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香港,擠滿來研學的中國內地中產娃….

香港和新加坡成為內地中產家庭的香餑餑,早已不是新鮮事。
香港有“港八大”,新加坡有南洋理工和新加坡國立大學。距離近,學費便宜,就業機會多,香港和新加坡以自己“鐵打”的實力,吸引一波留學生前往。
不止是念大學,還有一波家庭帶娃舉家遷往。
這有資料佐證:根據新加坡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來自中國的常住人口常年穩定在75萬人;而繼香港政府推出優才高才新政後,2024年從內地到港的人數超過15萬人。
▲新加坡的中國移民位居榜首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 留學全知道(ID:EduKnow),
作者:Coco。
有意思的是,除了留學、工作和生活,我們關注到研學的風也刮向了兩地。
尤其是到了暑假,總能在新加坡和香港街頭看到一群揹著書包,說著普通話的初高中生在漫步行走。

這些孩子通常來自於中國內地各個國際學校,他們的共同目標是將來申請美國大學。


為什麼來香港和新加坡遊學?
不是歐美去不起,而是港新太有價效比。比起動輒10萬起步的美國和歐洲,港新不僅距離近,價格也不及前者的五分之一。
而第一波去港新研學的孩子們已經嚐到了甜頭。

為什麼一到寒暑假,幾乎每個國際學校的孩子都要去海外參加研學或者夏令營?


熟悉美本申請程式的家長都知道,每一個申請美國大學的高中生都需要在Common APP上填寫10項活動,至少準備一篇文書。
美本活動究竟填什麼,文書又該如何寫,難倒了一大波孩子。
另外一邊,美國大學招生官不厭其煩地告訴大家美國精英大學想要尋找的不是隻會考高分的Nerd(書呆子),而是具有同理心、使命感,對社群有貢獻的下一代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亞裔孩子即使SAT1550+,手握多門滿分AP,依然慘遭拒絕。
文書和活動都是充分展示孩子品質與性格的重要載體,但問題的關鍵是,大家反覆強調的同理心、使命感、社群貢獻,這些空泛的概念究竟是什麼?具體又該如何落地?
社群貢獻絕不是讓孩子參加一次環保日活動或者去養老院打掃一次衛生這麼簡單,更何況,招生官早已被中國學生千篇一律的活動列表而感到視覺疲勞。

此外,文書又與活動相輔相成,“你只有做了活動,體驗了世界,你才知道文書該這麼寫。”一個顧問說道。
但遺憾的是,如今的孩子們住高樓,坐小汽車,他們的生活兩點一線,接觸世界的視窗往往侷限於網路與身邊同圈層的同學。有國際學校老師說道,這一代學生不僅是“低慾望”,他們的想法也高度重合和雷同。孩子們生活在城市的鋼筋叢林裡,有些孩子甚至沒看過蝌蚪,不分五穀雜糧。
落入到文書創作時,孩子們寫出的內容就像AI機器記流水賬一樣,缺乏個性、靈魂,更缺少深度,而後者又恰好是美國大學最看重的品質之一。
如何讓這一代孩子們走出高樓,走出校園,走出自己的書房,踏入一個更廣大、真實的世界?
如何讓孩子們更具象化地瞭解不同世界的切割面,而不是隻活在自己的格子間?
如何讓孩子們設身處地的思考同理心、社會責任感背後的真正議題,並在真實世界參與實踐?
為了幫孩子們解決以上痛點,現在復星旅文迷你營攜手新加坡傑出社企Empact,為內地的孩子們針對性策劃了社創公益營
值得注意的是該專案前僅在如今火熱的香港和新加坡舉辦,以下是營地詳細介紹。
研學營之風正在吹向新加坡,為什麼是新加坡?
因為相比於中國內地,新加坡相關公益組織專案發展更完善,資源更豐碩。這無疑為孩子們參加公益實踐奠定了基石。

新加坡社會公益營實踐活動囊括了方方面面,我們挑幾個往期學生們最愛的幾個專案。
黑暗中對話
在這一環節,孩子們將走進Dialogue in the Dark社會企業,並在這裡體驗暫時失明,感受視障者在全黑環境下的真實生活狀態,理解消除偏見與歧視的重要。

有一個孩子在夏天參加完營後,她深受觸動,回來後為盲人設計一款AI眼鏡,輔助盲人們正常生活。
皮划艇河道清理
孩子們將被帶往水域協會,瞭解新加坡水資源歷史、現狀和挑戰。
不僅聆聽關於河道環境養護的講座,學習可持續3R原則,並展開皮划艇水道清理,出發保護自然環境。

對話前失足人群
孩子們將被帶往在失足人群解救組織HCSA。
在HCSA,孩子們將與前罪犯對話交流,瞭解其生活與就業困境,汲取截然不同的人生經驗。

廚尊
Dignity Kitchen,這是新加坡第一家為殘障人士及弱勢群體開設的社企。
在此地,孩子們將學習手語,聆聽創始人分享社企的初衷,並參與食物打包與分發,充分感受殘障人士的生存與尊嚴。

在經歷完整的社創研學後,為了讓孩子們學以致用,融會貫通,他們將要以紙質海報、PowerPoint、影片等形式製作課題報告,進行小組彙報。

此次營地的初衷,是為了讓孩子們有以下收穫:
1、深入探究SDG(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指標在新加坡的具體落地和實施情況,瞭解其在新加坡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實際作用與影響。
2、瞭解新加坡的繁華面貌及其背後所隱藏的社會問題,探究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3、研究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和居民在新加坡如何共同合作來解決或正在解決這些社會問題,分析各方在其中的角色與作用。
4、鼓勵學生選擇其中1-2個話題進行深度解析,並激發他們將所學知識與經驗帶回家鄉,為家鄉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5、透過實地體驗與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同理心,讓他們懂得感恩與付出,培養社會責任感。
除了社會實踐與理論課,為了讓新加坡行程更豐富,孩子們還將參觀新國立大學(NUS)或南洋理工大學(NTU)中的任意一所頂尖學府,讓孩子們埋下夢想的種子。

此外,為了讓孩子們勞逸結合,孩子們還將參新加坡濱海灣花園,去城市Citywalk等。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夥伴反饋說經常看不到我們的更新,這裡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我們的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