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別用力太猛,有鬆弛感的孩子才會走得更遠

狀元營
點選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企業家碩士博士學位·標杆課程

報名諮詢:龍老師15110089360(微信)
前幾天跟幾個朋友聊天,有人說最近又有個新詞上熱詞榜了:鬆弛感。
為啥這個詞能躥紅呢?帶著好奇我網上搜了搜。
原來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是啊,這樣的家庭氛圍太讓人羨慕了啊!難怪能引起共鳴呢!
大家都羨慕,證明它真稀有。
我看也有人分析,我們中國人自古就缺少這種感覺,有的是規矩、秩序、綱常,緊張感自然而成。
不過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們更期待不一樣的生活感受,不一樣的生存模式。還有當下普遍的焦慮氛圍,更是讓人想逃離。
鬆弛感的走紅,也代表著人們對未來的期待。
誰不喜歡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呢?
鬆弛感”引發集體共鳴,成為一個新的網路熱詞。
網路上湧現了許多如何做到鬆弛感的經驗貼。
停止內耗,保持情緒穩定… …成為保持鬆弛感的“法寶”,
網友們也紛紛表明自己在體驗“鬆弛感”這種生活狀態後,生活各方面都變得十分“順利”。
網路演算法也將這種“美好”的生活狀態推給了一盒,
點開幾篇文章,大多在教導如何去保持鬆弛感,如何讓生活變得更nice。
學不進去,鬆弛一點,
人際關係不好處理,鬆弛一點,
工作朝九晚五太累,鬆弛一點,
疫情下經濟壓力大,鬆弛一點,
… ….
好像,什麼都能和鬆弛掛鉤,
好像,鬆弛可以解決一切難題,
好像,你工作生活不順是因為你不夠鬆弛,
… …
沒有鬆弛感的人,讓自己處於緊張的狀態,這樣不僅自己過得很累,身邊人也會被這種情緒所感染?
可讓一個長期習慣緊繃生活的人且緊張代表著效率的人來說,鬆弛還真不容易。
更多的原因是他們需要生活在一個緊繃的環境中。
如果你不夠有效率,那麼面臨的只能是淘汰出局(當然也不是說鬆弛感=效率低)。
…. ….
教育,不能太緊繃,也不用太過用力。
很多時候,父母越鬆弛,孩子越優秀。
1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一個與焦慮相伴隨行的過程。
孩子學習不好、成績下滑、在學校被同學欺負、被老師批評…….這些,都在滋生我們的擔憂。
美國作家Jennifer Senior在《為何養育兒女伴隨這麼多焦慮?》的演講中說:
書店裡育兒書籍滿天飛,而我看到的,只是焦慮。當我們竭力追求培養幸福快樂的小孩的時候,我們承擔著錯誤的思想負擔。
現在的家長太緊張焦慮了,這也是網路時代的特有現象吧。
你總會看到這樣的微信文標題:
父母這幾種做法,可能毀了孩子
你的這句話,正是紮在孩子心上的刀
你的這種做法,帶給孩子一輩子的傷害
……
正常的家長,天天被嚇也嚇壞了,何況現在都已經這麼焦慮了。這些文章裡的很多提醒是有道理的,但是,這些需要注意的事,其實不在於形式上——如果我們心裡有對孩子的理解、關愛、尊重,那麼,怎麼做都是對的。如果沒有,那麼處處防備也不太有用。改變內心的態度、看待孩子的角度,是根本。
當家長的心被外界的比較、標準和內心的恐懼所佔據時,就無法做到接納孩子。這時你看不到他的感受、需求、興趣點,和獨特性,他成了你的棋子和小卒,為你衝鋒陷陣。如此,你恰恰沒給到一個家長最該給的東西:愛、欣賞、接納、支援。那是他兒時所能獲得的最大養分!
以現在有些家長這種惶惶然的狀態,才五六年就這樣,那我們究竟能支援他多久?以後還有青春期、考學等等漫長的很多年,我們還會有力氣嗎?多體味每時每刻的真實生活吧,少看朋友圈和公眾號,不能日後回憶起來,記憶中只有別人的種種喧鬧,沒有自己。
我們都要獨立思考,自己獲取資訊。家長們聚在一起,常常自己嚇唬自己,把一些資訊捕風捉影互相傳,傳到自己這,不知是第幾手了,不知改變了多少。特別是現在微信群、朋友圈,都增加了不實傳言流通的機會。比如,學校教育、考學方式,隨時在改革,聽說到的,等您孩子真的考學時,或許已經改變。
所以,不要聚眾焦慮。所有的事情都得根據自己情況具體酌情分析,沒有標準答案。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焦慮傳導的倒掛”。
正常的親子關係中,焦慮的傳導順序應該是父母看到並接住孩子的焦慮,孩子因此抖空內心,輕裝前行。
但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往往成為了父母情緒的容器,接住了父母的負面情緒。
孩子找不到更好的處理情緒的方法,他們就只能像一隻受傷的刺蝟那樣,將自己蜷縮起來,以此換得一絲安全感。
當我們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時,他們才能不再緊繃,正如兒童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的:
如果我們信任孩子強大而堅韌的生命力,信任親密關係中所蘊涵的積極能量,信任愛與遊戲所提供的自然療愈效果,那麼,我們將不再因孩子而擔心和焦慮。
最近網上很流行的一種說法:六十分媽媽
沒有絕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都有利弊,多少而已。所有需要採取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都要以教育參與人(父母、孩子甚至老一輩)每個人的狀態和特點出發,任何方法都不能生搬硬套,因為未必對你家有用,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可以博採眾長,但一定是能為我所用的。
作為家長,最根本的就是用你已經擁有的能力和優勢,推動孩子在他特有的優勢基礎上的發展,如此而已。不用把自己推倒重建成一個超級爸媽,也不能把孩子打碎了,還妄圖要一個完美孩子。
我是家長,不用完美,可以有不足,這很重要。能夠接納自己不完美,才能接納孩子可以受挫走彎路,孩子才不必承擔來自父母的壓力,去按照自己的方式發展自己,也才有機會不斷試錯,並從中學會成長。
焦慮和完美主義,讓家長只用挑剔的眼光緊盯自己和孩子沒做到的部分,已經做到的都忽略不計了,這時做父母的和做孩子的必然一無是處了。
但是當你看到全部的時候,你就發現,整體來說,你還是個不錯的父母,孩子也還是個不錯的孩子。而被忽略的那部分最重要,那才是每個人可以進一步前進的基礎。
溫和的父母有利於溝通,興趣愛好廣泛的父母有利於陪伴,堅毅要強的父母可以做榜樣,每個人都運用自己的優點生活,趨利避害,何苦跟缺點較勁。就算是要調整缺點,提升自己,也是要從優勢處提煉方法和規律,來帶動不足之處的改進
孩子不是一夕長成,不用只爭朝夕,這次遇到了問題,沒關係,不是我不夠好,不是孩子不夠好,只要下次改進一點兒就好。
放下焦慮,從現在開始,我是不完美父母,你是不完美小孩,我們一起享受當下,共同成長。
2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很出名的實驗,選擇了55對母親和兒童做樣本,孩子的年齡都在9-13歲。
實驗要求孩子們在十分鐘之內,儘可能多的完成有一定難度的拼圖,然後老師會公佈每個孩子的成績。規則中,母親可以在旁邊陪伴,但是不可以出手幫助。
心理學家們在實驗者不知情的情況下,用錄影機記錄了每位母親和孩子的互動過程。
實驗結果現實,有焦慮症的孩子,孩子的母親,明顯的對孩子有更多的干預,頻繁觸控拼圖,並且表現得也更焦慮。
孩子的母親,透過頻繁的觸控拼圖,給孩子傳遞了一個資訊,你不能單獨解決這個難題,從而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效能。這種行為可能導致孩子不斷地感到環境的壓力和威脅,從而增加主觀的恐懼。母親的行為也限制了孩子發揮自己策略的機會。
還有人說:鬆弛的關係更容易培養“大心臟”的孩子,他們更容易適應環境,無論順境逆境,他們都能活出最好的狀態。
很多人喜歡楊迪,是因為他身上的那份放鬆與開心。
而這一切,都源自於他有一個十分鬆弛的媽媽。
在楊迪的記憶中,媽媽說話一直是嘰嘰喳喳的,永遠是快樂的,笑臉相迎的。即使和爸爸吵了架,她也會躲在房間裡吵架,開了門又是一張笑臉。
楊迪說:媽媽對我的影響太大了,她教會我人生沒有什麼可愁的,活得就要樂樂呵呵的。這些年來,無論遇到什麼狀況,我都挺得住,我都覺得自己挺好的,是最棒的。
每個孩子生來都會帶著一個杯子,父母的責任就是要不斷地向裡面填滿愛與親密,當孩子的杯子被填滿時,他一定是快樂的、安靜的、樂於合作的。
鬆弛,是一種習得的能力,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更是一種智慧的教育。
而孩子,唯有放鬆下來,才能坦然面對未來的坎坷,勇敢扛起生活的風雨,也才能擁有更加開掛的人生。
教育需要耐心,家長不妨適當放慢節奏,還教育一個“慢”過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慢養”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讓他成為他自己,放手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具體來說,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調整:
放慢腳步,按孩子的節奏來
比如,孩子想用積木搭城堡,花了很長時間也沒搭成,家長不要催他,更不要越俎代庖,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來探索,在不斷的嘗試中體驗到積木的奇妙和遊戲的快樂。
別把“快點”掛嘴邊
平時不要總催促孩子,老指責“你怎麼這麼磨蹭”等。要坦然接納孩子的慢速度,成人和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心理節奏都不同,家長不能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孩子。
別刻意提前教知識
“搶跑”不一定能跑到最後,可適當引導,讓孩子自己發現真正喜歡的東西。諸多研究表明,幼兒園教識字並不能讓孩子成績提高得更快,反而可能會破壞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別總批評孩子或與別的孩子比較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獨特的花,都有自己的花期,家長要做的,就是尊重個性差異,讓他享受到雨露陽光的滋潤,然後靜待花開。
別怕孩子走彎路
有些彎路,必須要孩子自己去走,家長不可急於求成,替孩子人為剪裁出一條捷徑。
孩子犯錯誤別急著向他灌輸正確做法,留些時間給孩子,讓他自己學會反省、觀察、思考和比較,自悟自省比強制的灌輸重要得多。
所以,不妨給孩子一定自由,讓他慢慢爬升,慢慢學會為自己負責。
要允許他們以孩子的視角看待周圍、解讀生活,允許他們在學步時跌倒,允許他們成績不夠優秀,允許他們不夠高大、威武、漂亮,允許他們一切真實的存在。
只要你允許那個真實的他們,就會把生命原本具有的向上動力交還他們,努力生長就是他們內在最自然的流露。
當我們明白不管孩子未來做航天員還是廚師,賣豬肉還是跳芭蕾,都是他們自己獨特的人生體驗時,也許就可以更好地實踐“慢養孩子”的真諦了。
3
給予孩子鬆弛教育,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簡單說來,可以有四個步驟:
1.保持邊界、課題分離
阿德勒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課題分離”,他認為: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要為孩子設立物理邊界和心理邊界,給他們一個空間,讓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喜好,做出選擇。
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剝離個人的情感,就事論事,專注於事情本身。
2.拒絕對比、發掘優點
齊魯壹點曾對近千名小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45%的孩子表示,最不喜歡家長拿自己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曾經看過這麼一句話:一個缺口的杯子,如果換個角度去看,它依然是圓的。
孩子也是一樣,每個孩子都是上天派來的天使,都會有自己的優點。很多時候,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多發掘他們的優勢,我們就會看到孩子身上那些曾經被我們忽視的長處。
3.降低期待、緩和心態
好的教育,需要放平心態,慢慢來。
“慢養”教育理念的創始人黑幼龍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他曾經為了四個孩子的調皮叛逆而頭疼不已,後來,他靜下心來,改變了做法,讓自己慢下來。他接受孩子們的喜好,支援他們的決定,也不再糾結於孩子的一些小錯誤上。
就這樣,被“慢養”的孩子成為了人群中最出色、最奪目、最絢爛的那一個。
很多時候,父母的從容,才是真的快。
4.好好說話、好好吵架
每個父母都渴望能和孩子建立順暢的溝通渠道,聽到孩子心中所想。
吵架,也是親子溝通中的重要一課。
心理學上將吵架分為兩種,破壞性的和建設性的。
好的吵架,不僅能重建良好的親子關係,還能幫助孩子成長。
弗吉尼亞大學對150個13歲的孩子做過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在家跟父母經常爭吵但能保持冷靜的孩子,更能輕鬆應對外界的意見和分歧。
好的吵架,一定是從講情到講理,是先有情再有理的。
《心靈奇旅》裡有一句話: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成功,但擁有“火花”的孩子一定會閃閃發光。
好的父母,都能找到孩子身上的“小火花”,和他們相視一笑,然後,告訴他們:我愛你,因為你是我的孩子。
孩子的教育中,折射著父母的人生態度和育兒智慧。
好的教育,不是要用力,而是要用愛。
給孩子真正的呵護和照顧,給他們寬容的環境和關愛,他們才能放下內心的芥蒂,自由地生長。
百戰歸來再學習
標杆課程(點選下方藍字瞭解)







·女性學堂·EPC工程·心理學班·國學班



·金融創新與上市併購·清華經濟管理班

·標杆地產·地產營銷·專案總·建築業
·全流程精細化·清北狀元學習訓練營
·新能源領軍班·數字經濟領軍人才計劃

報名諮詢:龍老師15110089360(微信)
北京大學課程(點選下方藍字瞭解)



·金融與投資期貨·特色地產·人力班

·金融與私募基金·物業管理·營銷班

·頂層設計與國學·國學商道·工商管理

·中國文化與經典·中國書畫·管理素養

·醫療產業投融資·醫療產業·醫院管理

·青年企業家傳承·創新經營·康養產業

·青年企業家領導力·歷史班

報名諮詢:龍老師15110089360(微信)
在職·留學·雙證·碩士博士學位

哈佛·斯坦福·牛津·劍橋·博士後


報名諮詢:龍老師15110089360(微信)
“每一次讚賞,我都當成是喜歡”

—————已讚賞99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