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阿里旗下螞蟻集團的 IPO 被監管機構緊急叫停,螞蟻的上市本來有機會成為全球有史以來募資規模最大的 IPO,阿里的股價也一度超過 300 美元。但是在被叫停後,阿里的股價開始一路下跌,2022 年,阿里的市值只有巔峰期的 1/5。阿里的創始人馬雲也逐漸淡出公眾的視野,長期旅居在國外。去年阿里的市值幾次被拼多多超越,但是現在,阿里的股價已經翻了一倍。有金融從業者在接受財經的採訪時表示,市場反應高漲主要是因為 AI 業務,由於 DeepSeek 大熱,中國科技股的價值被重新評估。
▲ 阿里巴巴五年來的股價變動 | 圖源:雅虎財經
在最近一次財報會的問答環節上,長達 1 小時的時間裡,分析師們幾乎清一色地詢問著阿里 AI 相關的問題。實際上,阿里幾大集團的收入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淘寶天貓集團仍然佔據了阿里接近一半的營收。
那麼為什麼外界格外看好阿里 AI 的前景?

3 月 17 日,阿里表示,他們的開源推理模型 QwQ-32B,在國際權威測評榜單 LiveBench 中,超越 OpenAI、Google 和 DeepSeek 等國內外公司的多款模型,排名全球前 5,也是效能最強的開源模型。儘管在 3 月 6 日的釋出當天,國內的社交媒體上,這款模型的聲量沒有同一天釋出的 AI Agent Manus 大,但是 QwQ-32B 引發了海外開發者的廣泛關注,一經發布就成為了 AI 社群 HuggingFace 上最受歡迎的模型,阿里的股價也在當天大漲 8%。

▲ QwQ-32B 在 LiveBench 的排名中,排名前 5 | 圖源:LiveBench
根據金融時報的報道,2019 年,阿里開始對大模型的研究進行一些小規模投資,在 ChatGPT 釋出後,阿里在內部建立了一個研究團隊。通義千問的模型訓練團隊擴大到大約 100 人,是國內最大的 AI 訓練團隊之一。
不過與其他廠商透過各種渠道進行廣告投放觸達消費者不同,阿里的通義千問在國內外開發者群體中有著比較好的口碑。從 2023 年 8 月開始,阿里開源了旗下的多個模型。在去年的 9 月,阿里雲的首席技術官表示,通義千問開源模型下載量突破了 4000 萬,千問系列的衍生模型總數超過了 5 萬個,僅次於 Meta 的 Llama。但是在不到半年之後,阿里千問開源大模型的衍生模型數量已突破了 10 萬,超過了 Llama,成為全球最大開源模型。
科技媒體「品玩」的分析認為,不同代際的開源千問模型,多次登上 HuggingFace 多個大模型榜單,說明了千問模型的效能。更重要的是,千問推出了不同引數大小的開源模型,可以更好滿足各行各業的需求,開發者用腳投票,紛紛來下載使用千問模型。最近,意外獲得眾多關注的 Manus 表示將會推出中文版的 AI Agent,而且 Manus 中文版將和通義千問達成戰略合作,基於通義千問的開源模型,在國產模型和算力平臺上實現 Manus 的全部功能。

▲ Qwen與Manus AI合作介紹 | 圖源:千問模型官網

儘管阿里的通義千問受到開發者的歡迎,但是他們自己的服務難以接觸到具體的消費者。這個情況在與蘋果達成合作之後出現了改觀,2 月初,蔡崇信表示蘋果將和阿里合作,阿里將為中國版 iPhone 提供 AI 功能。Apple Intelligence 推出之後,由於監管問題一直難以在國內落地。此前他們與百度、騰訊、位元組、DeepSeek 等企業進行了討論,最終阿里成為 Apple Intelligence 在國內的合作物件之一。密歇根州立大學的教授表示,他們嘗試在 iPhone 上直接執行小型的千問模型,表現非常出色,蘋果甚至可能在中國以外的地區推出搭載了千問的 Apple Intelligence。
「36kr」的分析認為,阿里之所以能夠率先成為蘋果 AI 的合作伙伴之一,是因為他們的技術實力、成熟的商業化能力以及多年積累的消費者資料。而且這項合作短期內很難用「掙不掙錢」來評估,更大的價值是市場對阿里技術實力的反饋,畢竟蘋果在國際市場的 AI 合作伙伴是 OpenAI。不過長期來看,阿里的通義千問大模型有可能開啟超過 2 億的中國 iOS 市場;另一方面,有了蘋果這個先例,阿里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大客戶。

▲ 阿里巴巴與蘋果在中國市場的合作是互惠互利的| 圖源:路透社
除了搭上蘋果的「快車」,阿里也在透過自己的新夸克嘗試接觸更多的使用者。

在最近的季度財報中,阿里雲的收入重回雙位數的增長,漲幅達到了 13%。其中,AI 相關產品的收入連續 6 個季度實現了三位數的增長。阿里的 CEO 吳泳銘表示,他們 AI 業務最清晰的盈利路徑就是雲計算服務,如果人工智慧是這個新時代的「電力」,那麼阿里的雲計算網路就是輸送這種「電力」的「電網」。在 2 月底的財報電話會上,阿里 CEO 吳泳銘表示,將會在 AI 領域投入超過 3800 億元人民幣,用於建設雲和 AI 硬體基礎設施,總額超過過去 10 年的總和。
「36Kr」認為,阿里長期以來對技術和雲的投入,一度被市場認為是費力不討好的舉動。近年來,阿里雲一度陷入增長瓶頸、上市撤回帶來的組織動盪,一年多前,市場對吳泳銘提出的「AI 驅動」戰略還有比較多的疑問。但是今年年初,推理模型 DeepSeek RI 和阿里通義千問 2.5-Max 的釋出,也讓外界對阿里的印象產生轉變,阿里雲不僅可以提供算力服務,還能夠提供自家的大模型通義千問。阿里雲還向客戶提供了一鍵部署 DeepSeek r1 和 v3 的服務。

▲ 阿里雲官網對於部署 DeepSeek 的指導文件 | 圖源:阿里雲官網
此外,阿里還投資了月之暗面等多家國內知名的 AI 初創公司,其中投資的金額並不完全是現金,其中一部分是阿里雲的算力額度。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阿里的收入和利潤增長幅度遠低於股價的漲幅。目前阿里的大部分營收,還是和他們的主業電商相關。對於想要打造通用人工智慧的阿里來說,他們面臨的問題或困難有哪些?

「金融時報」的分析認為,在快速變化的競爭環境中,阿里巴巴的領先地位並不穩固。他們的主要競爭對手騰訊迅速將 DeepSeek 模型融入業務的各個方面,並且加大了騰訊元寶的投放力度,獲取了更多的使用者。同時,字節跳動的豆包已經擁有了大量的使用者,他們還計劃在今年花費 120 億美元在人工智慧晶片上。

3 月 18 日,「介面新聞」的報道顯示,阿里 CEO 吳泳銘主張在現有業務中全面實現「AI 化」。所有部門今年的績效將透過如何利用 AI 促進增長來評估。淘寶和天貓在內的核心電子商務部門被鼓勵採用更多的 AI 技術,各個不同的業務團隊正在與通義千問的工程師合作,共同開發能夠提高效率和使用者體驗的功能。
不過「36Kr」認為,在業績指標的壓力下,大廠逐漸成為一臺「效率機器」,大多數員工都還是習慣原有業務的工作習慣。以淘寶為例,儘管淘寶應用了諸多 AI 技術,但沒能平衡好商業化和使用者體驗,越來越混亂。也有消費者在社交平臺上吐槽,淘寶越來越不好逛。

有分析師認為,和阿里以及同樣體量的大廠相比,DeepSeek 的團隊更精簡、更專注於研究。儘管阿里一直在招募 AI 相關的人才,但是阿里自己通義千問團隊的核心成員,也有離開阿里自己創業、或者是加入其他公司的案例。

以上內容整理自
聲動活潑旗下播客「聲動早咖啡」
想更多瞭解
歡迎點選收聽
也可在各大音訊、播客平臺搜尋本期節目
原創/「聲動早咖啡」
排版/Riley
運營/George


更多有趣問題
歡迎來聲動活潑找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