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今日免費下載:2025現製茶飲賽道上市公司比較研究報告
來源:表裡表外
作者:周霄、赫晉一、譚鳩雲
“後發”在商業世界往往代表著被動,但也有極少“先至”。
當所有人認為電商大戰已塵埃落定時,拼多多逆勢崛起了;新能源汽車“已經飽和”的聲音甚囂塵上之際,卻是小米汽車的起點。
霸王茶姬在茶飲賽道,也是一位後來者——誕生於2017年,比新茶飲喜茶們年輕幾歲,然而2024年GMV超過了星巴克中國,營收增速比肩蜜雪冰城。
自3月拿到中國證監會許可後,霸王茶姬就按計劃推進赴美上市程序。今天凌晨,其更新了招股書,公佈了定價區間:26-28美元。如果按2024年利潤估算不到14倍PE,遠低於同行蜜雪冰城(33倍PE)、古茗(25倍PE),給未來市場表現留了比較多成長空間。
關稅戰背景下,市場出現波動不可避免,而霸王茶姬哪怕面臨如此“折扣”,估值仍擠入了行業TOP3。
回看拼多多,是用價效比拿捏打工人錢包,從阿里和京東的夾縫中長成了龐然大物;小米汽車則是站在蔚小理的肩膀上,憑“雷總為我開車門”的使用者體驗一炮而紅。
霸王茶姬能“晚到超車”,顯然也不是沒有故事的同學。拆解來看,推動因子主要有以下兩點:
-
走原葉鮮奶茶(茶拿鐵,tea latte)大單品路線,使用者群上探下挖,同時拉出門店效率誘人曲線
-
超高運轉效率下,大搞第三空間,抄“消費降級”的底
All in大單品路線,殺出一條“捷徑”
上網搜尋“婚宴”,除了菸酒、喜糖,霸王茶姬居然有相當高的出鏡率。

據霸王茶姬《2024會友報告》,去年1-9月,其在婚慶等群體場景累計賣了150萬杯,杯子連起來可以從北京排到香港。
而這樣的“意外富貴”,其實是霸王茶姬口味走向大眾,在各個場景裡如魚得水。
今時今日,大家對飲料的需求,早已從單純解渴,轉變為各有所好,並在休閒享受和功能性兩個方向上,不斷延伸追求。
洞悉這一點,商家隨之在各個賽道開花。然而,在經歷了不可避免的競爭後,茶飲賽道玩家們並沒有能一起走下去。

以休閒享受類來看,同質化嚴重的調劑奶茶,在不斷“粥化”的吐槽聲中,逐漸退出大眾視線;口味應時而變的鮮果茶,成為目前茶飲市場最靚的崽之一,孵化了喜茶、奈雪等品牌。
主打茶拿鐵大單品的霸王茶姬,則擠入了星巴克所在的功能性賽道。
而分化的路線,也使得兩類茶飲品牌的經營風格,截然不同。

在休閒享受消費指引下,鮮果茶賽道一切卯著迎合新鮮感來。2023年1-7月,50多家茶咖品牌“上新”了261款飲品,平均每個品牌每9天就上新一款。
不斷重新整理的產品,基本都緊跟時令和各種潮流元素,變成“爆款”機器。如《玫瑰的故事》爆火期間,瑞幸上新了黃玫瑰拿鐵,屢屢賣斷貨。
但也使得使用者對單個品牌或單個口味,沒有長期忠誠可言,往往“哪裡有好喝的,就去哪裡嘗鹹淡”。
為了抓住使用者味蕾,各家集體陷入“內卷”怪圈,不可自拔:一個新品有走紅的苗頭,就一窩蜂跟進,產品創新視窗期越來越短。

反觀霸王茶姬,完全是另一套打法。2024年全年,僅上新了14次,且產品迭代更偏向於微調大單品配方——透過不同茶味搭配,探索各式“茶拿鐵”。
所謂“茶拿鐵”,顧名思義就是以做咖啡的思路做茶,只不過意式咖啡是以咖啡液為基底,新增不同比例的奶形成各種口味,而茶拿鐵是搭配不同茶葉、萃取不同濃度的茶湯,滿足多元口味需求。

如此一來,基於茶大於奶的輕盈口感以及茶本身的消費粘性,品牌能輕鬆撬動復購。畢竟愛喝現製茶飲的人,幾乎每週會點1-2次,霸王茶姬的會員訂單中近九成是復購訂單;且據招股書,截至2024年底,霸王茶姬會員達1.77億。
不僅如此,還有俘獲更多人群的機會。如下圖,霸王茶姬門店裡,除了年輕人扎堆聊天,也不乏坐著炫奶茶的大爺大媽們。

對比其他茶飲同行,霸王茶姬覆蓋使用者年齡段明顯更均衡;性別上,也主打一個“男女通殺”。

這是因為,茶拿鐵的清淡口味、低能量,讓年長者和不那麼愛喝奶茶的男同志,不再被糖分勸退;同時較低的售價,也滿足了缺錢大學生、愛省錢的父母輩。

說白了,茶拿鐵味道沒那麼甜膩,更適口也更有價效比,讓霸王茶姬相比同行,更能上探下挖。
招股書顯示,大單品“通吃”下,2024年霸王茶姬最暢銷三種產品的銷售額佔國內GMV的61%。
而如此產品路線選擇,又使霸王茶姬的出品效率與同行形成鮮明對比。
奶茶黨應該發現了,在霸王茶姬點單,2分鐘左右能拿到;在其他茶飲店,5-10分鐘才能拿到手。
更長的等待時間,在於鮮果茶製作步驟繁瑣——員工要熟悉配方、嚴格配比、出杯裝飾,在各種瓶瓶罐罐之間來回倒騰;主打大單品的霸王茶姬,直接中央機器標準化成品,8秒左右就能出一杯。

再看準備階段,消耗對比更大:鮮果茶得有專門的人員,負責洗水果、剝皮等,而霸王茶姬只需要準備茶葉和奶。
簡單的流程,讓霸王茶姬門店員工,往往上手更快;且所需的人手,也遠低於同行。

各方面都標準化下,門店出單效率也next level。根據招股書,霸王茶姬的門店月均出杯量超過2.5萬杯。
當然,這樣的出品量,離不開上游供應鏈的支撐。可以看到,茶拿鐵相比果蔬茶,更易形成規模化採購;且保質期更長,能減少食品安全隱患。

更重要的是,當下的經營效率,也將影響品牌未來的增長空間。
第三空間“消費降級”,
霸王茶姬逆勢抄底?
愛逛街的人或許已經留意到,在人來人往的商圈,霸王茶姬經常和星巴克做鄰居,成為了近似“地標”的存在。

這種現象,還有愈演愈烈之勢——招股書披露,霸王茶姬今年將在海內外開設1000-1500家門店,從已落地的新店看,都是對標星巴克的大店模式。
然而,星巴克近期已因業績壓力,對門店的使用精打細算起來了。茶飲的第三空間,在“工作談事喝咖啡,逛街聚會喝奶茶”觀念影響下,就更不被看好了。
不過,從硬幣的另一面看,當下其實也正是霸王茶姬“逆勢抄底”的好時機。
一刻也不能和工作分開的打工族,或許有這樣的切身體會:星巴克降本增效後,桌子變矮、凳子變硬,坐得腰痠背痛;奶茶品牌們在店效優先下,只留等茶的位置“勸人快走”。

過年回老家相親的年輕人,同樣有類似苦惱——約在咖啡店像談生意,去火鍋店又顯得太親密,手機都快翻爛了,仍找不到幾個合適的“半正式約會場所”。
霸王茶姬顯然盯上了這點,門店面積捲到60-80平,圓桌軟沙發、長桌靠背椅一擺,再安排上插座、wifi,讓打工人難以抗拒;同時,柔和木質空間、茶馬地圖等元素,搭配國風BGM,在茶香瀰漫中讓人很容易放鬆。

當然,有實用性和情緒價值還不夠,在捂緊荷包過日子的年歲裡,消費者花每一分錢都追求“物超所值”。
但現在想要在星巴克逗留,通常得消費一杯30元+的咖啡,逐漸成為月薪5K、時薪30元上下的職場人,不可承受之重;裝修大氣的傳統茶室,動輒人均幾十上百元,更是去不起。
相比之下,霸王茶姬的單杯飲品及烘焙套餐,價格只有星巴克一半,僅比瑞幸咖啡平均客單價略高一些,卻可以擁有一定的“第三空間自由”。

這樣的價效比,讓需求被壓抑的消費者們招架不住,如上文提到,商場逛累了的老大爺、各線城市年輕白領、學生群體,都愛進霸王茶姬點杯奶茶歇一歇。
基於此,霸王茶姬的單店日銷量遠遠甩開了同行,包括“接地氣”的雪王。

當然,這樣旺盛的人氣,也與門店所選的位置有關——總是開在人們目之所及的地方。
聯商網資料顯示,霸王茶姬全國約53%的門店開在購物中心,其中開在一層的佔比接近8成。
表外表裡抽取霸王茶姬在武漢洪山區的門店分佈,發現趨勢更明顯:34家門店裡有31家開在商場一層,分佈在主入口、前廳等C位曝光區的佔比達74%。

剩下3家則開在商場負一層,但屬於租金更貴的精品商場,負一層是美食、潮玩聚集地,周邊大學生、上班族最愛逛,更別論霸王茶姬還選在靠近地鐵站的點位。
也就是說,霸王茶姬根據不同商場靈活開店,在租金可控的前提下,最大化“榨取”人流量價值。
雖然租金相比同行仍然不低,但上文論述過,霸王茶姬流轉效率極高。同時,據《最話》在2024年年底披露,其店面毛利率高達62%-65%,這使其在鬧市裡開大店,也能消化掉壓力。
據券商在2024年年中的估算,霸王茶姬單店利潤率達到20%左右,高於行業14%-17%的水平,這也給了其敢於“逆勢”擴張的底氣。
實際上,據粗略測算,目前霸王茶姬在商場場景的覆蓋率僅為42%。

對比同行也可以看到,在各線城市,霸王茶姬的門店密度較低,不管上探還是下沉都有不小的擴充套件空間。

招股書顯示,目前霸王茶姬在全球有442家門店在開發中。甚至,部分熱門區域的位置頗為搶手,加盟商需要搖號排隊拿點位。
小結
所有的生意做到最後,拼的都是“質量”與“成本”。
茶飲競爭也是如此,產品一代迭一代,品牌興起又衰落,最後活下來的玩家,共同要面對的課題,是如何在差異化的產品上,卷出“成本優勢”,從而笑到最後。
霸王茶姬的茶拿鐵“大單品”路線,與第三空間戰略環環相扣,即是如此。
這讓其能走出國門、赴美IPO,也給困在“垃圾時間”裡的連鎖餐飲人,帶來了啟示。
——END——
【PS:點選詳情可檢視內容】

點選微信小程式👉:"報告搜一搜";免費下載各行業研究報告pdf和word、可視資料、學習資料。提供研究報告、市場研究報告、行業報告、行業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