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3點,溫哥華兒童醫院的走廊裡,林先生(Davis Lim)又一次在重症監護室外度過不眠之夜。他2歲的兒子小西奧(Theodore)正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滿了管子。這已經是孩子出生以來的第18次住院,而這一次,醫院決定要給這個脆弱的孩子做氣管切開手術——一個林先生堅決反對的決定。


"我只是想當個爸爸。"這句話,成了林先生接下來幾個月抗爭的開端,也引發了一場震動整個BC省的監護權爭奪戰。

安珀警報背後的故事

2025年3月13日,大溫哥華地區的手機突然集體響起刺耳的警報聲——這是加拿大最緊急的安珀警報(AMBER Alert)。警方正在尋找一名被"綁架"的2歲男童,而嫌疑人正是孩子的親生父親林先生。

但真相遠比表面複雜。
林先生曾是加拿大軍隊的醫護兵,退役後信仰了自然療法。他的兒子小西奧出生時就患有罕見的VACTERL綜合徵,這個病名像一串冰冷的字母,卻意味著孩子要面對脊椎、心臟、呼吸道等多重先天缺陷。兩年來,小西奧經歷了無數次搶救,最嚴重的一次心臟驟停讓他在ICU住了整整三個月。
"每次醫生說要再做手術,我的心就像被撕碎一次。"林先生紅著眼睛說,"他們從沒給過孩子嘗試自然恢復的機會。"

矛盾在去年徹底爆發。當林先生在一次護士監督下,記錄下兒子不戴呼吸面罩也能自主呼吸半小時的影片後,醫院卻以"危害兒童健康"為由,向BC省兒童與家庭發展廳舉報了他。隨後,這個家庭遭遇了晴天霹靂——政府接管了孩子的監護權。

每週兩小時的探視

現在,林先生和妻子每週只能見兒子兩次,每次兩小時,而且必須有社工在場監督。更讓他們崩潰的是,醫院在沒有他們同意的情況下,給小西奧做了氣管造口手術。

"他們在我兒子的喉嚨上打了個洞!"林先生的聲音顫抖著,"連讓我試試其他方法的機會都不給。"
3月那次引發安珀警報的"綁架",其實是林先生帶著女兒們去探視時,臨時被告知探視取消。憤怒之下,他抱起兒子去了附近公園,想給孩子買杯熱巧克力——這個普通父親再平常不過的願望,卻讓他背上了"誘拐"的罪名。

特警衝進咖啡店時,小西奧正開心地吃著華夫餅。"林先生回憶道,"我女兒們嚇得大哭,他們就這樣當著孩子們的面給我戴上手銬。"

再次被捕與全網聲援

4月4日,當林先生和其他支持者在寄養中心外舉著"還我兒子"的標語時,警方以違反保釋條件為由再次逮捕了他。這次,他還面臨襲警指控。


"他們說我打了警察,"林先生苦笑著展示手臂上的淤青,"可明明是我被按在地上時受的傷。"

事件在社交媒體引發軒然大波。林家的募捐頁面迅速籌集到5萬加元,請願書獲得超過2000人簽名。許多家長分享類似遭遇:

"我侄子因為父母拒絕疫苗被帶走,三年沒回家了。"
"醫院從不說'可能'、'或許',他們只說'必須'。"
但也有反對聲音:"如果孩子需要急救,是聽醫生的還是聽信自然療法的父母?"

醫療倫理的兩難

BC省兒童醫院拒絕就個案置評,但強調所有治療都經過倫理委員會稽核。兒童保護法專家馬克·湯普森指出:"當醫療團隊認為父母的決定會危及生命時,政府有權干預。但如何界定'危險'?這是個灰色地帶。"

確實,小西奧的病例格外複雜:
– 氣管造口術可能提高生存率,但會永久改變呼吸方式
– 強效抗生素能控制感染,卻會破壞腸道菌群
– 胃部手術能解決嘔吐,但意味著終身依賴導管進食
"我們不是拒絕治療,"林太太擦著眼淚說,"只是希望用更溫和的方式試試。"

4月24日的關鍵庭審

下週,法庭將審理林先生的最新指控。與此同時,小西奧仍住在政府指定的寄養中心。林家的律師正在爭取讓家庭團聚,但過程可能長達數月。

夜深人靜時,林先生會翻看手機裡兒子手術前的照片:"他那麼愛笑,現在眼睛裡都是恐懼。我最怕的不是失去監護權,而是兒子會忘記我們是他的爸爸媽媽。"
這場抗爭早已超出個案範疇,它叩問著每個現代社會:當專業醫療判斷與父母本能衝突時,誰更有權決定孩子的命運?當保護變成強制,幫助變成剝奪,我們是否正在製造新的創傷?
如果你是法官,會如何裁決這樣的案件?歡迎在評論區理性討論。
來源:
https://vancouversun.com/news/legal-woes-vancouver-man-war-infant-son-medical-treatment
https://infotel.ca/newsitem/how-a-salmon-arm-father-became-the-subject-of-an-amber-alert/it108635
https://www.ctvnews.ca/vancouver/article/vancouver-man-charged-after-returning-to-scene-of-alleged-child-abduc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