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娛樂到辦公,AR眼鏡正在發生「生產力轉向」

裝在包裡的空間大屏,但它或許沒想取代你的電腦。
作者|張勇毅
編輯|鄭玄
雖然 XR 裝置的發展已近 10 年,但在 Vision Pro 出現之前,幾乎沒有人真正提及「將 XR 裝置作為主力辦公工具」這一使用場景。哪怕是在 Meta 的 Oculus 系列火遍全球的時候,XR 裝置的核心賣點也是遊戲、觀影這樣的娛樂場景,而非生產力應用。
廠家有意無意的營銷引導,實際上讓不少使用者都產生了一種錯覺:AR 眼鏡/VR 頭顯這樣的 XR 硬體裝置,暫時只能用作娛樂用途,距離成為滿足我們日常辦公需求的裝置還差很遠。
直到 Vision Pro 釋出之後,隨著蘋果大力推銷辦公場景這個概念,XR 裝置作為「生產力工具」的潛力,才逐漸被更多人所關注到。隨後 Google 的 Android XR、Sightful SpaceTop 等將「空間辦公」作為主要使用者使用場景的 XR 軟硬體問世,其中有著筆記本形態、但沒有傳統螢幕的 Spacetop G1,更是一度在 2023 年火爆外網。

在 2023 年爆火一時的、完全基於 AR 眼鏡作為螢幕的筆記本 Spacetop G1 | 圖片來源:Sightful
但這款產品在初期的概念爆火之後,隨後因為開發團隊的轉型以及硬體未能進一步完善,而逐漸從網際網路上銷聲匿跡,直到 2025 年的 CES 展會上,來自中國的 AR 眼鏡初創團隊 INAIR,展示了一款他們號稱「全球首款 AI 空間計算機」的解決方案「全能辦公套裝」,才再次引起大家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
如今,時間已經到了五月,在這款新品即將正式上市前夕,極客公園也第一時間體驗到了 INAIR 釋出的這款「全能辦公套裝」,看看這一次,INAIR 能否扛起來「AR 眼鏡辦公」的大旗。
01
空間計算機的「軀體」與「靈魂」
平心而論,AR 眼鏡透過搭配計算單元的方式,使其具有一個「軀體」,來獨立完成更多的任務需求,甚至是輔助其他裝置實現 3DoF,這個本身是目前行業中不少 AR 眼鏡廠商已經在做的事。
這套組合在 INAIR 中,對應的是 INAIR 2 Elite AR 眼鏡以及 INAIR Pod 主機——這兩個產品本身對應的,就是此前他們釋出的「空間計算套裝」中的同款,套裝中的 INAIR 2 ELITE 眼鏡同樣支援以 DP 連線線的方式直接連結電腦/智慧手機,充當外接顯示器來使用。
INAIR 2 ELITE 眼鏡本身支援無級調節的電致變色,實測即使是在強光環境下的戶外,也不會對 AR 眼鏡的內容顯示產生明顯的影響。
但這顯然不是 INAIR 在「空間計算機」想要傳達給使用者的核心;在 INAIR 的概念中「空間計算機」之所以可以區別於市面上其他的 AR 眼鏡,我覺得核心仍然在於這家公司自研的 INAIR OS。
目前市面上,除了價格超高的 Vision Pro 所搭載的 visionOS 之外,只有 Google 尚未正式釋出的 Android XR 以及少數選手參與到這個 AR 眼鏡完整作業系統的競爭中。因此 INAIR 在產品塑造上的特點同樣值得關注。
INAIR OS 是專為 AR 眼鏡定製的作業系統,在系統的諸多細節中,透過同時輸出兩路畫面,利用雙目視差原理,在 AR 眼鏡中呈現出立體的空間層次感。這種效果是傳統的 2D 平面顯示裝置所無法實現的。
AR 眼鏡作為電腦的顯示載體,除了隱私上的便利性,最重要的是沉浸式的內容顯示體驗。
對我自己而言,INAIR 全能套裝最明顯的改變,是解決了外出辦公時的多屏問題。我習慣在寫文章的同時,查閱大量資料,即使是 16 英寸的筆電,目前也難以輕便地兼顧到多屏使用的需求,因此外出辦公時,總會有工作效率降低的感覺。
而這就是 AR 眼鏡在產品形態上的先天優勢,AR 空間中,你最多可以在前臺同時開啟六個應用,並且可以多層佈局,在空間中模擬你日常多顯示器的實際使用體驗。

INAIR 最多支援同時開啟六個應用的全尺寸視窗頁面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對於複雜的操作 INAIR 提供了名為「INAIR Space」的遠端串流軟體,在 AR 眼鏡端也可以直接控制你的 Windows/macOS 裝置,搭配鍵盤,可以完成更加複雜的工作。
從當前普遍存在的「強 AI,弱硬體」趨勢來看,INAIR 想要打造的「全能套裝」,顯然並不是下一臺主力電腦,而是一種將互動終端與計算終端解耦的思路。透過遠端串流等輔助能力,使用者可以隨時訪問主機端算力,無需依賴本地裝置的效能或體積——無論計算裝置有多強大或多小巧,都能隨身攜帶,並保持即時連線與使用。
在 INAIR 的全能套裝中,名為 INAIR Touchboard 的鍵盤也根據 AR 使用場景進行了專門的定製與最佳化。它不僅新增了針對多屏拓展、AI 助理等功能的專用按鍵,還在鍵位佈局上儘可能還原了 Windows/macOS 系統的經典佈局,旨在讓使用者在使用 AR 眼鏡時儘可能降低操作學習成本,實現與傳統裝置的無縫過渡。

INAIR 全能套裝內自帶鍵盤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AR 眼鏡透過連結藍牙鍵鼠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增強在辦公領域的能力,這本身並不是一個新鮮事;INAIR 前代的數款裝置均支援這一特性。但為了給使用者在攜帶上,交付一個相對更加熟悉、更像是一套完整裝置的體驗,這次 INAIR 與 Sightful 的產品思路一樣,透過打造硬殼包的方式,將其塑造為一個整體。

INAIR 全能套裝專用收納包,為了收納 AR 眼鏡本體有一個略顯怪異的凸起處理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雖然這個收納包本身外觀很奇怪,但它誕生的目的是為了給使用者交付一個完整的、體驗無限近似「筆記型電腦」的使用者使用體驗。

INAIR 全能套裝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但除了這些硬體上的更新,想要打造屬於 AR 裝置的原生辦公體驗,僅靠現有的成熟產品仍然不夠,無論是有潛力進一步大幅改變 AR 眼鏡互動體驗的 AI,還是 AR 眼鏡作為載體的辦公裝置在隱私領域的優勢。
本身是基於 Android 打造的 INAIR OS 系統,這不僅意味著你能在應用商店找到各種熟悉應用的 Android 版本,也能自己下載更熟悉的第三方應用與工具,在 AR 空間中還原你自己最熟悉的工作流。
02
關於 AI,INAIR 的想法與回答
如今業內關於 AI 硬體的定義仍然眾說紛紜,但一般認為誕生自生成式模型爆發之後、並且在產品設計上就追求沉浸式的 AI 體驗、並將其作為主要功能的硬體產品,都可以被稱之為「原生 AI 硬體」。
從這一點來講,在產品概念早期,AI 作為一個重要的場景就融入到了產品設計中,例如搭載 INAIR OS 的 Pod 主機,即使是在沒有連線眼鏡的情況下,也能透過這個按鈕實現語音以及基礎的文字互動。

INAIR Pod 主機,在沒有連線 AR 眼鏡的前提下也可以正常使用一部分 AI 功能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在實際的體驗中,INAIR OS 仍然提供了最直覺的語音互動/視覺內容反饋的方式,來快速處理輕量級的內容/資訊獲取需求。

除了大家已經不陌生的語音大模型 AI 助理,INAIR OS 還想在 AR 空間中,用 AI 做更多事。在軟體端,AR 空間因為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螢幕,因此能獲取到更多應用內顯示資訊,這也正是當前 INAIR 嘗試將 AI 能力融合進 INAIR OS 的方向。

目前,在支援的應用中,INAIR AI 可以透過直接感知應用當前顯示的內容,並透過底部彈窗的方式,為使用者展示建議的操作,例如直接彙總當前文件的核心內容,以及生成下一步的操作等系統級建議,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當前手機/電腦端流行的系統級 AI Agent 的產品理念不謀而合。

03
結語
平心而論,從系統整體的體驗來評價,當前的 INAIR 全能套裝在系統功能複雜程度上也遠不能與 Windows/macOS 等真正的桌面級作業系統相提並論。
除了以 AR 眼鏡為主要載體的使用體驗變得更加成熟,獨立的作業系統與 AI 都是讓 AR 眼鏡真正變得更適合辦公的關鍵所在。這些都是展現 INAIR 這家公司,確實在「AR 眼鏡怎麼用來辦公」這件事上的思考以及實踐的結果。

INAIR 全能套裝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即使 INAIR 作為一個輕量級的甜品級辦公裝置,但它誕生的目的,也並不是為了給現在已經有高效能 PC / 筆電的專業級使用者一個「替代」,而是在此之外,給使用者一個來自 AR 裝置的「新選擇」。
或許它還不夠完美,但正是像 INAIR 這樣的探索者,正在一步步為 AR 裝置在真實辦公場景中的落地打下基礎。未來,當我們再談起「下一代計算平臺」的時候,AR 眼鏡或許不再只是一個想象,而是一個正在發生的現實。
*頭圖來源:極客公園
本文為極客公園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絡極客君微信 geekparkGO
極客一問
你如何看待 AR 眼鏡

熱點影片

馬斯克:我不關注比亞迪怎麼樣,我也不考慮競爭對手。
點贊關注極客公園影片號
觀看更多精彩影片

更多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