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原版娃”本質上是應試娃

目標決定規劃
上次寫了啟蒙階段的方案(《給朋友做的一個英語啟蒙計劃》),大家很感興趣。這次就聊聊進階階段的英語學習。
如果說啟蒙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有效輸入,那麼進階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有效輸出。
有效輸入,也就是培養聽讀的興趣和習慣,對於家長來說是比較簡單的。
我上篇文章,主要針對那些難以親自輔導孩子英語,又想省時省力省錢的父母。
但是也有很多家長自己懂英文且不吝投入。他們不但盡力給孩子尋找豐富的英文視聽讀材料,上大量的外教課,有的甚至送孩子去國外上夏校,以創造沉浸式的英語環境,培養“原版娃”。 
總之,想省有省的做法,想奢有奢的做法,都能見效,只不過有快有慢。
那你會不會感到擔心,投入少,就輸起跑線了呢?
不一定。
“原版娃”,指的是從啟蒙就開始大量閱讀原版讀物的孩子。在談及英語啟蒙的成果時,很多家長都會津津樂道於孩子的口音是多麼標準,讀過的書有多少,詞彙量有多大。
但是到了小學高年級尤其是初中以後,你會發現,大部分“原版娃”本質上是“應試娃”。他們的目標一直是升學,手段一直是考試。
在小學裡,他們的英語學習以擇校為目標,主要任務是獲得校外英語級別證書。不少孩子的英語課外學習就是備考,一級一級地上課,一級一級地考試。從劍橋KET考到CAE,從小托福考到託福,用來夯實簡歷。
到了中學,他們就來了一個180度逆轉:大幅減少對英語的投入,吃小學的老本,為其他學科學習贏得時間。
這個選擇看上去很不“原版”,但非常合理,都是為了以最小的代價爭取最優質的教育資源。
越往上走,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越激烈。比起奧數,提升英語成績要容易得多。而且,只有小學高段或者中學生的家長才能理解後期的學習壓力。考慮到中考英語難度明顯低於課外的英語考試,小學積累的英語能力的確可以讓孩子初中省不少事。
何樂而不為?
有一位上海家長說起自己當年在英語啟蒙上花費的巨大投入後悔不迭。她說:“我當時還給孩子送去國外的夏校。沒想到孩子進入初中才發現,這些都沒用。必須要數學好,才能考進四公!”
當然,也有的家長看不上這種做法。另外一位家長痛心疾首地說:“英語絕對不能刷題,必須要學以致用,要長期堅持。”
我說:“什麼領域要做出成績,都是要大力投入、深入鑽研而且長期堅持的。地理要學好就要上山下海、翻山越嶺;生物化學物理要做好不僅要上課還要做實驗;語文要讀萬卷寫萬字。中學裡一共有十門功課,一天總共24小時,那麼英語排到第幾呢?”
當然,這位家長很難理解公立學校學生和家庭的壓力。因為他孩子在國際學校,而且是美國國籍。
可以說,決定是否長期堅持的,並不是熱情和投入,而是家長的目標。出路不同,投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
保溫沒有那麼容易
其實,我很同意這位家長對於語言學習長期性的認識。要真正用好一種語言,需要長期堅持。
問題是,由於學習壓力和時間的侷限性,很多家長的目標並不是讓孩子長期用英語,只是把它當作跳板,而且是一架起來就永不掉落的跳板。
現在有一個流行觀點:小學時候把英語水平提到高考程度,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以後保溫即可。
但是,以贏得考試為目標的學習,培養的是備考能力還是英語能力?英語水平,是不是像個子一樣,拉高了就不會再縮回去?
我在BetterRead的文章《小學搞定PET和FCE,為什麼初中英語拿不到高分?》裡對此有過討論。小學英語能力提高,的確中學可以省很多勁。但是中學英語考試和課外英語考試不同。中學英語平時考教材,要求掌握教材,但是透過KET、PET甚至FCE的孩子,到了中學也不一定次次得高分,更別提滿分了。
原因有三。
 一是考試標準、題型不同。 課外考試、校內測試、區統考,各有各的出題思路,無法簡單套用。
二是備考課程和能力提升的課程不同。備考是追求在短期內儘快掌握考試套路,熟悉題型,確保得分。能力提升則對英語聽說讀寫有全面要求。備考課程短期內的確有助於和考試相關的英語能力提升,這是因為你在這個階段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增加了。但是一旦考試結束了,投入就減少了,效果也很難長期持續。
三是語言會用進廢退。 
總之,小學提升英語能力到了中學會輕鬆一些。但這是有限度的。如果不再持續付出努力,那麼早發力和晚發力其實是殊途同歸。
合理投入需要三招
保溫不容易,但是要持續大力投入也很難做到。那麼減少投入和保持英語能力這兩者,如何選擇呢?
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兩者都要,關鍵就在於掌握合理投入的度。 主要有三招。
第一招:認真聽課、認真完成作業。這確保了你平時的小測和所有學校老師出題的考試能夠取得良好成績。要知道,學校老師出題主要是看你的教材掌握情況以及是否糾正了課堂或者作業中體現的錯誤。所以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至少在平時的測試上可以拿到不錯的分數。
第二招:對考試進行針對性練習和覆盤。
考什麼,就研究什麼。比如學校出題的測試,就研究教材和作業;區統考和中考就研究以往試卷;如果要了解高考,就去找一張做一下,而不是道聽途說。
這是因為每一類試卷的出題思路和目標都不同,題型和判分標準也不一樣。比如在平時小測的時候,老師可能會要求你必須用教材裡的單詞和短語來回答。但是到了中考和高考卷就不同。 因為中國的英語教材是一綱多本,不可能完全和某一種教材一一對應。 所以,我們必須熟悉相關考試的題型,做有針對性的練習。而不是用A考試來套用B考試。
除了研究出題思路之外,還需要分析試卷、梳理錯題和覆盤、定目標以及策略等等。具體怎麼做請見BetterRead的以下文章:
第三招:每天至少聽讀半小時。
前兩招和其他學科的學習區別不大。上課認真聽講,下課認真完成作業,然後做好考試管理。也就是說,不做太多額外的努力。
這種做法能夠應對中考,但是不一定可以應對高考。
因為中考是會考和選拔兩考合一,難度比較低。高考的目的就是選拔,難度更高。如果初中只滿足於應對中考,能力會逐漸下滑,到了高中就會有壓力了。
所以我建議,至少還要加上第三招,維持英語啟蒙期就培養的聽讀習慣。其中聽要大於讀。這是因為進入中學後時間非常緊張,聽更方便利用碎片時間。
做到這點不算很難。但我想提醒的是,最好不要用短文或者時文聽讀來代替日常的聽讀。
很多短文聽讀實際上是應試訓練,屬於第二招裡的備考。做有針對性的練習本身沒有錯,但是在應試之外,最好提供更豐富的英文內容,比如小說、社科和科普讀物等等。這些或者能夠讓孩子在放鬆的狀態下獲得有效輸入,也會讓孩子感受到英語學習不止是為了考試,從而為未來使用英語增加可能性。
要不要報班,報什麼班?
除了這三點,我們還要考慮的是,要不要給孩子報班,給孩子報什麼樣的班?
在北京等部分城市,由於擇校的需求,很多孩子小學階段就要準備校外英語考試。中學則主要是應對校內考試和中考。
但是不是要以考試為目標來上課呢?
很多家長會在常規課程和備考課程之間猶豫。針對小學生的英文教材五花八門,到了中學主要集中在新概念上。此前我曾經在BetterRead的文章《要不要學新概念,相當於要不要吃餃子》中討論了這件事。
我的建議和啟蒙期是一樣的,要選擇孩子喜歡並覺得有所收穫的老師和同學。他們構成課堂最重要的部分,並且為學習提供了動力和理由。
至於用於擇校考試的課程和考試,我覺得沒有必要一級一級地上課備考。在升學前半年到一年準備,而且只准備最適合孩子的級別就行。這樣更省時省力。
另外,還想再提醒一下,我們要把備考提分和能力提升分清楚。不同的目標有不同的做法。
為什麼不能一魚兩吃呢?我以單詞學習為例。
很多人談到英語學習,就會提到背單詞。最主流的就是背中文釋義的單詞表,也有的用各種APP。
我家小朋友很少背單詞,但是也用過一些網站來學單詞。比如劍橋線上英語詞典和vocabulary.com。BetterRead相關文章如下:
但是現在我發現,單詞學習的關鍵是按照目標來學習。
如果你要搞定平時的測試,那麼就必須要背上課學到的單詞和片語搭配。因為測試考察的就是你是否掌握教材。
如果要搞定中高考呢?現在考綱已經取消了,要背就得背課標上的單詞表。
這還不夠。因為中高考很多生詞出現在閱讀理解和完形填空裡。這些單詞也許不在課標裡,但是出題人期望考生能夠“透過上下文的語境來猜出”詞的意思。所以,很多學生會在考前做真題,標出不認識的生詞,彙集成自己的備考單詞表。
第三種類型也就是朵拉所做的。課外基本不背單詞,而是透過大量聽讀和頻繁的寫作訓練來積累詞彙量。
結果如何呢? 
雖然考試不會遇上理解性的問題。但是如果考前不背單詞,小測很難滿分。
正如前文所說,英語怎麼學,不在於熱情,也不在於投入量,而在於目標。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