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走向身邊的AB實驗。
作者:木羊同學
來源:大資料DT(ID:hzdashuju)

“AB實驗”是一個從統計學中借來的工具。我和大家一樣,每次只要看到“統計學”這三個字,下意識就覺得這事和我沒啥關係,然後手就忍不住想要點選下一條文章。不過且慢,開篇我說AB實驗是一個從統計學中借來的工具,借來給誰用呢?給我們自己用。所以下面不會介紹太多的統計學知識,主要講講AB實驗能和我們發生怎樣的故事。
01 什麼是AB實驗
開始之前總得介紹兩句什麼是AB實驗。簡單來說,AB實驗就是“對照”,過程分三步:首先設定實驗組和對照組,然後用一段時間來收集資料,最後比較二者的不同效果。所以,AB實驗也叫“對照實驗”。
臨床醫學上有個詞叫雙盲測試,隨機將病人分成兩組,分別服用實驗藥品和安慰劑,經過一段時間後比照兩組的治療效果。這就是AB實驗的最早來源。
這些都是很熟悉的詞,原理也不復雜,相信大家都理解了什麼是AB實驗。不過,這裡有個陷阱。如果真的以為AB實驗只能用於在實驗室裡做實驗,是那些穿白大褂的人才需要關注的事,那就被名字給騙了。
AB實驗遠不止於實驗。AB實驗有兩個核心價值:定性因果和定量增長。這兩個詞可能過於正式,我覺得不妨換另外四個字概括,那就是“減少爭執”。

02 爭執之源
我們都不喜歡爭執,但我們又都免不了爭執,究其原因恐怕是觀點難免存在衝突。拿件具體的事說吧,現在準備開發一款產品,開始大家目標很一致,那就是成功。不過,接下來分歧就來了。什麼樣的產品才能取得成功呢?眾多紛紜,大家心目中的成功產品都不一樣,甚至還有矛盾之處,然後就開始了爭執。
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分析,說某某產品的成功因素是什麼什麼,感覺這個時代已經把通往成功的道路都統統標繪了出來,或者乾脆就有一本《成功字典》,要成功只要照著查就行。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市場不斷推出新的產品,許多最終都不怎麼成功。雖然老話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不過,應該沒有哪個產品是抱著給成功當媽的決心推出市場的。既然大家都想成功,似乎大家也都知道該怎麼成功,那為什麼還會失敗呢?
失敗如果沒有立即失業,那麼通常是要開一個總結會的,總結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失敗。失敗的總結會是很不好開的,開著開著可能就變成各個部門扯皮推諉。那麼,成功的總結會好不好開呢?也不好開,不同部門也會各自邀功,都說這次的成功主要是自己某某工作的結果。
什麼導致失敗,什麼導致成功,這些都是定性因果。如果再在定性因果上加上量的變化關係,譬如說已知因素A導致因素B,現在A增加了5個單位,想要知道B能增加幾個單位,這就是定量增長。
定性因果和定量增加都是企業關注的問題,特別是現在都在提企業數字化轉型,如果各條業務線都能建立量化因果模型,那麼,接下來用資料驅動增長自然水到渠成。
但是,這很不容易,定性因果首先就很不容易,而且很容易成為爭執的源頭。企業都開總結會,但是不同人不同部門總結的因果關係很可能都不一樣。同一個產品成功了,甲部門說是因為A、B、C三點,乙部門說是因為D、E兩點,又說要不是因為有C,結果還會更好一些。
大家觀點不一樣,甚至還有衝突,結果自然只能爭執,一旦牽扯了部門利益,要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觀點就更不容易——再說了,大家都能接受就表示是正確了嗎?

03 選擇之困
總結因果當然不僅僅只是為了總結因果,還將影響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選擇。做一款產品有很多的環節需要我們選擇,如果還是重要環節,那我們要做的選擇就叫做重要決策。決策的好壞,可能直接決定了這款產品的生死。
據說很多現代人都得了一個不是病症的病症,叫選擇困難症。選擇困難嗎?困難,也不困難。在遊戲裡面,每一個選項後面都標識了效果,譬如說這個加3點攻擊力,那個加1點生命值,選了之後有哪些效果一清二楚。
可惜,現實不是這樣的,選項後面可沒有那些閃閃發光的標記。當然,我們還是會想知道該怎麼選,也想出了一些辦法,主要來說有兩種。一種叫集思廣益,讓大家來選。召開一個討論會讓大家發表意見,不過,原意是想從四個選項中選一個,結果經過一番唇槍舌戰,選項又多了三個。
況且,對於產品設計來說,人多並不意味著正確。有一個詞叫“委員會設計”(Design by committee),聽起來像是誇獎,但其實是個貶義詞。一個產品為了妥協多方意見,最終導致臃腫不堪,我們就會把它稱為委員會設計。
類似的案例有很多,有時你會遇到一些產品,設計雜亂無章,看起來像是鐵了心要得罪評審老師的畢業設計,但一看名字居然是出自某個知名大企業,不用感到太過意外,也許你遇到的就是“委員會設計”。
那另一種方式就是叫領導拍板,讓領導來選。這裡的“領導”不只是行政上的領導,也包括權威專家。領導知道的總是要多一點,是不是總結因果的水平也更高一些呢?
不能說錯,但肯定不對,因為天才也是會犯錯的。譬如說喬布斯,最初iMac在選擇外殼時有幾種方案,其中一種是採用半透明塑膠製作,樣子非常好看,但成本是其它的三倍。大家都反對,喬布斯力排眾議選擇了這個方案,最終iMac大獲成功,還奠定了蘋果“設計優先”的傳統。
這似乎是一個領導拍板的成功案例。不過,我們反過來想一下,假如iMac最終慘敗收場,事情會變成怎樣呢?後人再說這件事的時候,就變成了喬布斯“一意孤行”,大家已經正確預判到了結果,但他置若罔聞,最終翻車也就理所當然。
這並不完全是假設。瞭解的同學應該知道,蘋果也好喬布斯本人也好,都是狠狠地翻過幾次車的,原因正是喬布斯“一意孤行”。讀到這裡我總是會想,“力排眾議”和“一意孤行”有沒有可能說的根本就是同一件事。不過無論怎樣,哪怕領導水平真的很高,交給領導選擇也未必就能十拿九穩。

04 事實之選
交給大家來選不行,交給領導來選也不行,難道就沒有更科學的方法了嗎?有的,就是AB實驗,交給事實來選。
前面我們說AB實驗能減少爭執,為什麼?因為有一句話叫“事實勝於雄辯”。你說A是成功因素,那麼好,我們就來做實驗,一組有A一組沒A,看看最後哪組的效果好。如果事實證明沒A的效果更好,那應該也沒誰願意再花口舌去爭論了。
選擇也一樣。領導不一定是對的,大家也不一定是對的,但事實一定是對的。把選擇權交給事實,結果也許不一定符合期望,但一定符合事實。
Bing是一家知名的搜尋引擎,搜尋引擎是靠使用者點選廣告獲得收益。某天一位員工提出“將標題下的第一行文字合併到標題行,形成長標題”能夠增加使用者點選率,這條建議實在過於無厘頭,大家紛紛打出了“哈哈哈”表示不信。不過,Bing最終還是抽空真的試了試,結果效果拔群。這就是事實。
AB實驗絕不僅僅只是實驗室裡白大褂們的專利,有著更為廣闊的應用空間。當然,AB實驗既然來自統計學,免不了有很多複雜的因素影響結果的客觀,而AB實驗作為實驗,自然還有很多現實的情況需要加以考慮,怎樣組織AB實驗又是另一件不亞於選擇的頭疼事情。我推薦看一本書《AB實驗》,更系統地瞭解AB實驗方方面面的內容。
關於作者:莫凡,網名木羊同學。娛樂向機器學習解說選手,《機器學習演算法的數學解析與Python實現》作者,前沿技術發展觀潮者,擅長高冷技術的“白菜化”解說,微信公眾號“睡前機器學習”,個人知乎號“木羊”。


點選上圖瞭解及購買
▲終於有人把AB實驗講明白了
關注資料叔影片號,看更多幹貨影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