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相信,真的見到了她本人

有一種美叫做蘇菲·瑪索。
她是初戀。
她的微笑驚豔了大銀幕。
她讓你回想起人生中第一次情竇初開、怦然心動的瞬間。
她也是熱戀。
《芳芳》被譽為影史最成功的愛情喜劇之一。
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次體驗。
每一位觀眾都和她一起墜入愛河,感受著橫衝直撞的荷爾蒙,和無可救藥的浪漫。
“每個早上,我都要離開你;每個黃昏,你都要把我追回來”
在戰爭、熱血和烽火狼煙裡,她恬靜的面容讓你回到古典的13世紀。
她也是誘惑、是陷阱,是讓你甘之如飴的飛蛾之火。
蘇菲·瑪索“統治”了我們整整一代人的電影記憶。
她主演了那麼多部作品,創造了那麼多經典的銀幕形象。
對於許多人來說,她的美是電影的一種啟蒙。
正是因為愛上了她,才愛上了電影。
她的美也承載著一種時代的理想。
她的角色往往富有一種奇特的魅力,那既是她扮演的人物,也是她自己。
她的作品也讓我們看到了世界,和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
在不同的電影裡,我們得以橫跨銀幕和人生的長度,去思考青春、愛情、慾望和自我。
她不僅定義了法國電影,更是想象中法蘭西的化身,比埃菲爾鐵塔和塞納河都更加鮮活。她的美是一種理念。
時至今日,這位女演員,可稱得上是一位法國“國寶”級的演員。
但我們對她的愛,並非只是為了一種情懷。
她還在續寫著自己人生的傳奇。
蘇菲·瑪索依然是當代最成功、最活躍的法國女性影人之一。
千禧年後,她執起導筒,嘗試了數部題材、型別多元的作品。
作為演員,她也在拓寬著職業生涯的可能性。
2021年,她與歐容合作的《一切順利》以一種舉重若輕的輕盈口吻,探討了老年安樂死這一沉重的社會議題,併入圍了戛納金棕櫚。
今年,蘇菲·瑪索來到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
是的。
你沒看錯。
蘇菲·瑪索,來三亞了!!!
她不僅是今年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形象大使,還驚喜地亮相了電影節的首場大師班活動。
12月5日上午,蘇菲·瑪索以主講嘉賓身份出席第六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在三亞鳳凰島酒店以“人生與銀幕:以勇敢之心表達藝術為主題展開深度對話,分享她銀幕遊歷的人生經歷。
能現場見到女神……
相信大多數人和我一樣,唯一的感受。
只有震撼。
坦白來說,前十幾分鍾我都沒辦法專心去聽她在說什麼。
就,完全只顧著看她的臉。
真的太美了啊!!!!
我們聽到了蘇菲·瑪索自身對於藝術創作的思考。
如今再提起自己年輕時的代表作《初戀》,她的語氣是很雲淡風輕的。
“那個時候我還不是一個專業的演員,只是一個年輕的小女生,別人讓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這樣的懵懂與青澀,或許也正契合電影和角色所需要的狀態。
然而,也正是《初戀》向她打開了電影世界這扇五光十色的大門。
出道數十載,如今再來回望自己的整個職業生涯, 蘇菲也依然葆有一種純真和熱情。
“得益於演員這份職業,我有機會去往很多國家旅行,從而豐富了我的表演和人生體驗。”
在電影裡,她有機會演繹多樣的角色,體驗不同的人生。
她熱愛演員這份職業,她熱愛電影。
在《勇敢之心》裡,她飾演法國公主伊莎貝爾,這也成為了她的銀幕代表作之一。
導演梅爾·吉布森形容她“有一種屬於宮廷的美,中世紀的皇族服裝好像只有她穿上,才不會顯得突兀。”
蘇菲自己的看法是,“一旦穿上了古裝,我就是這個角色。”
“我們從歷史中獲得靈感,也依然需要具備一種敏感性,去走進角色,感受到她的感受,在這一點上,所有的角色都是共通的。”
在此次大師班的對談中,我不止一次地聽到了“敏感”這個詞。
對於蘇菲來說,保持創作的敏感性,顯然是非常重要的。
她的許多靈感都來源於生活,其導演長片首作《當愛變成習慣》就是一部非常私人的作品,它刻畫了女性在婚姻和家庭瑣事當中的真實處境。
而要進行這樣的創作,最需要的就是細膩的感知和敏銳的覺察能力。
在2008年的《母女情深》中,她飾演了一名母親。
這同樣也需要蘇菲的敏感性,需要她更多去發掘和調動自身的經驗和情感體驗。
蘇菲興致勃勃地說:“當年我演的是女兒,後來我演了母親。這就是電影的神奇之處。”
“在演員的職業生涯裡,隨著自己的成長,角色也在發生改變。”
“我們在不同的年齡中感受到不同的生活,而我們自身也在成長。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現實,生命在不停的往前走,所有的這些故事,都會和一些議題有一個相遇。”
縱觀蘇菲的整個職業生涯,她在創作中一直致力於展現女性角色的成長以及深刻的情感維度,也在電影中經常探討一些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連的主題,例如愛情、自由與個人選擇。
然而,蘇菲並不會因此就對“藝術”下一個定義。
對她來說,演員並不一定要與某一部電影、某一類題材相掛鉤。
電影的美好在於它的開放性。
她很難去表達或是簡單地回應,“藝術是什麼”。
她認為,作為創作者,我們需要做的是去了解身邊的人、瞭解這個世界,瞭解我們所看到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有時候,電影就像還沒有寫完的一封信,它是一種表達和對話的方式。”
不得不說,這樣的比喻真的很美。
面對著日新月異的電影技術,她也並沒有過多的焦慮,仍保持著相當開放的心態。
對她來說,電影藝術是一種“創作出來的藝術”。
技術對電影而言是工具,是一種可以讓電影變得更加精良、卓越的工具,“但電影人不能完全依靠技術去創作電影,要對生活保持敏感,要用真實、細膩的表演,才能夠打動觀眾。”
所以,一切還是要回歸到本源,迴歸到對生活和創作的敏感性。
“如果那個東西不存在的話,那就沒有意義。”
我們要首先“捕捉”到生活,才有可能運用技術,將它“呈現”出來。
這段話也很有力量。
另一個我個人覺得非常有意義的環節,是蘇菲與兩位青年導演的對談。
是的,主辦方特地邀請到了兩位國內的青年創作者,作為對談嘉賓,來到大師班的現場。
他們分別是《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李睿珺導演,和《海邊升起一座懸崖》陳劍瑩導演(作品也榮獲了第7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短片金棕櫚獎)。
明顯能感覺到,兩位也是女神的迷弟迷妹,在現場有種見到偶像的圓夢喜悅。
尤其是陳劍瑩導演,還特意分享了自己多年前學生時代,電影節遠遠地見到蘇菲的驚鴻一瞥。
然後,就心心念念至今。
陳導,真的不是演我本人嗎!
咱就是說,這次電影節的大師班活動,我也真的會記很多年啊!!!
李睿珺導演是一位注重自身體驗的導演,他傾向於從自己的成長經歷和自我認知出發,來構建其創作體系。
因此,作為一位專注於幕後的導演工作者,他很好奇的是,蘇菲的多年表演經歷,是如何幫助和支援到了她的導演事業。
這的確也是蘇菲很有表達欲的一個話題。
因為自己就是演員出身,所以她非常明白演員如何進行創作,也深深理解他們在表演時的脆弱性——這會觸及到他們的內心,這需要他們全然地釋放自己。
作為導演,她所能做的,就是為他們提供一個更為安全、包容的工作環境。
與演員溝通時,她會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辭,儘量去肯定演員、讓他們感到舒服,去保護他們,而非反其道而行。
巧合的是,在這一點上,陳劍瑩導演也很有表達欲。
在另一部短片《不如再見》裡,她不僅擔任了導演,也親自上陣挑戰了表演。
轉換視角之後,她切身感覺到一個演員在劇組所需要的,不光是技術上的支援,更需要情緒上的支援。
作為導演和編劇,在進行劇本層面的創作時,更多的是在調動自己的理性覺知。
但來到片場,作為一名演員的體驗,則要感性得多。
當她真正進入到那個角色的時候,每一個行動、每一句臺詞,都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她會更多去思考,作為一個真實的人,這樣的動機和邏輯是否合理。作為一個真實的人,自己在想什麼,會如何去作出反應。
這樣的一種體驗,無疑也會反哺到導演的創作。
這樣說來,演員可以試著做導演,導演也該嘗試做一回演員。兩種不同的視角,都能夠為自己的創作帶來充足的養分。
而從演員到導演,兩種身份的融合,必定會給電影創作帶來很多的活力,會開啟更多的可能性。
或許,這也側面說明了,“人”對於電影創作的重要性。
演員是活生生的人,而非工具。
導演也是活生生的人,而非發號施令的機器。
電影講述的是人的故事,聚焦的是人的情感。它調動的是人的體驗,它是一群人在片場揮灑汗水、開啟想象、通力合作的結果。
這個過程很美妙、會產生強烈的、爆發性的化學反應。
這是無法用大資料去計算、用技術去替代的。
人才是電影的核心。
可能正因此,此次大師班的最後,蘇菲的分享和探討,同樣也從藝術迴歸到了個人的層面。
在整個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聽到了許多她對於創作和電影的思考,諸如多年的成長是如何幫助她塑造角色、如何從生活細節裡找到創作靈感、作為女性導演又具備哪些獨特的創作視角……
最終,她也談到了一名藝術家在創作之外,對於生活本身的思考。
她在相信什麼,她在堅持著什麼。
這樣的分享也很珍貴。
我們看到了她自身的開放性和對世界的好奇心。
“什麼都可以,怎樣都可能”。
她覺得自己可以飾演任何角色,也可以成為任何人。
我們看到了她內心的強大,和對自己的篤定。
她並不相信命運的安排,她只相信自己。她會追尋自己想要的東西,會嘗試書寫自己的命運。
假如人生可以重來,沒有做導演、沒有做演員,蘇菲·瑪索可能會成為作家、建築師……
即使不再是一個名人,她還是會周遊世界,觀察身邊的每一個人,和他們進行溝通。
她會是一個面帶微笑的冒險家。
她依然會度過波瀾壯闊的一生。
就,真的好棒啊!!!!
不愧是我們的女神。
不愧是“永遠的蘇菲·瑪索”。
大師班雖然已經結束了好幾天,但我還是沉浸在其中,後勁實在是太大了。
當銀幕中的繆斯走到現實,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她的美,是她的個人魅力。
我們還看到了歲月的沉澱,看到了一種篤定的力量感。
曾經的蘇菲·瑪索告訴你,電影很美。
現在的蘇菲·瑪索告訴你,人生也很美。
作為演員、導演和創作者,她在熱情地擁抱著人生的每個階段,所有的可能性。
她的美是一種生長的力量。
而在三亞的海邊,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大師班現場,她是如此慷慨無私地,將這種力量分享給了每一個人。
還是非常能感謝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帶來了這樣一次含金量十足的大師班活動。
今年來三亞真的賺飛了好吧!!!!
當然,如果你和我們一樣,年年都來三亞的話,就會知道,這也並非是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第一次搞這種大場面了。
往屆的大師班,他們也請來了很多重量級的人物,像是土耳其大師級導演錫蘭,法國策展人杜阿梅,荷蘭攝影師奧斯特魯姆……
當然,今年,也是尤其地星光熠熠。
形象大使是蘇菲·瑪索,“金椰獎”評委會主席是呂克·貝松。
所以,後來還會有呂克·貝松導演的大師班交流活動。
已經期待的不行了。
說實話,每年年底來海南,都有很多的驚喜。然後,每年居然都還能更強。所以,也是一年比一年都更興奮。
在這裡你能看到很多的好電影、新電影。
你能結識很多和你一樣志同道合的影迷。
你也有機會見到很多大咖,成為求知若渴的電影學生。
只要你是愛電影的人,在這裡一定會收穫滿滿。
我相信這也是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所努力做到的。
他們一直都抱著開放的心態,致力於從多元的角度、國際化的視野,辦一個電影的盛會,為國內外電影人提供一個交流、對話的寶貴平臺,讓所有人都能在這裡分享經驗、交換創作理念、暢所欲言。
在這裡,看電影,從來不僅是一種觀看,更是一次體驗。
電影,還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