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犛牛背
寫盡世事
說好人話
歡迎關注本公眾號

臧木銘之城市速寫系列
臧木銘之城市往事配錄音版系列
北京往事(配普通話錄音)
臧木銘之“所以,我旅行”散文系列
騎行犛牛背
騎行犛牛背,可能是全球中文自媒體裡唯一能夠同時長期深度關注各種嚴肅話題和各種八卦話題
的公眾號了。不信?關注本公眾號並點選以上文章唄。

我愛寫遊記,也愛看大歷史
我一併回覆在此:
第一,我其實常常寫遊記。
本公眾號迄今為止發表的 721 篇原創文章裡,將近十分之一是遊記。
有專門的 “城市速寫”系列,針對我去過的某個城市。不算是攻略性質,但也可以作為旅遊參考。
我還有一個 “所以,我旅行” 系列,隨筆和感想,不一定針對某個城市,但也有可能因為在某個城市旅行有感而發。
第二,我出門旅行,有時是揹包獨行,也有時是和家人一起,還有時是呼朋引伴幾個朋友一起找個城市飛行聚會。
如果你沒看過我上面兩個系列六七十篇的遊記,歡迎你隨便翻閱或專心閱讀。
我的遊記裡有帝王將相的大歷史,也有平民百姓的煙火生活。每次我走在街上,都看到歷史,也從歷史中看到當今。
這篇專門說京都,走起!
抵達京都:八條到四條
新幹線從東京到京都,兩個小時。京都火車站相比東京火車站,有點亂。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京都比東京歷史長,火車站設計沒有東京現代。最要命的是,車站幾乎沒有自動扶梯或電梯,拎著沉重的行李箱要一步一步走臺階。如果是年紀大的遊客,或者坐輪椅出行的人,這會非常艱難。
坐地鐵去住處的時候,我一看路線圖,樂了。不知道京都人會不會有這個幽默感,但我感覺這裡的地名適合搓麻將的人:京都火車站位於八條,我們的住處在西面的四條,當中要經過五條。京都火車站東邊?十條。
事實證明,這樣的路名和道路規劃,非常適合外來人口迅速搞清方向,手工點個贊。
京都的小路:路路通
到達京都第二天,我準備自我放飛一天:出門漫無目的地閒逛。
這種旅行方式,我在黎巴嫩貝魯特、伊朗德黑蘭、土耳其伊斯坦布林、和波士頓,都採用過。基本方式就是以住處為起點和圓心,隨意在街上溜達。我只帶了手機、錢包和充電寶,天氣不冷不熱,我穿著輕便的沙灘拖鞋。
京都的小巷子非常聞名,每條小巷子的名字後面都叫做 “某某通”。甚至有些路就叫做 “某小路通”,比如 “油小路通”、“錦小路通”、“富小路通”。









很快我就明白了街上的指路牌背後的命名規則:比如 “烏丸四條”,這是一個叉路口,在烏丸通和四條通。這和在上海行走相同:上海人談一個地名都是橫座標縱座標一起說的:淮海中路黃陂南路,南京西路漢口路,等等。不像是帝都,一個地名可以涵蓋很大一片區域,常常令(外地)人找不著北。
我並沒有一定要去打卡的地方,但是就這麼溜溜噠噠,居然也偶遇了京都文化博物館,一座有十九世紀下半葉英國建築風格曾經是日本銀行的建築。又在小巷深處,看到了一家非常大很全面的日本瓷器店,最後還居然來到了京都御居(皇宮)的門口。誰說 City Walk 一定要有導遊或地圖?
據介紹,日本皇帝在京都住了五百年,京都常常失火,皇帝也常常因為皇宮失火,搬到旁邊的貴族家裡去住。還有段時間,皇帝在貴族家裡住得爽了,就廢棄了皇宮。這要放在中國歷史上,不可想象。可能也說明,那時候的日本皇帝沒啥權利和控制力,真正有實力的是貴族和擁有武士的藩主。
織田信長、豐城秀吉、德川家康這幾位的努力,奠定了最終讓日本皇帝成為日本最高權力一尊天皇並從京都遷都到江戶/今天的東京,並開始了狂飆西化的明治維新。後面的近代史基本就以日本擴張、殖民朝鮮、打敗大清和俄羅斯、入侵中國、二戰戰敗、戰後崛起為基本篇章了。
京都的美食:都在巷子裡
寫到這裡,我必須畫風一轉,聊聊吃喝。出門若只是去高大上的博物館美術館,那還不如不去,網上看看就好了。
美食對我而言,就是食物的旅行。美食穿腸過,美景才能心中留。只有這些,才是旅行中 VR 和 AI 技術永遠不能替代的。當然如果有一天,坐在家裡戴上 VR 眼鏡和口罩,就能“吃到””喝到””聞到””感受到” 旅遊和美食,對我來說,那不是先進,而是人類文明的倒退。
話不多說,上圖片。









大選最後一天:上街喊票
都知道美國總統大選即將到來,不知道日本也在轟轟烈烈地進行地方選舉。京都街頭時不時開過用喇叭大喊大叫拉選票的車,街上巷子裡也貼滿了各路候選人的海報。




有人說,鴨川河是京都大學母親河。這條河應該看過好幾千年的歷史,好幾千年的滄海桑田。
祝福京都!
祈福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