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星巴克到Topshop,從Dunkin' Donuts到Carl’s Jr.……
這些國際零售巨頭在美國蒸蒸日上,在亞洲風生水起,可是到了澳洲,卻集體“水土不服”,紛紛鎩羽而歸?
為什麼這些國際品牌唯獨在澳洲市場“撲街”呢?

Ray White Commercial的分析師 Vanessa Rader 一語道破天機:“在自己的市場大獲成功,並不代表在澳洲也能照搬照抄。”
她指出,不少品牌以鋪天蓋地的宣傳登陸澳洲,但很快就被現實“打臉”——因為他們根本沒搞清楚澳洲消費者的真正需求。

來看看這些曾經的“全球巨星”是如何跌下神壇的:
Dunkin' Donuts
在美國家喻戶曉的Dunkin' Donuts,早在八十年代就進入澳洲市場,信心滿滿地想用甜食+快咖模式征服本地人。
結果……沒人買賬。
到2000年代末,幾乎所有門店都關門大吉。
2014年曾想捲土重來,依舊沒激起水花。
問題在哪?
澳洲濃厚的本地咖啡文化完全不吃這一套,尤其是獨立咖啡館的咖啡品質、體驗感都完勝美國快餐式服務。

Starbucks
2000年殺入澳洲時,Starbucks想靠著焦糖瑪奇朵和星冰樂複製它在美國、日本、中國及其他國家的成功模式。
但最終敗得體無完膚。
2008年Starbucks在澳洲虧損1.43億澳元,關閉了61家門店,僅剩一小部分苟延殘喘至今。
失敗的核心原因仍是沒搞懂澳洲人喝咖啡是“生活方式”,不是“速食消費”。

Topshop
2011年,Topshop意氣風發地在悉尼、墨爾本開設旗艦店,主打潮流快時尚。
但問題很快暴露:澳洲售價遠高於英國本土,目標群體卻是追求價效比的年輕人。
加上供貨不穩定、尺碼缺貨嚴重、加盟費用高,Topshop的澳洲夢只維持了6年,2017年宣佈破產,最後一家店在疫情期間徹底關門。

Carl’s Jr.
這家美國“硬漢風”漢堡品牌,2016年帶著300家門店的擴張目標進軍澳洲。
然而現實卻很殘酷:定價比不上麥當勞,品質比不上Burger Edge、Betty’s Burgers。
廣告過於挑釁、運營成本高、消費者沒共鳴……
2024年,Carl’s Jr.灰頭土臉地宣告全面退出澳洲市場。

Denny’s
從80年代就登陸澳洲的Denny’s,主打全天早餐、24小時營業的美式風格,看起來挺誘人,可惜“文化不合”。
澳洲人確實愛早餐,但不等於隨時隨地都想吃美式煎餅和培根。
再加上高昂的人工成本、進口食材費用,這家餐廳在1990年前就默默退場,甚至沒幾個人記得它曾來過。

Kaufland
德國超市巨頭Kaufland曾在2017年大張旗鼓地宣佈在澳洲開設“超市”,甚至砸下5億澳元購買店鋪和建物流中心……
結果?2020年一間門店都沒開就退出了。
供應鏈難搞、成本高、擴張太慢,再加上母公司在歐洲和美國遭遇業績滑坡,Kaufland只能認賠離場,留下“最大規模的失敗案例”。

這些國際大牌在澳洲的共同敗因就是——低估了本地文化和市場複雜性。
澳洲人雖然熱衷新鮮事物,但對品質、價格和體驗的敏感度一點不比別人低。
一句話總結:別以為全球通吃,在澳洲還得“因地制宜”才行。
而最近,已經又有一些國際品牌不信邪,要拓展澳洲市場,
比如:
-
U.S. Polo Assn.:這家全球知名的體育品牌於2025年3月25日正式進入澳洲市場,標誌著其全球擴張的重要一步。
-
Firehouse Subs®:這家美國經典三明治連鎖店計劃在未來10年內,在澳洲開設165家餐廳,首家店鋪預計於2025年底在昆士蘭東南部開業。
-
Zeekr:這家中國電動汽車品牌計劃於2025年進入澳洲市場,擴充套件其全球業務版圖。
-
Deepal:中國汽車品牌Deepal宣佈計劃於2025年將其S05電動SUV引入澳洲市場,進一步豐富當地電動車選擇。
-
其他品牌:包括比亞迪(BYD)、名爵(MG)、小鵬(Xpeng)等中國電動車品牌也在積極佈局澳洲市場,推出多款車型,滿足消費者需求。
-
Chuck E. Cheese:這家美國家庭娛樂和餐飲連鎖店宣佈將重返澳洲市場,首家店鋪預計於2025年在西澳的珀斯開業。
-
Crafty Apes:這家視覺效果公司計劃在澳洲開設新辦事處,以利用當地的人才和先進設施,進一步拓展其全球業務。
-
Wendy's:這家美國快餐巨頭計劃自2025年起,在澳洲開設200家餐廳,預計在2034年完成。首家店鋪將於2025年在昆士蘭的黃金海岸開業。
那麼祝他們好運吧!
來源:Real Estate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閒話澳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