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義的人生軌跡宛如一部現實版的《阿甘正傳》,貫穿了近幾十年商業史上的所有關鍵節點。他的成長歲月如何塑造瞭如今的職業生涯?而從他作為企業管理者和投資者的成功與失誤中,東西方的商業領導者又能汲取哪些經驗教訓?
在當今商業世界中,孫正義堪稱最具神秘色彩且被廣泛誤解的人物之一。作為軟銀集團的創始人兼執行長,他執掌著一家日本媒體技術巨頭。在日本本土以及西方媒體的描述中,他常被描繪為一個夢想家、金融工程師和投機者——一個在其五十年的職業生涯中多次徘徊在財務崩潰邊緣的商人。
他的人生軌跡宛如一部現實版的《阿甘正傳》,貫穿了近幾十年商業史上的所有關鍵節點:從個人電腦的問世,到網際網路的誕生;從網際網路泡沫的膨脹與破裂,到中國的崛起、全球金融危機,再到人工智慧的降臨。正如英國作家西蒙·尼克松在評論我所著的孫正義傳記《賭徒》時所言:“他似乎認識所有重要人物,擁有所有重要資產,或者至少嘗試過將其收入囊中。”
我對研究並撰寫孫正義的故事抱有濃厚興趣,期望藉此深入理解他的成長歲月如何塑造瞭如今的職業生涯,同時探尋東西方的領導者能從他作為企業管理者和投資者的成功與失誤中汲取哪些經驗。以下是八點關鍵啟示:
1、化逆境為優勢
1957年,孫正義出生於日本九州島邊緣的一處棚戶區,是韓裔日籍家庭的次子。為了躲避歧視,一家人使用日本化名生活。他的父親曾從事私酒販賣、養豬、放高利貸,還經營著彈珠機賭博廳。
自幼,孫正義便飽受偏見,但他從父親身上學會了奮力打拼。後來,他沒有踏入賭博行業,而是在16歲那年離開日本,前往加利福尼亞求學。這段經歷讓他重獲新生。回國後,孫正義創立了軟體分銷公司——軟銀,這成為他未來全球商業帝國的基石。
24歲時,孫正義已婚,育有一女,妻子正懷著二胎,此時他卻被診斷出患有乙肝,醫生預計他僅剩三到五年的生命。然而,憑藉開創性的治療手段,他奇蹟般地活了下來。克服這些早期困境,賦予了他超乎尋常的自信,使他在日後面對企業生死存亡的危機時,也能夠頑強挺過。
孫正義始終是個局外人,但他絕不允許別人輕視自己。他將自身的二等公民身份轉化為強大的前進動力,成功克服逆境,成為全球科技領域的領軍人物。他向我們證明,即便出身平凡,也有可能成長為舉足輕重的人物,甚至成為21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科技投資者。
2、堅持不懈
孫正義的職業生涯堪稱不斷自我重塑的典範。他從軟體分銷商起步,卻在網際網路泡沫破裂時,損失了97%的賬面財富。但他並未就此沉淪,而是迅速轉向日本的寬頻和移動網際網路領域。隨後,他收購了美國的斯普林特公司。六年後,儘管長期遭到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的抵制,他仍成功促成斯普林特與T-Mobile的合併,在美國電信行業打造出一股 “第三勢力”。
孫正義向來不會輕易接受 “不行” 這個答案。在iPhone問世前,他不斷遊說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力求獲得在日本的獨家分銷權。2005年,喬布斯終於被他說服。這款劃時代的產品,讓軟銀移動得以挑戰強大的NTT DoCoMo,一躍成為日本最大的行動電話運營商。2017年,他推出規模達1000億美元的軟銀願景基金,用於投資初創企業。儘管截至目前回報表現平平,但他依然持續大量投資,始終堅信科技是推動進步的核心力量。
3、連線東西方
孫正義並沒有發明、掌控或擁有突破性技術。他也沒有得到美國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或資本市場的支援。然而憑藉精通日語和英語的優勢,多年來,他一直充當著美國和亞洲之間的橋樑,以及通往日本和中國大眾市場的門戶。
比爾·蓋茨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與孫正義初次會面時,形容他與其說是一個傳統的中間人,不如說是一位“文化橋樑”。“當你在日本待了三四天,一直都得透過翻譯交流,說的也都是些場面話時,然後,突然出現這麼一個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人,那真的是讓人感覺輕鬆多了。孫正義非常容易溝通,他既是局內人,又像是局外人。”
孫正義已然讓自己成為科技生態系統中近乎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在全球範圍內尋覓優質資產,其中包括在中國投資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電商巨頭阿里巴巴。他最初投入的1億美元,如今已增值到1200億美元。
然而,隨著中美競爭日益白熱化,孫正義不得不努力適應全新的地緣政治格局。
他的最新專案是開發一款 “超級晶片”,旨在與市值現已超3萬億美元的加州公司英偉達一較高下。為此,他將整合美國的設計專長(這是他對當選總統特朗普承諾的在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的一部分)、透過ARM控股公司藉助英國的資源,以及依託亞洲的製造能力(孫正義與臺積電長期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係)。簡而言之,即便 “脫鉤” 和 “供應鏈去風險” 成為當下的熱門詞彙,孫正義依然堅守著自己連線者的角色。
4、尋找導師與培養後輩
在日本,孫正義素有 “老將殺手” 的稱號。他憑藉自身的魅力與自信,早在年輕時就贏得了一眾資深商人和工程師的青睞。其中一位是藤田田,這位精通雙語的日本商業領袖曾在美國將軍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總部任職,後來獲得了麥當勞在日本的首個特許經營權。另一位是佐佐木正,他是著名的工程師,與戰後矽谷的計算機科學家,如羅伯特·諾伊斯等關係密切。他們都被孫正義對未來以科技為中心的樂觀願景所深深吸引,後來都成為了他亦師亦友的合作伙伴。
後來,孫正義自己也成為了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的科技導師。2016年,兩人在東京進行了一場長達45分鐘的會面,孫正義成功說服年輕的王儲為軟銀願景基金投入450億美元。這堪稱一場極具說服力的大師級表演,精準地抓住了王儲對錯過科技發展浪潮的擔憂心理,兩人至今仍保持著密切的關係。

5、不成功便成仁
孫正義擅長做出令人驚歎的舉動。他談及金額時,動輒就是七到十位數,有時甚至會在 “餐巾紙合同” 上潦草地寫下一連串零,用以記錄某項交易或潛在的招聘計劃。他最喜歡的方式是邀請創業者和投資者前往他位於東京內外,或是加州伍德賽德的豪華宅邸。位於東京市中心的住所(由三棟相連的房子組成,地下室極為寬敞,裡面還設有一個人造高爾夫球場),被一位亞洲客人戲稱為 “韋恩莊園”,也就是蝙蝠俠的地下住所。
孫正義是運用槓桿的高手。軟銀常常位列全球負債最多的十大公司之一。他偏愛的策略是借錢,以便能用現金支付,儘管多數人認為這樣的價格過高,但從長遠來看,他堅信這是極為划算的買賣。以英國先進半導體晶片設計公司ARM控股公司為例,2016年孫正義以320億美元將其收購,如今該公司的價值已飆升至1300億美元。推出軟銀願景基金後,他更是慷慨解囊,大把撒錢。英國Imagine公司創始人赫爾曼·納魯拉來到東京,原本期望獲得5000萬英鎊的投資,孫正義卻堅持要投5億英鎊,他深信鉅額資金能夠 “強力助推” 公司的發展。
6、不要讓感情壓倒理智
我們固然能從孫正義的成功案例(雅虎、阿里巴巴、ARM)中學到諸多寶貴經驗,但也能從他的重大失誤(WeWork、Wag、WebVan)中汲取深刻教訓。托馬斯·愛迪生曾警告:“有願景而無執行,那便是空想。” 然而,孫正義有時卻會忽略這一點。
在收購斯普林特的早期階段,他全情投入,展現出強大的執行力,但更多時候,他容易被熱情衝昏頭腦,有時甚至過於輕信他人。他尤其容易陷入 “創始人綜合徵”,對像WeWork的亞當·諾伊曼這樣極具魅力的企業家過度著迷,以至於未能充分審視他們的戰略和領導力。孫正義的長期美國顧問羅恩·費舍爾回憶說,他的前任曾這樣告誡他:與孫正義合作,就像置身於一場馬戲團表演,你不僅要準備好迎接成功的鮮花與掌聲,更要準備好應對失敗的狼藉。那人半開玩笑地對他說:“你得準備好一把鏟子,因為當那些大象們離開城鎮時,總得有人來收拾它們留下的爛攤子。”
7、警惕唯利是圖者
長期以來,孫正義依賴中間人幫助他在日本以外的市場拓展業務。隨著軟銀規模不斷壯大,他進行了一系列備受矚目的招聘,許多高管來自海外印度裔群體,他們雄心勃勃、學歷頗高,且對金錢有著強烈的追求。他們中很多人是訓練有素的數學家,將工程技能運用到了金融領域,而非學術研究。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與其他印度人,尤其是來自德意志銀行網路的那些人,逐漸改變了軟銀的企業文化,而且並非總是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公司內部競爭變得愈發殘酷,願景基金負責人拉吉夫·米斯拉與美籍玻利維亞裔營運長兼斯普林特負責人馬塞洛·克勞爾之間,爆發了激烈的高層內鬥。而孫正義卻表現得束手無策,這無疑不是管理領導力的正面範例。
8、著眼未來
現年67歲的孫正義,依舊是一位值得我們持續學習的領導者。幾年前,他曾考慮過接班問題,以四年3.2億美元的合同聘請谷歌高管尼科什·阿羅拉來運營軟銀。但沒過多久,他就感到焦躁不安,因為無法再對每一項投資親自拍板。當一位朋友問他是否考慮將權力交給家族成員時,他直言:“不可能,我沒有兒子。” 當然,他完全忽略了自己還有兩個女兒。
新冠疫情期間,孫正義在期權交易上進行了一系列大膽冒險,短短幾周內就損失了數十億美元。隨後,他鄭重宣佈將把權力移交給首席財務官。媒體紛紛斷言他大勢已去,一些商業夥伴也持相同看法,甚至催促我在孫正義破產前完成他的傳記。
與此同時,孫正義始終著眼於未來,尤其是他長期熱愛的人工智慧領域。2024年,他進行了兩筆投資,總計向山姆·奧特曼的OpenAI注資20億美元。他現在正逐步減持投資組合中的其他頭寸,以便將資金集中投向 “深度人工智慧” 領域。最近,他與奧特曼、甲骨文的拉里·埃裡森一同在白宮與特朗普會面,宣佈將向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如資料中心)投資高達5000億美元。他再次重回投資者的核心舞臺,開啟了他的第五次,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次商業復出。
關鍵詞:商業人物
萊昂內爾·巴伯(Lionel Barber)| 文
萊昂內爾·巴伯是作家、播音員,曾任《金融時報》編輯。
豆包、Kimi | 譯 周強 | 編校
推薦閱讀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哈評中文網,閱讀更多精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