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典型的多地震國家。就拿最近幾天來說,1月13日,日本九州島附近海域,發生了6.6級強烈地震。
1月16日,北海道南部海域發生4.7級地震。同日,千葉縣東南近海又發生4.5級地震。

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日本發生1級以上的地震共3633次!
也就是說,平均每天都有約9場地震!當然,其中絕大多數是震感不強的小地震。
這也是自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以後,發生地震次數最多的一年。

然而,對於聽慣了地震訊息的日本人來說,最近還是有個令人恐慌的新聞:
1月15日,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宣佈,未來30年內,南海海槽發生8至9級特大地震的機率,從此前的“70%至80%”提高到了“80%左右”。

所謂日本南海海槽大地震,主要位於板塊交界處,涉及靜岡縣到南九州海域,長達800公里,海面約700平方公里。
地震很難預測,但日本專家還是發現了規律:南海海槽大地震曾反覆地震,大約每隔100年到150年就會發生一次。

從江戶時代到昭和時代,大地震的平均間隔約為119年。但昭和時代的地震震級都在8級左右,與之前的巨大地震相比變小了。
專家認為,如果之前的地震規模大,那麼下次地震的間隔比較長。相反,如果之前規模小,那麼下次地震的間隔比較短。也就是說,下次地震會提早發生。
上次的南海大地震發生在1946年,距今已經79年。專家推測下次大地震的間隔時間,會少於平均年限,而震級可能高達9級。

預測中的南海海槽大地震,會引發大型海嘯,造成的死亡人數最多可能達到32萬人。
南海海槽大地震,在30年內發生的機率,日本每年1月都會根據時間推移重新計算。
2013年是“60%到70%”。2014年提高到“70%左右”。2018至2024年時為“70%至80%”。而今年提高到了“80%左右”。

這個數字引發了民眾的恐慌,專家於是做出了更細緻的解釋:南海海槽大地震的機率,其實每年都在更新,以1為單位進行計算。
具體來說,去年(令和6年)的地震機率為“74%至81%”,今年(令和7年)增加了1%的機率,升為“75%至82%”。
地震調查委員會在公佈時,會將最低機率和最高機率都四捨五入。今年最小的數字為75%,四捨五入的話為80%,表達出來就成了“80%左右”。

這個解釋是想告訴大家,機率並不是突然增加的,也不是說環境突然變得危險,而是隨著時間流逝的必然結果。
隨著距離上次大地震越來越久,下次發生地震的時間就會越來越近。這是必然的結果。

地震調查委員會的平田直委員長說:“用數字來表示的話,70~80%是80%,所以機率並不是直接上升了10%。但無論什麼時候發生地震,都不會有什麼不可思議的數字來提醒。還是希望大家繼續做好準備。”
平田直委員長還說,不僅是南海海溝,日本海溝、千島海溝過去也反覆發生過地震,機率都在一點一點地變高。希望大家都能為地震和海嘯的到來做好充分準備。

日本地震專家目前已發現大地震的前兆,集中在新潟縣、靜岡縣、千葉縣等地。
大地震的前兆是“平靜化”。原本地震頻發的地帶,突然地震減少了,這種異常往往意味著大地震。新潟縣長岡市目前就有類似情況。2004年發生6.8級的中越地震後,巖體發生變形卻沒有崩塌,可能會引發7.5級~8級的大地震。
引起中越地震的,是“新潟-神戶應變集中帶”,涉及區域從新潟經長野、滋賀延伸到神戶。那裡曾發生過6.7級和7.3級的地震,如今也需要高度關注。

地震專家還留意到,靜岡、燒津市、沼津市等地的地下水溫度上升了。
這可能也是南海海溝巨大地震的前兆。隨著水溫的上升,水位也在上升。

另外,在關東地區,包括千葉市在內的千葉縣西北部,有一個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相撞的區域,自21年10月發生5.9級地震以來,地震活動也更加活躍。
這也被認為是大地震的預兆。在大地震發生前,區域內通常會發生很多小地震。
如果千葉縣西北發生7級地震的話,首都東京正下方就會發生地震,因此需要特別注意。

在東京都內,有一條從青梅市經過立川市到府中市的斷層帶。這個立川斷層帶,可能會發生7.4級左右的地震。
最近一兩千年,那裡並沒有地震。但地下或已達臨界點,發生地震的機率也增加了。

專家們表示,隨著時間的流逝,肯定已經越來越接近下一次大地震了。
民眾不必對機率過度擔憂,最重要的是提高防災意識。
地震可能突然發生,專家們建議要將準備工作放在平時,比如有必要切實推進住宅的抗震化,以及傢俱的固定等。

預測是30年內發生大地震的機率,但實際可能用不了30年,可能是10年,也可能來得更早,甚至說隨時都可能發生。
有人認為這些建議實在如同雞肋,民眾當然會注意,可在天災面前實在需要更強大的後盾,需要做準備的是政府:
我知道國民會更加註意。那麼政府要做什麼呢?
因為提高了發生機率,所以要趕緊重新審視國土強韌化計劃吧?希望你能說明具體如何行動。如果只是說危險的話,即使是外行也可以說。

有人擔心海嘯,認為部分割槽域無論如何準備,都難以抵抗:
除海嘯區域以外,可以加強抗震加固,儲備些水、食物等,但問題是在海嘯區域的超級迴圈中,預計32萬死亡人數中,有23萬人是受海嘯災害影響。
如果像大阪那樣,有不到一個小時的緩衝時間就好了。但是太平洋一側幾分鐘就到的區域,在地震停止之前就可能會發生海嘯,沒有避難的時間。如果沒有臨時資訊之類的事前警報,就救不了南海海溝地震。

有人對這樣的預測提出質疑,認為並沒有什麼意義:
即使未來30年以內的發生機率提高到“80%左右”,那麼“20年以內的發生機率”或“10年以內的發生機率”,又是怎樣的呢?說不定明天就會來。30年內的發生率,原本這樣的地震預測,就只是“畫餅”。

還有人認為天災難以預測,珍惜當下就是最好的:
因為是30年以內,所以可能是明年,也許是明天。不僅是南海海溝地震,無論在哪裡發生什麼都不奇怪。所以,我認為必須珍惜每一天。

這樣規模的大地震,只是想象就足夠可怖。不管怎麼說,居住在地震帶附近的人,還是要做好防禦準備,加固房屋,提前準備應急食物和水。如果有可能,希望永遠沒有地震天災!




►► 1月18日匯率:0.04686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