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充斥著“文化窮人”的社會註定是膚淺的、娛樂至死的。
當我們說“文化體力”不足時,間接也折射出當下消耗過度的精神狀態,已導致生活和工作的某種失衡。
作者:立正媽媽;來源:藍橡樹

夜裡回到家,往床上一癱,手機一舉,開始機械的刷朋友圈、看短影片……
身體沒有多一絲的力氣,腦子塞不進一點新知識,就連長一點的影視劇、網文都沒耐心看下去。
除了手指在螢幕上時不時地滑屏外,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總感覺“好累”。
這不僅僅是你,是我,是他,更是許許多多年輕人的共同表現。
“文化體力”不足,正在成為侵襲當代青年的時代症候。“累”、“懶”、“喪”是普遍現象,也是社會性危機。


消耗殆盡的“文化體力”,
提不起勁的生活激情
什麼是“文化體力”?
指的是工作之餘,為讀書、學習、看電影、看藝術展等泛文化休閒活動儲存的精力。
當一個人的“文化體力”不足,大腦不願意進行深度思考,面對需要高認知負荷的行為就容易罷工。“省事省力省心”是當下生活唯一的準則。
於是,15秒的段子,3分鐘的影視剪輯,就成了忙碌生活中的“電子榨菜”。
不費腦,不需要追更,不耗費長時間,“三不”原則更適合低能量的你我,自然更受追捧。

B站UP 主“影視顯微鏡”的對比資料顯示,解析經典電影的深度影片平均完播率才12%,而“三分鐘看完 XX 電影”的快餐內容完播率高達 89%。
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的調查也揭示了觸目驚心的現實——63.7%的95後承認“難以持續專注完成需要思考的任務”,41.2%的受訪者將“輕鬆娛樂”作為文化消費的首要標準。
在“流量至上”的商業邏輯下,文化產品被切割成碎片化、娛樂化的“速食單元”。於是,短影片、爽文、綜藝,如同佐餐小菜般填補精神空虛,讓人沉迷。
可見,大家並非喪失休閒娛樂的需求,而是失去了深度思考的精力。當身心疲憊,精神養分被榨乾,只有能即時帶來快感的速食泡沫,可以短暫的帶來片刻歡愉。

曾經抄詩本上寫滿文采斐然的詩句,現在編輯朋友圈時斟酌半天,憋不出一句話,最後乾脆直接配個表情包,以圖代字。
刷短影片時收藏夾攢了800個“提升審美”的影片教程,永遠想著“稍後再讀”,開啟剪映,卻只會用抖音同款轉場特效。
外賣軟體收藏了23家美食店的精美套餐,但攢到套餐下架都沒去過,畢竟加班後更需要的是便利店的關東煮,暖胃比陶冶情操更緊急。
超市結賬時,掃到雜誌架上的《三聯》月刊,指尖劃過封面又縮回 —— 畢竟手機裡的公眾號推文更“下飯”。
連打遊戲都選自動尋路的掛機手遊,曾經鑽研的硬核主機遊戲攻略,現在看著就像天書。
刷到美術館、音樂館、博物館的活動推送,即便蠢蠢欲動,但第一反應卻是“人多嗎?停車方便嗎?”再想想“好累”“難得休息”,還是“算了”。
抽屜裡的尤克里裡蒙了塵,日記本停留在2022年跨年那晚,去年買的新書,書籤還夾在第一章的咖啡館場景裡,關注了100+文化類博主,記住的只有“一鍵三連”的提示音……
當我們忙著把生活調成了2倍速,卻忘了思想的沉澱需要0.5倍的慢鏡頭。
以至於,消耗殆盡的,不僅僅是文化體力,更是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和激情。


究竟是什麼,
讓我們的“文化體力”耗盡?
王小波曾經說過——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
人感受不到自己是如何老去的,但會在某個驀然回首的瞬間,突然發現自己早已被生活壓榨得面目全非。本該對詩和遠方的嚮往,早已丟在奔往成人世界的路上,反觀鏡子裡的自己,早已垂垂老矣。

有網友在在看完電影《花束般的戀愛》後,曾發出“工作會吃人”的驚歎。
原因是“主角原本喜歡電影和書,就職後因為工作而疲憊不堪,最終變成了‘只能玩《智龍迷城》這種手遊’的崩潰狀態,每次看到這段都讓我毛骨悚然。”
職場壓力不僅將一名原本應該朝氣蓬勃的青年從“文化熱愛者”異化為“精神逃亡者”,更讓他活得越來越喪,越來越空虛。
但這份文化體力的透支,其實早在學生時代就開始了。
1. 沒精力:功績社會導致的自我壓榨
哲學家韓炳哲指出,現代晚期已經進入功績社會:人們相信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能獲得想要的東西。追求更優更強更高的信念,鼓勵著人們去實現任何想做的事。
但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有毒的生產力”。
因為在這種執念驅使下,人們會不停地燃燒自我,透支自己,去“餵飽”內心不斷膨脹的自我。
當人的價值被成績、結果、成就所捆綁,就被迫得時刻緊繃,不斷進取,生產力永不停歇。這種24小時線上的心理追求,讓人難以再停下腳步,享受生活。

做完了作業,不敢休息,擔心別人還在培訓班加餐,於是只能再刷兩套題;假期出遊,想要放鬆下身心,但一刷朋友圈,A朋友又在某個專案上拿獎了,B同事又剛升職了,大家都在前進,擔心自己一停下來就會落後掉隊,即刻緊張和焦慮席捲而來,出遊都得把手提電腦帶上才安心。
於是,在這種學業和職場的高壓內卷與超時工作下,生產力的過度消耗,就逐步榨乾個體的文化精力。
更嚴峻的是,這種超負荷的競爭壓力,文化探索這種不能即刻產生效益的行為,就被視為“非必要消耗”,形成“越疲憊越放棄文化”的惡性迴圈。
2. 沒激情:內耗過度的負性思維認知
為什麼有時我們什麼都沒做,還是覺得“很累,很沒勁”?
因為,功績追求帶來的慢性壓力,長期使人深陷疲勞,也會改變我們的大腦運作。
始終保持警覺、自我內省、高度執行的大腦,已經形成預設的“反芻思維”,導致消極情緒蔓延。
反芻思維(rumination):遇到問題或是不良情緒,陷入到“思維的漩渦”當中,反反覆覆去思考某件事情。思考的次數越多,情緒變得越糟糕,我們也變得越發痛苦。
“馬上月考,還有那麼多科沒複習”、“今天領導說的那句話,是不是暗示我不夠努力?”、“那麼拼命地幹活,毫無出頭日,越想越沒勁”……
越在意成績和評價,各種消極念頭越反噬,壓力就越會被無限放大。對身心的消耗,讓原本就疲憊不堪的自己,更沒有心力去感受生活的閒暇,文化的美好。
無限的負面內耗,早已榨乾了向外探索的激情。

3、沒滿足:資訊洪流中的認知饑荒
資訊時代帶來的知識大爆炸,使得現代人日均接觸的資訊量,相當於15世紀普通人30年所接觸的內容。
某資訊平臺的後臺資料顯示,使用者平均閱讀時長從2018年的126秒,驟降至2023年的17秒,“瀑布流”設計使85%的內容永遠沉沒在“未讀”深淵。
日常娛樂消遣淪為了刷無腦小影片,紙質書閱讀淪為影片解讀的速食快餐,觀影鑑賞淪為朋友圈“九宮格”素材,博物館、音樂會等文化場域逐漸從精神棲居地退變為社交表演舞臺……
當文化體驗的本質,從心靈共鳴退化為符號競賽,文化消費便陷入“通貨膨脹”陷阱。

一方面是“文化體力不足”,一方面是“認知饑荒”正在蔓延。
在某科技公司任職的29歲資料分析師陳薇,手機螢幕使用時間報告顯示:日均滑動螢幕2347次,單次資訊獲取時長3.2秒。
“認知飢餓”帶來的恐慌,讓人總是忍不住刷手機,卻又沒耐心看完,總在期盼著新資訊,卻無力深耕資訊內容。這種如同“數字海洛因”般的依賴,在提供便捷的同時消解了深度思考的耐受力,讓人成為西西弗斯式的資訊苦役,將大腦改造為永不知足的資料饕餮,卻導致深度思考能力的系統性退化。
最終,越看手機越累,越累越想看手機,連鎖反應帶來的心理罷工,引發閱讀力衰退、表達力枯竭、創造力流失的“三重坍塌”。
曾幾何時,我們引以為傲的人類大腦,如今卻正在用退化的方式 去“適應”這個不需要深度思考的世界。
當短影片代替閱讀,當點贊取代思考,從“靈魂拷問”到“一鍵三連”,人類的文化肌正在萎縮,大腦正在退化回原始腦,“認知退化物種”的警鐘正在敲響。


為“文化體力”續航,
重構“精神能量”賬戶
一個充斥著“文化窮人”的社會註定是膚淺的、娛樂至死的。
在全民追逐短平快的時代,“文化體力”已成為衡量個體精神健康的重要標尺。
當我們說文化體力不足時,間接也折射出當下的精神狀態,已導致生活和工作的某種失衡。
不想成為工作的奴隸、資訊的囚徒、空虛的機器人,就得從“認知復健”開始,重建“精神肌力”,一點點找回低速、愜意、鬆弛的生活,重拾精神世界的富足與寧靜。

1、學會篩選,擺脫資訊過載
真正的資訊自由,不在於擁有多少資訊,而在於擁有多少“不被資訊綁架的自由”。
在這個“資訊卡路里”過剩的時代,構建理性的資訊篩選系統,本質上是重建大腦的“認知免疫系統”。面對繁雜的資訊轟炸,學會有意識的過濾,不看、少看、精看。
抽出固定時間,重建“每日20分鐘深度閱讀”、“週末觀影日”等習慣,或者參加文化社群,與志同道合的人分享互動,在交流中激發對文化的熱愛,逐漸培養對深度文化的興趣和耐力,讓精神成長重新迴歸深度思考和沉澱。
諾貝爾獎得主埃裡克・坎德爾的“突觸修剪理論”表明:主動深度思考能重建神經元連線,逆轉數字技術造成的神經損傷。

2、改變不良認知,緩解心理疲勞
心理學中的認知行為療法認為,引發情緒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個體對事件的認知和評價。
過度擔心、自我否定、絕對化思維等思維偏差,思維反芻習慣都會讓我們在本可以休息時依舊在不斷耗能。想要活得輕鬆,就要從改良不良認知開始,緩解心理疲勞。
學會將自己從情緒的漩渦中抽離,以“旁觀者清”的角度,縱觀事情全貌,可以讓判斷變得客觀,減少不必要的揣測、內耗、焦慮、惶恐。
當心理減負,能量就會回升。減少了強刺激下的行動導向模式,轉變為慢思考下的自洽鬆弛模式,就能騰出空間重新擁抱生活,善待自己。

3、慢下來,重建精神的價值座標系
越是快節奏,越容易迷失自我,忘了來時的路,也弄丟了生活。
無論學習、工作,我們的最終目標並非“成功”,而應該是“快樂”。
如果一味地為了追逐更高更快更遠,卻忘了自己最初是為了什麼出發,最終可悲地讓自己活成了優績社會里一顆冰冷的螺絲釘。
慢下來,活出自我。
並以此為價值座標系,出發去探索、去嘗試、去感受,去發現美。
真正的慢不是效率的反義詞,而是精神的光合作用。慢下來的流速,可以讓人可以在忙碌的生活縫隙中,培育思想的葉綠素,找到向陽而生的文化力量。
無論是重拾小愛好,學一項運動,看一場電影,參加一場讀書會,這些看似尋常的小確幸,卻能讓我們重新感受到對生活的掌控感,激發出更多人生的靈感與樂趣。

當逛書店不再只為打卡拍照,而是駐足細讀扉頁批註;寫作時沉浸筆觸與思想共振,遮蔽訊息彈窗;欣賞畫作自動聯結顏料背後的構思理念——文化體力覺醒的瞬間,每個毛孔都將成為感知文明的通道。
願我們都能在數字洪流中重建深度思考的錨點,在效率至上的時代守護精神的慢車道,培育出抵禦認知扁平化的文化抗體。
這場認知保衛戰的終極勝利,不僅是個體精神肌力的復甦,更是文明基因的迭代——讓深度思考的火種,宣示精神主權始終掌握在人類的手中。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