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滑動檢視更多內容;陶哲軒帖子內容及部分評論,原文連結:https://mathstodon.xyz/@tao/114881418225852441他拿這次的 IMO 競賽舉例,把 AI 取得的成績類比為選手在時間加速器中答題了多個月,而不是人類標準比賽裡面的固定時間,同時 AI 能夠允許他們提前重寫題目、用無限工具解題、多人協作、丟棄失敗樣本、只上交最好答案等。他最後也總結說,與其糾結於分數高低,不如先問一句:比賽規則公平嗎?在沒有一個控制測試方法的情況下,應該小心不要將各種 AI 模型在 IMO 等比賽中的表現進行簡單的比較,也不應將這些模型與人類選手進行直接對比。我也不會評論任何沒有提前披露方法論的自我報告的AI比賽成績。六月份,陶哲軒曾在 Lex Fridman 的播客中預測 AI 不會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中取得高分。他建議研究人員目標定得稍低一些。「有較小規模的比賽,有些比賽的答案是一個數字,而不是長篇證明」。拋開關於釋出時間和評分標準的技術性爭論,整場風波的核心,更像是一種集體情緒的真實寫照,我們,或許還未準備好接受這個趨勢。這個趨勢就是,眼看著 AI 從圍棋棋盤,到程式設計賽場,如今又兵臨城下,來到了代表著最年輕一代智力光芒的 IMO 數學賽場。我們可以爭論評價標準是否統一,可以辯駁 AI 擁有不平等的資源,但這些都無法改變一個最根本的事實。AI 只會越來越強,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一座座智力堡壘,正在被它逐一攻破。OpenAI 這次引發的爭議,或許就是人類與 AI 共存時代的一個縮影,一邊是瘋狂進化的技術,一邊是需要時間調適的人類。還值得關注的是,就像 Alex Wei 在推文的最後說的一樣,他向所有的參賽者表示祝賀,並表示現在 OpenAI 的很多研究員都是來自曾經 IMO 數學競賽的選手。
而在此次 IMO 競賽中,中國隊選手獲得了團體第一,全員金牌!第二名是美國隊,其中大部分也是華裔選手。結合最近矽谷 AI 人才爭奪戰的華人比例,先不說 OpenAI 這個神秘的模型到底行不行,但是我看在數學這方面,我們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