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國瑞士頂級大學開始對中國學生安全審查,歐洲其他高校會跟風嗎?

12.17‍‍‍‍‍‍‍‍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主教學樓。圖源:Pixabay
撰文 | 林貝
責編 | 李珊珊
●                  ●                   
和許多瑞士品牌一樣,在中國,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並不如常青藤盟校或牛津劍橋那般如雷貫耳。然而近期,素來崇尚低調的這所愛因斯坦的母校,卻在一夜之間成為眾矢之的。這一切都緣起於它出乎意料地高調宣佈:其將對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23個國家部分院校的碩士、博士申請者、僱員或訪問學者實行安全審查。
對中國學生和科學界來說,此舉無異於平地一聲驚雷,讓無數意欲申請該校的學子們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就在其公佈訊息的隔日,校園裡多處就出現了以中國學生的名義抗議聲討的海報。發起者在海報上憤懣不平地質問:“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到底珍視科學,還是看重政治?該校已經被牢牢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了嗎?”發起者姓甚名誰,或由誰組織,至今依然是個謎。但顯而易見的是,這些海報迅速讓中國學生對該校安全審查政策的不滿暴露在了瑞士,乃至歐洲各國的諸多媒體的聚光燈下。
為什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要做出這樣的決定,這決定會對中國留學生有什麼樣的影響?在今天這個國際關係波譎雲詭的時代,細究這些問題,釐清這所身處中立國的國立高校所作出這個選擇的始末,也許會有助於我們理解這個正在日漸將“不確定性”作為主旋律的世界。
01
心照不宣的“秘密”
毫無心理準備的中國學子們群情激憤的反應截然不同的是,絕大多數瑞士科研界人士對這次的安全審查名單宣佈比較淡定,對此並不感到太意外雖然也有部分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教授私下表示這一決定頗為愚蠢、可恥、荒謬,但對很多瑞士科研圈內人來說,這一決定的出爐可謂是早有端倪,且勢在必行,唯一的區別只在於公佈時間上的早或晚而已。
其實早在今年9月,圍繞所謂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針對中國院校已擬定“黑名單”的傳聞便在瑞士不脛而走。
在瑞士工程科學院(Swiss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9月初舉辦的一場研討會期間的茶歇環節,日內瓦媒體集團Heidi Media SA旗下網路平臺Heidi.news的記者無意間聽聞幾位參會的研究人員在閒聊間提到,蘇黎世湖畔的一家頗具影響力的高校已不再歡迎來自中國高校的學生,並且已經列出了一份涉及中國高校的“名單”。眾所周知的是,蘇黎世湖畔只坐落著蘇黎世大學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兩所院校,而後者的國際影響力顯然遠勝於前者。
但彼時,該媒體的報道並未激起任何波瀾。因為關於該校-乃至多所瑞士大學-實行安全審查機制的做法,早在數年前就已不再是“不能說的秘密”。
包括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在內的瑞士高等教育和科研領域與中國學子,曾度過了一段漫長的“蜜月期“。自2000年以來,歐洲和中國大學間締結的研究合作專案共計35萬,而瑞士就佔據了其中的十分之一。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SNSF)甚至專門設立了一個針對中國的專案-“中瑞科技合作”(Sino-Swis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然而就在2022年,雙方漸生嫌隙,猜疑與戒備逐漸滋長。
也正是在那一年,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成立了“出口管制辦公室”,並向內部全體人員推出一套制裁名單搜尋引擎,該引擎整合了瑞士、歐盟、美國和英國的官方制裁名單,並以每天一次的頻率保持更新。當該校招聘新員工,或者校內科研人員與受邀造訪的外來學者討論尚未發表的知識或技術時,這套搜尋引擎就能幫助校方或科研人員對對方進行審查。
所以不難看出,儘管在外界鮮為人知,但安全審查絕非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一時興起推出的新政,而是已經在內部“事實性”實行了好幾年,只不過現在校方終於下場實錘而已。
在此之前,同在瑞士的蘇黎世大學在2022年底就承認,對於來自制裁名單上的國家的申請者,如果校方認為存在風險,就會選擇性拒絕符合條件的申請者。且蘇黎世理工也不是唯一一所引入篩查機制的瑞士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姊妹院校——洛桑聯邦理工學院也在接受瑞士資訊swisssinfo.ch記者採訪時坦言,其在某種程度上採用了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做法,逐個分析每位碩士或博士申請者,篩查所採納的標準也部分借鑑了對方。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這種審查機制已經在瑞士多所大學實施數年,為什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要冒著陷入輿論漩渦的風險,決定扮演“先行者”的角色,公佈這些註定會引發爭議,甚至是討伐的篩選標準和國家及院校名單呢?
據瑞士媒體報道,該校是出於透明度的考量決定公佈這些標準和名單的。校方坦言,在過去幾年的實踐中,學校在不斷地細化審查規範和具體程式,最終形成了目前公佈的方案。而2025年秋季學期碩士課程的入學申請期於2024年11月1日開始,因此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決定提前公佈該政策。這意味著,潛在申請人可以先自行評估他們是否想要提交申請。
來自瑞士某高校的一位瑞籍學者也表示,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冒著各方爭議、成為首批實施安全審查的大學之一,恰恰走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因為“如果這些措施依然在沒有向公眾通報的情況下悄然進行,我會認為問題更大“。
02
為什麼中國學生反應尤其激烈?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實施的安全審查,涵蓋了包括中國在內的23個國家。然而相較於中國,其他國家科研界和學生群體的反應似乎頗為淡定,在瑞士並未聽聞他們在公開場合發聲質疑或表達焦慮。
這種情況的部分原因在於:近年來,該校中國學生群體在人數上的增長速度要遠快於其他被列入審查名單的國家。透過對比2018年至2023年期間來自此次被列入審查名單的國家的申請者入學人數(碩士生及博士生),我們可以發現,來自其他22個國家的入學學生在人數上幾乎沒有波動,唯有中國學生在過去5年內增長了幾乎一倍,從2018年的748人增加到了2923年的1362人。
這背後的動因,則是2020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釋出的第10043號公告。受其影響,自那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放棄嘗試申請留學美國,將注意力轉向了包括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在內的歐陸名校。
這也意味著,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安全稽核細則的出臺,對未來有意願申請該校的中國學生來說存在著最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在該群體中激起了軒然大波。以至於細則出臺後一週,校方特意針對本校師生的質疑和不解組織了一場資訊溝通會。但由於報名人數遠超校方此前的預期,校方無奈將溝通會延遲一週、並以線上會議的方式進行。
溝通會上,校方再三強調:外界對細則的解讀存在諸多誤解;申請者的現有國籍、原籍國、過去的教育經歷以及學科領域,絕不是申請者被排除在學習計劃、研究活動或教職工作之外的“自動標準”,每份申請都會作為個案經單獨評估。校方甚至給出資料:安全審查措施從一年前就已開始在該校碩士錄取過程中付諸實施,但2024年秋季學期仍有198名中國碩士生順利入學就讀。
然而面對校方的澄清,參會的大多數中國學生依然沒能信服。有人表示,很多問題仍然懸而未明,尤其是圍繞審查標準,究竟幾項被界定為“符合”才會被拒?校方並未給予正面回答。不過當有學生問及“是否會依然錄取中國學生”時,校方的回答非常肯定:“只要(申請者)足夠優秀”。

然而,足夠優秀真的就夠了嗎?一位在讀的聯邦理工大學華人學生提到了自己實驗室中最近經歷的一場對申請者的安全審查,他提到,這場審查的大量檔案準備和提交工作都需由招生的實驗室輔助完成,即便不會因安全審查而被拒,這項審查所帶來的額外工作量和不確定性本身就會降低來自中國的申請者的申請成功率。

在瑞士資訊swissinfo.ch的報道中,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目前就讀於電子科技大學的學生,談到了他的焦慮和沮喪。從大一入校起,他就為了將來本科畢業能申請上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做了系統準備:他學習了德語;為了能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對應專業的碩士課程相相容,特意到處諮詢導師,在他們的幫助下重新規劃了自己本科課程,向教務處提交了自主設計培養方案,並且獲得了批准。
然而現在,按照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最新公佈的安全審查機制的四項標準,他的國籍、學校和專業已經佔了三個“符合”。依據校方所述:如果有多個符合,建議拒絕其申請。因此,未來即便他提交申請,也存在極大可能被拒。
03
歐洲其他高校會跟風效仿嗎?
當然,對於更多有意願申請該校的中國學生來說,存在更大不確定性的地方,在於是否其他瑞士高校乃至歐洲其他國家的高校會跟風效仿作為標杆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措施。
除了前面提到的已在不同程度上事實性實施安全審查措施的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和蘇黎世大學,截至目前,只有伯爾尼大學和伯爾尼應用科學大學公開表態:不會進行類似的安全審查。換而言之,其在招生和招聘時只會對一般入學條件-比如教育經歷、語言水平-進行稽核,對申請人的國籍或原籍國不會設定任何限制。
無獨有偶,2022年,丹麥規模最大的頂尖綜合性大學-奧胡斯大學,也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不約而同地同步展開了一項試點專案,即對所有來自中國、伊朗或俄羅斯的技術和自然科學博士和博士後申請者進行“安全政策背景審查”。而就在今年,這一措施已經覆蓋到了整所大學和丹麥其他幾所高校。
不僅如此,自從2023年以來,越來越多的歐洲高校開始陸續將由中國國家基金管理委員會(CSC)資助的公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拒之門外:
  • 2023 年,奧胡斯大學暫停招收“受CSC資助的”中國博士生。
  • 世界頂尖醫學院之一的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也作出了同一決定。
  • 同年6月,德國規模最大的大學之一-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也宣佈將無限期暫停與 CSC 資助的學生的合作。這是德國第一所公開與中國政府獎學金計劃決裂的大學。
  • 今年7月,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宣佈將不再招收穫得CSC獎學金資助的申請者。
  • ……
可以肯定的是,這份名單還會不斷加長。而隨著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兩極分化,考慮到科學技術已成為衡量一國實力的關鍵指標和推動因素,越來越多的歐洲大學極有可能會開始針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受制裁國家的科研人員和申請學生採取安全審查措施。
04
兩難選擇
對於中國學術圈以及公眾輿論主流對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集體聲討、批評其一刀切地抵制中國學生的判斷不同,也有當地人提供了另一種視角比如,相對於主動挑釁,公佈明晰的審查院校名單和篩選標準,更像是一種防守和預防性措施,是這所高校在國際緊張局勢帶來的壓力、確保瑞士本國敏感研究安全和一如既往地秉持學術開放的三重困境中做出的權宜之計。
雖然瑞士聯邦情報局曾表示:各大學應該自行規範其錄取條件。換而言之,聯邦政府並未給任何院校施加壓力,要求其採納美國、歐盟和英國的制裁名單。
但作為一所外籍員工和學生佔據相當比例的國際化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不得不考慮到自己對員工的照顧義務,尤其要確保外籍員工不違反原籍國的法律。因為該校絕大多數教授都來自他國,並非瑞士籍,一旦他們故意或因疏忽違反了出口管制規定,輕則自己會面臨鉅額罰款,重則甚至會被判入獄。屆時,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也會難辭其咎,聲譽受損。
而一位來自日內瓦安全政策中心的專家解釋稱:對中立國而言,中立法只能在國家之間發生實際戰爭的情況下適用。也就是說,秉持中立性,並不意味著在一切國際爭端問題上持中立態度。更重要的是,“每個中立國都可以決定自己想要參與哪些制裁。而位於瑞士的大學,必須遵守瑞士政府關於採取具體制裁的決定。”
安全審查措施的引入,也意味著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需要在對申請人或求職者的教育經歷、語言水平等一般條件之外,承擔更多額外的招生與招聘稽核工作。
此外,從校方目前公佈的資訊不難看出,其制定的稽核標準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而這也正是很多中國學生詬病其“晦澀難懂”的地方。比如稽核標準之一是“申請人的生平(biography)”,“我不知道校方如何定義’生平’。我是否需要向ETH報告我的家庭成員和前中國男友的詳細教育和工作經歷?在瑞士出生和生活的第二代中國移民會被拒絕嗎?或者僅僅因為他們的父母曾經在中國的‘敏感領域’工作過,就不能被該校錄取?”一名學生在接受瑞士媒體採訪時抱怨道。而在筆者看來,這也恰恰意味著,校方給未來篩選申請者和應聘教職員工留有相當的解釋空間和操作餘地。
也許,我們眼下無需對校方的每一句話進行放大、過度解讀,畢竟這一舉措已經讓它樹立了一個飽受爭議的先例,想必校方也會在實施過程中持續調整具體做法。至於這一政策的實際效果和影響如何,還有待觀察,或許該校2025年秋季學期中國申請者的錄取率會告訴我們答案。

參考文獻:下滑動可瀏覽)

    1, Dual use and sanctions: these applications require security screening. (2024, October 24). ETH Zurich
    List of countries of origin that require a security screening (embargo and risk countries). (Status October 2024). ETH Zurich
    2, List of the most important universities of origin that require a security screening. (status October 2024). ETH Zurich
    3, Les universités suisses se méfient de plus en plus des étudiants chinois. (2024, September 28). Heidi.news
    4, Sino-Swis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SSSTC) Program | 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Sanctions search engine for ETH Zurich. (2022, May 12). ETH Zurich
    5, ETH weist Forscher aus China ab – wegen Spionage. (2024, December 24). Neue Zürcher Zeitung
    6, How a top Swiss university is screening Chinese students (2024, December 12), SWI swissinfo.ch
    Over 1,000 people attend event on security screening. (2024. November 11). ETH Zurich
    7, Uni Bern verzichtet auf Sicherheitschecks für chinesische Studierende. (2024, November 5). Der Bund Zeitung
    8, Universitet kæmmer ansøgerfelter for mulige spioner: Mellem fem og ti procent klarede ikke skærene".  (2024, Februar 29). DR.DK
    9, Germany’s 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 stops accepting state-funded Chines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over spying fears. (2023, August 26).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0, Eindhoven and Maastricht suspend PhD programmes for Chinese students. (2024, October 15). Delta.tudelft.nl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請戳上圖卡片新增星標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