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當有人向你借尿袋時,你千萬不要掏出真正的尿袋。
“有人找我借尿袋,讓我對香港的共享精神非常震驚,這是可以共享的嗎?”

當大陸游客在網路上看到《沒有尿袋你將在香港寸步難行》《香港尿袋3大挑選攻略》《香港哪裡可以租到尿袋》的標題時,會以為寸土寸金的香港沒有公共廁所。
一篇旅遊指南里寫到去香港要帶尿袋,結果有讀者看完真的帶了一次性尿袋。香港的海關經常在大陸游客的箱子裡搜出尿袋,對此他們已經見怪不怪,“又是一位只看標題不看正文的旅客。”

事實上,在香港尿袋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指醫療用品的尿袋,另一層則是指充電寶。
發明這個俗稱的人具備一種大智慧,插著充電寶使用手機看起來就像是病人隨身攜帶著尿袋。
這個形象的俚語擊敗了“移動電源”“充電堡壘”“行動電源”等名稱,迅速獲得香港人的認可,進入當地的日常語言場景,也側面印證了香港市井文化深入人心。
如今,在香港的電商平臺上搜索尿袋,首先顯示的都是充電寶而不是真正的尿袋。

去香港旅遊,最好自己準備一個尿袋,成了許多知道這個俚語人的共識。而對於還矇在鼓裡的人,總會被文化差異導致的現象嚇一跳。
“之前香港的朋友手機沒電說要借尿袋,我花了幾秒的時間才反應過來。”


點開一個香港電子博主的充電寶測評,如果你不看畫面,只聽聲音,會聽到這個博主為了測試尿袋的電量和充電速度費了多大的勁。

香港的新聞標題,通常得往深了去理解。第一次去到香港的大陸人看到《手機放床頭充電,尿袋突爆炸起火,20歲女睡夢中險炸傷毀容》會不禁產生疑惑:手機充電到底是如何引起尿袋爆炸的?
在香港的社會新聞裡,尿袋爆炸算是大新聞。不明所以的人可能會首先想到尿液橫流的畫面。但真實情況,往往會引起消防隊出動。

尿袋的威力似乎沒有上限,《航機上尿袋爆燃,急降香港》、《女子因尿袋容量過大,遭海關收走》、《美國寵物狗啃咬尿袋,導致電池爆炸引發火警》。
正是在這些新聞的科普下,越來越多的大陸游客明白過來了,原來這個尿袋說的是充電寶。

但這也引發了更多大陸人的迷思,如果他們把充電寶叫做尿袋,那麼真正的尿袋叫做什麼?
一位網友在浴室泡澡時突發奇想,如果可以把充電寶叫做尿袋,那麼在醫院真正的尿袋滿了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對護士喊:“我的行動電源滿了。”
如果要探究本質,實際上仍有不同之處,充電寶是電往手機流,而尿袋是尿往袋裡流。

上次和一位香港朋友表達了我對尿袋由來的好奇,他反過來問我為什麼大陸總喜歡使用“XX寶”,諸如:支付寶、充電寶、加多寶,導致他的大陸女友叫他寶時,他感覺自己像個工具人或者飲料。
但跟充電寶對香港人的衝擊比起來,尿袋對大陸人的意識衝擊才是更徹底的。

為了讓更多人看得懂尿袋是什麼,有些商家會在商品標示上作出努力,寫上“行動電源(尿袋)”,兩種說法都寫上,因為他們早就習慣了一個物品有兩種表述方法。
這時候不得不感嘆括號這個語言工具的巧妙之處,對於彌補語言差異做出了貢獻。

文化差異直接導致的語言差異,觸發了某種奇怪的幽默感。在不同語境下,一個物品往往有著其他的表述。
比如說香港人還把隨身碟叫做手指,因為隨身碟的英文名叫thumb disk,吸管叫軟筒,充電叫叉電,摩托車叫電單車,盒飯叫飯盒,不學無術的人叫做讀屎片。
同樣,充電寶在香港叫做尿袋,但在澳門卻被叫做奶媽,而臺灣人則稱作行動電源,這些都是文化差異引起的現象。

詞意不同,套入某個語境時,也帶來了不一樣的衝擊力。當有一天,諸如尿袋的差異性被彌補時,香港就再也不是曾經的香港了。
總之,不管是哪種尿袋,爆了都不是什麼好事情。

搞錢新增客服微信👇
今年案例👇
其他賬戶截止今天中午收盤收益👇
有恆產者有恆心。擁有一筆穩定的資產,可以使人在瞬息萬變的社會里穩住心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