,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曾經說過:“牛市是普通投資者虧損的主要原因。”


追漲殺跌肯定是會虧錢,這是無需證明的數學題,但是人們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說到底,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個股票到底值多少錢。沒有自己的估值,或者對自己的估值沒有信心,所以只能靠心理學上所謂的“社會證明”(social proof)來判斷,看到別人買,股價上漲,就覺得肯定值得買,不然別人為什麼買呢?看到別人賣,股價下跌,就覺得肯定應該賣,不然別人為什麼賣呢?
這種“社會證明”,或者說從眾心理,放在原始叢林裡是很正確的選擇,一群猴子正在覓食,忽然都逃竄了,只有一隻猴子待在原地琢磨,大家為什麼跑了呢?
這隻猴子不太會有後代,因為它被老虎吃了。所以從眾心理是深植在人類基因裡的特點。
然而,股市是倒過來的,需要逆向操作。為了賺錢,你應該在低價位時買進,高價位時賣出。低價位意味著大家都在賣,高價位意味著大家都在買。也就是說,你應該在別人賣的時候買,別人買的時候賣。這就是巴菲特所說的:“在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
如果你總是在股價上漲的時候買,那就說明你並不知道這隻股票真正的價值。如果你知道這隻股票的真正價值,你應該會等到它價格短期波動下調的時候才買。
絕大多數股票都會有短期波動,幾乎沒有一路上揚、一點波動都沒有的股票。如果是做一級市場的投資,假設投委會所有人都支援一筆交易,那麼也許要退一步想一想,這個交易可能已經太熱了。
除了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價格多少之外,大多數股民也沒有什麼BATNA。巴菲特每天花六七個小時研讀公司財報、新聞報道等各種資訊,他長年跟蹤幾百家企業的情況,對它們瞭如指掌。大多數股民沒有這麼大的閱讀量,也沒做什麼深入地思考,除了跟風沒有什麼替代方案。
這兩個原因導致大多數股民在與市場先生的談判交易中屢敗屢戰,屢戰屢敗。
/// END ///
No.6253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悟00000空
作者簡介:曾在復旦學習、任教9年;曾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供職20年。微信個人公眾號:無語2022,微信影片號:無語20220425。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