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落西山,冬天的陽光下,冷暖交加。
想想我的托福考試,太陽就落山了。
45度角望著天空感嘆,
口語聽力,人生難題!

想想考託這幾年,
流的淚、脫的發
大半都是為了口語聽力。

每次考試出來一說:哪項最難?
那必定大多數人都說聽力。
實際一齣分:哪項最低?
那自然一多半都折在口語。

聽力是考完覺得完蛋,成績也完蛋的……
口語是考完覺得666,成績卻完蛋的……
讓我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口語聽力?

聽抄跟讀寫段子!
脫髮日益嚴重。
又聽又說又做題!
考試依舊一臉懵懂。
那該,
如何是好?

首先要知道,聽力口語這兩個世紀難題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獲得跳躍提升的,即便我們掌握了最高效的方法去複習,也需要一定量的積累。所以切記心急&不想用功複習。
其次要注意,託福的複習,尤其是聽力口語的提升一定不要拉長戰線。戰線過長會變困難,短期突擊最高效。

最後,要好好閱讀下面的複習方法,切實實踐起來!光靠著對著TPO對著錄音意淫是提高不了成績的!踏實下心來一步步走,一個月後你會慢慢的愛上口語聽力的複習哦~(這莫不是斯得哥爾摩綜合症吧……)
不論是口語還是聽力都需要大量的聽力輸入為先。在這裡要注意,我們並沒有強調去聽單詞背單詞。因為聽力的詞彙是區塊聯結在句子裡的,口語你會用到的單詞也沒有那麼的深奧,其實都是一些熟悉的核心詞彙。在聽力和口語方面注重對單個單詞的重視容易造成聽力上無法整合理解,聽力理解速度變慢。

而口語方面應當重視的是已有單詞的啟用,是讓那些沉睡在腦海裡的詞重新回到“嘴邊”。其實有時候我們也會發現,一句話,我們要表達的意思和範文答案一樣,但自己想的時候卻背中文巷住了,導致那些很容易想到的詞彙和表達就是說不出來。
聽力的大量輸入,一方面可以讓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對詞彙的熟悉程度,擴大聽力的反應意群。另一方面還能夠喚起口語的語感,不自覺的學習到一些表達方式,供我們表述時應用。

可選用的材料有新概念二的聽力內容、一些託福口語黃金XX篇、老託福partC和一些有聲讀物等。
這個階段也是能力提升的集中階段,聽力方面需要我們對聽到的內容進行詳細的分析,口語方面需要我們透過跟讀對語音語調、斷句連讀等有一個細緻的瞭解。要知道,口語和聽力其實是相輔相成的。一些詞彙如果你不能夠讀對,那麼你也聽不對。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找TPO、巴朗聽力、CNN新聞等材料,來進行精聽+跟讀訓練。
step1:整體盲聽一遍原文,看自己的理解程度。之後對照標準文字對照,找出自己哪裡沒聽懂,找出生詞和不熟悉、聽錯的詞彙,查閱詞典聽讀音。
step2:解決生詞和不熟悉的詞彙後再一次整體聽原文,之後對照標準文字對照,找出自己哪裡沒聽懂,再聽一到兩遍那個句子。

step3:複述,一開始可以用中文,之後用英文複述(錄下來),要基本涵蓋所有的題目涉及的點,要讓別人聽你的複述不聽原文也知道說了什麼。
step4:整體自己讀文字幾遍後,拿著文字跟著聽力逐句跟讀,模仿語氣語速斷句和發音。之後進入聽一句你跟著讀一句,不看文字的聽讀。
聽力方面,我們要開始透過刷題來著重提高聽力結構的把握和聽力出題點的把握。再做題完成後回顧整篇錄音文字,來找到明顯的關鍵詞。比如說開頭結尾是否會對應些主旨題推斷類題目?比如lecture中間的突然問答會不會涉及一些細節性的題目?強調句轉折句會不會對應出題點?透過做題和做題時的記筆記,來掌握找重點的能力,讓你聽的過程鬆弛有度。並分析自己的錯誤題目以便後續的專項練習。
口語方面,要開始依照時間要求卡點計時做題。
獨立:1、準備15秒,說話45秒2、準備15秒,說話45秒。綜合:3、準備30秒,說話60秒。4、準備30秒,說話60秒。5、準備20秒,說話60秒。6、準備20秒,說話60秒。
計時回答問題的最初階段可以落實到筆頭後進行刪改,然後再背誦幾篇改後的答題內容,來進行時間的感知和把控。之後就要依照各個題目的答題要點,來進行聽力抓重點和口語講重點的集中練習。獨立題目還需要我們在之前大量的聽力輸入時積累足夠的例子。綜合題目答題要參考:

TASK 3
1. 針對問題活用三段式的模版, 可以從模版第二段開始
2. 閱讀段落和聽力段落描述時間比例約為 1:2
3. 半數問題可能只針對聽力段落提問, 回答可不提閱讀段落
TASK 4
1. 用兩三句話概括閱讀段落大意, 重點在聽力段落描述
2. 閱讀段落中有提到, 但沒有在聽力段落中提到的資訊, 答題時可以不說
3. 半數問題可能只針對聽力段落提問, 回答可不提閱讀段落, 引用概念即可

TASK 5
1. 前半部分問題的描述儘量使用模版, 節約時間
2. 前半部分陳述問題+描述方案時做到條理清晰, 描述準確
3. 描述個人傾向意見時不強求兩條理由, 一條充分描述即可
TASK 6
1. 描述清楚起因,結果和主要特徵最重要
2. 兩個例子或試驗分別進行描述, 說完一個再說另一個
3. 儘量不要遺漏重要資訊, 同時注意不要張冠李戴
部分引用自託福殺託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