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性張力叫「討壞型人格」

「討壞型人格」是近幾年開始流行的一種超爽人設,形容不好惹、有攻擊性。是討好型人格的反義詞。
討壞型人格者的口頭禪是:不想、不需要、不喜歡。他們拒絕不想要的東西時,輕鬆得像下班回家一樣簡單。
網路流傳的討壞型人格表情包
每個無法拒絕別人的討好者,都可能夢想過這種如爽文主角般的人生。就像三島由紀夫在《天人五衰》中說的:慶子具有一種視他人如糞土的能力,這是她永遠開朗的根本原因。
人人都有攻擊性,人人也都有需要討好的時刻。
身處錯綜複雜的社會網路,性格有稜角的人,反倒散發出一種主體感和性魅力。這是因為他們活得真實、健康、有力量。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攻擊性是一種死本能。因為人們在潛意識裡渴望死亡,有一種想要回到無機狀態的願望。
如果一個人不能象徵性地向外釋放自己的攻擊性,就會向內自我攻擊,出現心理問題。
《 不討好的勇氣 》
01
壓抑的代價
上學時,有個小男孩總愛拿圓規戳我背。我媽就告訴我,那你也戳他!不要讓人覺得你好欺負。
說起來容易,可我做不到啊。我不想用他的方式,變得和他一樣討厭。結果什麼都沒做,只能暗自生悶氣。
被人欺負卻無法反擊,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
▨ 你在內心深處認為,有攻擊性是不好的。
▨ 你過度承擔一種維持良好關係的責任,並認為「攻擊」一定會導致關係死亡。因為在你的經驗中,家庭成員或同輩之間的衝突必定會導致關係破裂。
▨ 你擁有一種全能控制的幻想,認為自己可以透過迎合他人的喜好來控制自己的人際關係處境。
▨ 你害怕被對方報復,或害怕被拋棄。
▨ 你無法識別、感受自己的情緒,只是產生不舒服的麻木感覺。
▨ 你壓抑了對他人的不滿,轉而自我攻擊,甚至認為對方的不當舉動是有道理的。
▨ 你產生了習得性無助。長期的情緒壓抑導致個人在心理層面感到疲憊,它阻礙了改變的能力。
但壓抑是有代價的。
研究發現,當那些習慣抑制情緒的人遇到壓力事件時,他們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波瀾不驚(主觀報告焦慮感低),但在生理喚醒水平上卻沒有他們說的那麼平靜(心跳劇烈、血壓升高)(Weinberger & Schwartz, 1990)。
並且,情緒抑制也會導致積極情緒的體驗減少,社會功能受損,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John&Gross,2004)。
02
攻擊性,
是一種內在生命力
古往今來的許多心理學家,都將「攻擊性」視作一種生命力。
溫尼科特認為,嬰童的攻擊性是與生俱來的。攻擊性是一種潛能,也是情緒發展的核心。可靠、有益的環境,能使孩子發展出健康表達攻擊性的能力。反之,孩子可能會變得過度順從,或發展出反社會的破壞性攻擊。
干擾孩子攻擊性的表達會損害心理成熟
溫尼科特
在《固定情境中的嬰兒觀察》(1941)中,溫尼科特曾觀察了5至13個月大的嬰兒面對一把鍋鏟時的行為。
他發現,如果孩子的貪婪(和食慾)受到抑制,他可能會避免拿起鍋鏟,或者粘著母親(向母親提問)。而那些與母親關係良好、被賦予了表達貪婪(食慾)的自由的嬰兒,則能夠玩弄鍋鏟或創造性地使用鍋鏟。
溫尼科特認為,貪婪與攻擊性類似,是一種原始的愛慾,也是我們通常害怕承認的東西。
在一個足夠好的環境裡,孩子被養育者抱在懷中,這種攻擊被允許發生,且養育者能夠存活(survive),不崩潰、不破碎、不報復。這使孩子能夠探索周遭環境,並發展他對真實事物的感知。
換句話說,生命早期的「破壞」是一種成就。愛和攻擊並不對立,而是同一種驅力的不同方面。在健康情境中,孩子能透過一定程度的攻擊發現自己的侷限,意識到客體完全是他者,並欣喜地體驗到客體的存續及其所蘊含的「永恆的愛」,進而探索外部客體、樂在其中。如果沒有這種成就(客體存續的體驗),孩子就無法發展出關懷的能力。
一個習慣於壓抑攻擊性的孩子,也很難活出生命力。因為他們過度順從,或發展出了虛假的人格面具。他們的創造性生活能力受到抑制,真實自我的樣貌不被發現。
Ogden(2014)曾指出,一個抑制型的人可能經歷著「未曾被經驗(unlived)」的人生。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他們無法對自己的情緒有更多的感受。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們被剝奪了充分感受自己的權利。
03
如何建設性釋放攻擊
培養向外釋放攻擊性的能力,並不意味著一定需要學習「攻擊性表達」。
攻擊性有三種類型:被動攻擊、反社會型攻擊、建設性攻擊。
▨ 被動攻擊:你間接表現出自己的攻擊性(比如忽視、拖延、顧左右而言他),別人不太清楚你的立場和感受
▨ 反社會型攻擊:嘲諷、貶損、報復他人,向他人爆發式宣洩憤怒,別人的權利受到侵犯
▨ 建設性攻擊:公開、誠實、直截了當地進行自我表達,別人清晰地知道你的立場和感受
表達自己的感受不等於攻擊他人。
在建設性攻擊中,我們覺察、體會、肯定和接納自己的情緒,不畏懼與之相連。直接、明確地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恨意、憤怒、恐懼和脆弱,是一種自信的攻擊,意味著我們能以適當的、社會可接受的方式表達攻擊性,同時不必貶低他人,也不陷入慢性的自戀暴怒之中。比如:你這樣說話我很不舒服;這樣的工作流程會讓我的時間難以安排;我覺得剛剛的玩笑非常冒犯。
我們需要無數次練習的,正是這種「不含敵意的堅決」。
也許關係會破裂,也許不會。如果你在成長過程中從未有過表達攻擊性的體驗,可以先嚐試在安全的環境(比如心理諮詢)中一步步修復這種能力。
精神分析學者 Guntrip(1975)曾記錄了他接受溫尼科特分析時的經歷。Guntrip 在分析接近尾聲時曾大聲咒罵對方,但溫尼科特說了一句不同尋常的話:
這就像你在我的幫助下生下一個孩子。你對我說了半個小時的話,內容豐富。我感到很吃力。你得知道,我能忍受你對我厲聲斥責,但我沒有被摧毀。我必須忍受你分娩時的創造性,而不是破壞性。因為你創造出了內容豐富的東西。
如果一份重要的恨意能被安全地表達出來,關係中的情感聯結就會更深、更親密,攻擊性就會因此得到轉化。
對溫尼科特而言,攻擊性等同於愛。接受自己的攻擊性,才有可能創造性地、充滿熱情地生活。創造力和攻擊性共同發揮著深遠而重要的作用。在兒童身上,它們推動發展和成長。在成人身上,它們使有意義和真實的生活成為可能。
從這個意義上說,培養一點討壞型人格,不是故意練習如何變壞,而是敢於變得真實。
歪嘴全麥麵包邪惡一笑,今天我也很不好惹哦☝️

作者   江湖邊
責編   羅文
封面   坡坡popo

📄   參考文獻
Giacolini T, Sabatello U. Psychoanalysis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The Motivational/Emotional System of Aggression in Human Relations. Front Psychol. 2019 Jan 14;9:2475. doi: 10.3389/fpsyg.2018.02475
Winnicott, Donald W., 'Roots of Aggression', in Lesley Caldwell, and Helen Taylor Robinson (eds), The Collected Works of D. W. Winnicott: Volume 7, 1964 – 1966 (New York, 2016; online edn, Oxford Academic, 1 Dec. 2016), doi: 10.1093/med:psych/9780190271398.003.0018
Posner BM, Glickman RW, Taylor EC, Canfield J, Cyr F. In search of Winnicott's aggression. Psychoanal Study Child. 2001;56:171-90. doi: 10.1080/00797308.2001.1180067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