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初,一條 “掏糞工 5 天工資 8100” 的訊息登上微博熱搜,瞬間引發網友熱議。“原來能賺這麼多,我也要來幹。”“活兒是髒的,但是錢是香的。” 諸如此類的留言刷屏。
“這數字肯定誇張了,但我剛入這行,確實是被高收入吸引的。” 潘浩男的父親潘峰說道。時間回溯到 2007 年,一天,潘峰的老鄉找到他,說有家單位化糞池淤積,需清理轉運糞便,問他願不願意幫忙賺點錢,潘峰沒多猶豫就跟著去了。

“那天可把我震住了,真沒想到掏糞這麼掙錢。” 潘峰迴憶道,“老鄉從杭州借來一臺糞便抽運車,我負責抬管子、清理雜務,忙乎一整晚沒閤眼,前後運了幾十車。雖說濺了一身糞便,但我分到整整 1000 塊錢,老鄉更是賺了上萬元。”
回到家,本想補覺的潘峰卻輾轉難眠。和愛人陳珊商量後,他毅然決定轉行做掏糞工。很快,他拿出此前攢下的幾萬塊錢,購置了第一輛屬於自己的糞便清運車。
潘峰的故事,給我們展現了一個打破常規認知的職場選擇。在大眾傳統印象裡,掏糞工又髒又累,往往不受待見。但潘峰卻從中看到了商機,憑藉勇氣和果斷,開啟了新的職業生涯。
這也讓我們思考,在職場中,很多時候我們會被職業的外在標籤所束縛,覺得某些工作 “不夠體面”,或者下意識認為一些行業沒有發展前景。就像提到掏糞工,多數人可能避之不及,卻忽略了背後潛在的經濟收益。潘峰打破了這種偏見,以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不應僅憑刻板印象去評判一份工作。
從潘峰的經歷,我們還能看到他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當發現掏糞工作能帶來可觀收入後,他果斷抓住機會,購置車輛,為自己的事業打下基礎。在職場中,這種洞察力同樣重要。我們要善於觀察市場需求,發現那些尚未被充分挖掘的機會。比如隨著網際網路發展,衍生出許多新興職業,那些能提前洞察趨勢並投身其中的人,往往能獲得先發優勢。
潘峰的兒子潘浩男,作為 95 後 “掏二代”,也繼承了父親的事業。他上班開清糞車,下班開賓士,這種反差感十足的生活方式,再次衝擊著人們對掏糞工的固有看法。他並沒有因為工作的特殊性而感到自卑,反而大大方方地接受這份工作,享受工作帶來的收益和成就感。
在當前的大環境下,求職更務實了。就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經濟形勢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越來越多的求職者不再單純追求職業的 “高大上” 光環,而是更加註重實際的收入、發展空間以及穩定性。95 後 “掏二代” 的故事正是這種務實求職心態的體現。他們清楚地認識到,一份工作的價值不能僅僅由外界的眼光來衡量,實實在在的收益和發展機會才是關鍵。這種務實的求職觀,值得每一位職場人借鑑。我們不應再被傳統的職業偏見所左右,而是要結合自身需求和市場實際,做出更為理性、務實的職業選擇。
95 後 “掏二代” 的故事,給廣大職場人敲響了警鐘。在選擇職業時,不要被傳統觀念左右,要像潘峰父子一樣,勇敢地探索那些被忽視的領域。同時,要保持敏銳的市場嗅覺,善於抓住機會。說不定,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行業裡,正隱藏著巨大的職場機遇,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把握。
大家對 95 後 “掏二代” 的職場選擇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更多網際網路行業爆料,以及職場資訊,職業技能經驗分享
關注我,給你好看
部分內容引用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回覆“健康指南”,Get《程式設計師健康指南》電子書】
【回覆“1024”,Get程式猿求職面試葵花寶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