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問成為稀缺能力

菜市場裡阿婆削荸薺,指甲蓋兒大的紫皮旋著落地,露出雪白的脆芯。別說荸薺了,就是蘋果,我也削不出那一長條轉著圈的皮。
似乎身邊的同齡人,動手能力好像都比較一般,可能是現在有太多現成的東西直接遞到嘴邊了吧。就是點個外賣,各個 App 都能精準推薦“微辣少蔥、不加香菜”,使用者無需思考,只需機械地點選。問題是,一旦沒了選擇,多數人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這幾天看到不少人在玩 deepseek,憋了半天才輸入一句“要一個幽默的段子”。這種“提問失能”的窘境,像極了我那臺老收音機,調頻旋鈕生鏽,總在關鍵時刻滋啦作響。不是笨,而是被現成的答案慣壞了。數字時代的“原住民”彷彿天生帶著這種“系統漏洞”。
上學時,老師敲著黑板說:“這個公式期末必考!”要求大家反覆練習、死記硬背。如今,演算法直接將答案推送到視網膜,幾分鐘便能生成三千字行業分析,連參考文獻自動編號。我們早已習慣了把問題當鑰匙,輕輕一轉便能開啟答案的大門。可到需要自己動手時,反倒像突然被拋進語言荒漠,捧著“寫篇好文章”的空碗,連 AI 都懶得施捨一句有效回應。
想起老茶館的說書人,手裡醒木一拍,故事便現成了,聽客們只管嗑瓜子喝老茶。某知識平臺的一項報告顯示,80% 的使用者購買課程後從未完成學習,卻收藏了若干份“乾貨秘籍”,誤以為收藏夾裡的答案就是自己的知識儲備。當真正面對空白文件時,卻連基礎提問都變得艱難。在彈幕文化和語音條裡泡久了,語言能力也逐漸碎成了無法拼裝的零件。
語言這事,原該像水蔥似的鮮活水靈。可現在的對話,倒像是曬蔫的菜葉子。與朋友夜談少了"王家衛電影裡的雨到底有什麼講究",多了滿屏亂竄的熊貓頭表情包,年終總結靠"複製-改寫-降重"三件套,明星網紅複製貼上的道歉信比菜場捆蔥的皮筋還齊整。想起小時候,蹲在弄堂口,拿放大鏡燒螞蟻,能痴纏整個下午。而現在,短影片裡刷到“五分鐘讀懂相對論”,手指比逃命的螞蟻還慌張。資料顯示,使用者平均划走晦澀內容的耗時僅 1.2 秒。
我們習慣了即時反饋的碎片交流,再難組織完整的思維鏈條。每當在設計師簡歷上看到“精通 Sketch、PS”,總感覺有點好笑,就像在相親平臺上看到“愛好:讀書”一樣不靠譜。從小學課堂舉手前糾結“這個問題會不會太蠢”,到職場中把“明白了,我再想想”當成保命符,我們給自己套上了層層認知枷鎖。
有朋友提到,自 AI 發展並進入大眾視野以來,"如何提出好問題"的搜尋量增長了 340%,但相關回答收藏率是閱讀量的 7 倍。就像買了健身卡就以為自己擁有了馬甲線,實際上提問肌肉正在悄悄萎縮。每次看著輸入框裡規律閃爍的游標,都會意識到,我們已成了頂級的資訊消費者,卻退化成了笨拙的知識生產者。或許我們該像重啟路由器一樣,定期斷開即時反饋的誘惑,放任問題在思維縫隙裡瘋長。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保持思考能力就像在湍急河流中練習憋氣。每當我們習慣性地點開“換一批”時,也許該偶爾切換到手動模式,撥開演算法投餵的資訊糖果,主動輸入,看看思維能走到哪一步。我們這一代人,活像站在自動販售機前的小孩,硬幣叮噹響,卻忘了如何摘枝頭的海棠果。與其抱怨時代的便捷,不如學學灶臺上的砂鍋,慢慢燉煮,讓時間的沉澱緩緩溢位。
源 |  呆呆有理(ID:daidaiul
作者  呆呆本人 ;  編輯 |  蝦餃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