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幾年之後,脫產出國讀MBA,到底還值不值?今天,我們想從“讀海外MBA到底要花多少錢”的話題入手,和大家算一筆“明白賬”。
想直接公開聊聊“錢”的問題,可以直接跳到本文底部,報名週六上午9:30 am的小範圍線上活動。
以下所有資料,都來自真實的就讀體驗,特別感謝BeBeyond前學員M同學的傾力分享。希望不同的資訊和視角,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基於自己的情況做決定。
M同學:
純大陸教育和工作背景,Pre-MBA有5年Corporate工作經驗,即將畢業於北美Top商學院。
原計劃“畢業即回國”,2024-25求職季收穫北美大廠offer們後決定先留美。先恭喜M順利畢業、希望即將開啟的新旅程一切順利!
自詡自己是“需要為MBA開支咬咬牙”的群體中的一員。如果MBA開銷對你來說眼睛都不眨,那麼這篇文章可能不適合你。
以下為第一人稱敘述。

Part 1. MBA比我想的貴
——2年開支大起底!
在決定申請的時候,我就做好了“MBA很貴”的準備。然而最後的總支出仍然超出了自己的預期。
大頭無疑是學費。根據學校提供的資料來看,北美Top 16的MBA專案不會有顯著的差別,大體16萬美金上下浮動。我在入學前有4萬美金的獎學金,加上各項零碎的學雜支出(書籍和學習資料採買等),2年下來在我的賬面上,這個部分實際上劃出了15.3萬美金。
其次是租房開支。這個部分會因學校的location、是否住on-campus、單間還是合住等,存在較大的差異。學校官網給到的2年住房費用(這裡不包括一年級和二年級之間的暑期實習期間需要負擔的住房開支),是近3萬美金,包含了入學前和一年級的暑期。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一年級暑假往往都在校外實習、也需要住房開支,如果不是在紐約住豪華公寓,可以基本與在校期間住房開支援平。對我個人來說,因為暑期的MBA intern找到了國內一線城市,能夠住在家裡,在校期間也把一部分的住房面積出租出去,賬面實際支出在2.6萬美金。
第三個支出大頭讓人意想不到——旅行支出!這裡面主要分為3個方面:
-
Project Travel,指的是學校的各種涉及到旅行的專案和活動。例如在正式開學之前,學校一般會組織新一屆的全體同學分小組長途旅行,讓大家彼此瞭解和熟悉;也有一些課程的結課project,需要飛到美國其它地方甚至境外,實地採訪一些企業和利益相關方。
-
求職相關的旅行支出。雖然每年會有僱主到學校做宣講,然而會有不少同學到其它的城市參加宣講會或者super day,特別是有顯著地域集聚效應的行業,例如:– 科技公司多在西海岸,傳統大健康在東岸居多– 找IB的實習會需要經常去華爾街,IB Trek需要做飛機去紐約、以及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頓住宿– 諮詢的求職,往往需要渠道一些特定的大城市,例如波士頓、舊金山等– 有些跨國的暑期或者冬季實習,也會產生差旅費用。
-
個人旅行。這可能是人生最後一次當學生的機會,“不能把自己過成一個和尚”,特別是北美國內旅遊資源豐富、輻射廣闊的拉丁美洲、離歐洲也相當便捷,適合利用各種短假期出行。事實上,我在這2年的時間裡,去到了南美、南非、歐洲和祖國的寶島臺灣,回國實習、面試和探親也較為頻繁。
以上含機票住宿的旅行支出,保守估計2年間在2.1萬美金。
我的miscellaneous雜費支出在1.5萬美元,包括日常吃飯、交通、娛樂和少量社交,應該算是MBA學生裡比較省的。綜上,2年MBA我的總支出,粗略算下來在21.5萬美元。

Part 2. MBA這麼貴,錢從哪裡來?
——盤點預算+收入
總的來說,我算是在讀MBA過程中花錢比較適中的選手。我的花錢原則是,“能省就省、但是也該花則花”。
先說一些“意外之財”。在讀書期間,我是有收入的;雖然不多,但是也並非0進賬。
這裡不算投資收益的話,在MBA期間會有各種助學金申請和兼職工作的機會。但是收入部分,我會額外提這2筆進賬:一年級暑期實習工資,和全職工作的Sign-on Bonus。
暑期實習的MBA Intern收入,最慷慨的還是金融行業。當然,在金融實習扎堆的地方支出也相應水漲船高,不一定能存下錢。我找到的是大廠的MBA program,只招收MBA學生,三個月的實習期收入大概在3萬美金。因為很幸運地找到了正巧出差的學長、把房子以極低的價格租給我住,這部分開支可以忽略不計。Sign-on Bonus因還未入職、暫時不便分享。
關於預算安排和更多獎學金的可能性,這個部分也是大家關心的。這裡僅提供我自己的情況供大家參考:
在大學畢業的時候,我就知道自己大機率會申請MBA,所以比較有意識地在工作過程中儲蓄。因此MBA開支中,35%來自個人存款。父母比較開明、支援我上學,所以55%來自本來自家庭開支的支援。而剩下的10%來自各種獎學金、助學金。
我知道有同學是全款自己支付的、還有同學拿到了比較高昂的獎學金、少數同學申請了商業貸款。至於獎學金多少比例的同學可以拿到、商業貸款的利息等,可以專門開一篇為大家介紹。

Part 3. MBA是投資還是消費?
——換個角度算、更多是投資
乍一看,北美MBA其實是挺大的一筆開支,完完全全是一個“奢侈消費品”。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它可能是一筆巨大的投資。只不過投資這件事,不是每個人都敢做,方式也非常不一樣。
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1.最明顯的是薪資漲幅。以我自己拿到的北美offer為例,年薪在我們學校的平均Post-MBA薪資上下、2025年的平均起薪姑且以20萬美元來算吧,是我在國內pre-MBA工作的4到4.5倍。如果要在國內透過升職或者跳槽實現它,可能需要跳轉2-3次才能實現。但是在現在的就業市場和狀況下,其實會比以往更難。
2.節省了晉級時間。雖然從申請MBA、到MBA畢業,一共花了3年,但是如果靠升職漲薪,我需要4-5年(這裡面還不排除有公司裁員、凍結晉升、空降老闆、包括AI替代人工在內的其它降本增效等情況的出現)。但是MBA只用了2年,算上MBA申請(當時我還在全職工作、仍然有收入)也才3年。
3.隱形的長期回報。這個可就太多了!一個是長遠來看,世界100強的高層,持有MBA學位的達40%之多。如果把和與MBA接近的Executive Education也算在內,這個比例會更高。更不用說MBA幫我這個從來沒有在海外工作過的人、直接換了一個location(而我之前是堅定的“畢業就回國”派,從來沒有想過留在海外)。在這個過程中,我極大地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結識了人脈,這是我不讀MBA無論如何也無法得到的。並且母校title也將是我“一輩子的名片”、有可能在人生各個階段都帶來一些隱形或者顯性的回報。
而就在我讀書的2年,全國一線城市的房價和固定資產,核心地區普遍都跌了10-15%,有些甚至高達25%。如果我當初用這個錢去買房……
最後,我想說說可能“MBA不太值”的情況,從我親身經歷來看確實也是遇到了一些。
-
職業倒退(包括down-pay)。例如,pre-MBA已經在副總監或者更高的職位、post-MBA擠破頭去一個manager職位;或者已經是年薪100萬的諮詢顧問,但是為了進甲方而降薪25%以上。當然,如果出於個人意願,我完全尊重每個人的不同選擇。事實上,如果讀了MBA,從哪兒來又回到哪兒去,這在我看來已經算是“善終”了,畢竟花錢買一個體驗、回到了離開的地方,不能算是損失。
-
列舉一下我看到的比較“慘”的情況:暑期沒有找到理想的實習、第二年從頭開始找全職工作;沒有MBA hire、只能從頭社招,這種情況下大多數時候國內的公司不會很看重MBA的價值;還有一種是沒有找到理想工作、但是死磕留美的,只能靠並不match MBA的工作養活自己,沉沒成本越來越大。

我們深切地知道,“錢”的問題卡住了許多對海外MBA申請躍躍欲試的人。有一些“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先拿到offer再籌錢,而另一些人沒有十足的方案、就不敢踏出第一步。
為此,我們為大家開設了一場線上活動,來和大家聊聊有哪些途徑可以finance your dream~其實相比於買房或者其它的投資活動,說不定MBA是風險最低的一個,而如何搞錢的方法、比你想得要更多呢!
主題:How to finance my MBA aka 錢從哪裡來!
時間:2025年5月17日上午9:30 am – 10:15 am(北京時間)
地點:線上(騰訊會議)
報名:請掃描以下二維碼,回覆0517報名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