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怎麼了?
先是28日緬甸地震,然後就在24小時內,澳洲鄰國湯加發生地震,澳洲緊急回應……

湯加發生7.1級地震,澳洲緊急回應
當地時間3月30日23點18分,南太平洋島國湯加群島附近發生7.3級(後修正為7.1級)強烈地震,震源深度僅10公里,屬於極具破壞力的淺層地震。

震中距主島100公里,湯加發布緊急避難令。
部分建築受損,但因湯加多為低矮建築,未出現大規模坍塌。
但是,湯加氣象部門緊急呼籲沿海居民向高地撤離,防範可能的海嘯襲擊。

儘管目前尚未報告人員傷亡,但地震引發的海嘯風險引發多國高度警惕,包括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周邊國家均緊急監測海浪動態。
海嘯風險引發澳洲相關組織的高度注意,緊急回應正在檢測相關資料,並警告可能造成的危險。
地震發生後,同時,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緊急警告,震中300公里內海岸可能出現危險海浪。

據悉,湯加位於太平洋火環帶(Ring of Fire),是全球地震最活躍的區域之一。

近年來出現過好幾次比較大的地震,還曾經觸發海嘯。
儘管澳洲官方稱海嘯風險較低,但作為南太地區主要國家,澳大利亞已表態可能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幫助湯加修復受損基礎設施。
紐西蘭、斐濟等鄰國也進入待命狀態。

日本也突然宣佈警告!
當地時間3月31日,日本政府方面公佈了有關“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的最新損失估算資料。
資料顯示,如果“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大可能超過292萬億日元,較上一次在2013年得出的估算值(約220萬億日元)大幅上升。此外本次釋出的估算資料顯示,“南海海槽特大地震”如果發生,至多或導致29.8萬人死亡。

研究已知,以日本東海地區以西的太平洋沿岸為震源的巨大地震迄今為止反覆發生,最後一次是在上世紀40年代中期。日本氣象廳及地震相關專家等方面認為,自靜岡縣到南九州海域的南海海槽,在未來有發生特大地震的風險,並持續在關注和評估相關資料。
👇 更多新聞請點下方關注獲取 👇
再回到澳洲,墨爾本進入"小震不斷"模式
澳洲大部分割槽域並不處於地震帶,但是,自從2021年墨爾本發生5.9級地震後,維州就進入“小震不斷”模式。
2021年9月22日,墨爾本發生5.9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成為維州有記錄以來最強地震之一。

(上圖為墨爾本2021年地震後)
這次地震不僅造成建築損壞,更讓科學家確認了此前未知的“盲斷層”存在——這種不露出地表的地質結構,正悄然改變澳洲東南部的地震風險格局。
在那之後,維州不斷出現小型地震。

(上圖為墨爾本2021年地震後)
去年,從2月份開始,就出現了好幾次地震:
2月9日(除夕夜),墨爾本4.5級地震,多地居民被晃醒,超市貨架商品散落。
3月7日,Geelong西北部Lethbridge發生3.1級地震。

8月7日,Woods Point地區4.1級地震,數千人報告震感,部分老舊建築出現裂縫。
8月26日,Wilsons Promontory附近Sandy Point3.0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8月29日,西南部Hamilton記錄3.4級地震(深度僅3公里,屬極淺層地震)。

(上圖為墨爾本2021年地震後)
11月(Melbourne Cup假日),再現3.6級地震,賽馬活動未受影響但引發社交媒體熱議。
據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Geoscience Australia)統計,2024年,維州2.5級以上地震達23次,遠超往年平均水平。

(上圖為墨爾本2021年地震後)
其中墨爾本週邊佔6成,與盲斷層活動帶高度重合。
儘管2025年前三個月維州未發生顯著地震(最大僅2.1級),但專家警告,盲斷層系統仍處於活躍期,不排除未來發生4.5級以上地震可能。
專家提醒:"澳洲雖非傳統地震帶,但地質活動永遠在變化。適應'新常態'比預測災難更重要。"

緬甸前幾天發生7.7級地震,已有數千人死傷
而就在前幾天,3月28日,緬甸發生7.7級強震,目前已經造成約1700人死亡,3400人受傷,並有300多人失蹤。
各醫院已經不堪重負,一些地方爭搶有限的資源。

緬甸軍政府警告,死亡人數可能會進一步上升。國際救援隊和援助物資也開始湧入緬甸。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估計,緬甸的死亡人數最終可能超過一萬人,損失可能超過該國的年經濟產出。
不過,雖然近期發生過不少嚴重地震,但預測顯示,地球還沒有進入到活躍模式,地震頻率也沒有增加。

不過,地震帶附近的居民還是應該做好準備,應對天災。
中澳之間最新新聞熱點,
👇 第一時間內容請點下方關注獲取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