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公平和階層固化問題。
從美國社群學院、到巴納德學院經濟學士,搖身一變成為協和醫學博士的董小姐不是某個人,而是社會的一群人,在你我身邊都有。他們即便中學成績很差,放在北京參加高考,連北工大耿丹學院都考不上,如果到山東河南,可能連高職都進不了。但是因為投地好胎,可以憑藉家庭的金錢和資訊優勢,到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甚至到日本、韓國讀一個QS排名前200的學位,幾年後回國便可以世界名校精英自居。一下子又跟他們班的學霸,辛辛苦苦上三年輔導班,然後在北大清華苦讀四年後,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當然董小姐們的人生綠色通道不僅僅在留學,畢竟海外學歷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麼好混,尤其是排名前50的學校。在國內,也有各種規避考試通道,比如自主招生、專項計劃、定向培養、夏令營、中外合作辦學、雙學位之類農村人聞所未聞的專案,成就不好,憑藉本人或家庭的長袖善舞,就可以搖身一變成為C9名校校友,並且這些專案比海外留學更容易混,你上課用中文就可以,考勤、考試可以作弊,一旦被錄取就等於進了保險箱。在就業上,則有選調生等琳琅滿目、各有學問的名詞。
總之,只要你的家境好,以及熟悉一些特殊的便捷通道,你就可以彎道超速,甚至可以跑在別人前面。北大真學霸陳如月申請不上協和4+4,只能靠重新參加高考,圓自己的醫學夢,而不學無術的董小姐在一幫學術大佬加持下,榮登帥府園一號的最高醫學殿堂,最後又去了北京頂級三甲醫院工作。諸如此類,讓寒門子弟質疑奮鬥的意義在哪裡,難道是繼續為人家陪跑?難道出身和財富即正義?

說到這又涉及到階層固化問題。2010年,北大社會系博士馮軍旗根據在河南掛職時的觀察,概括出基層社會的“中縣現象”:社會的優質資源崗位,基本被縣城婆羅門、剎帝利家庭壟斷,他們憑藉潛規則和裙帶關係,讓本地的階層固化起來。過去由於我們處於高速發展期,地級市以上的大城市充滿流動性,這種現象不明顯,如今經濟增速下降,意味著社會的上升機遇急劇萎縮,如果正常競爭機制外的綠色通道越來越多,那麼平民子弟還有那麼多機會嗎?
根據筆者的觀察,這種擔憂是並不是多餘的,比如在2000年代,寒門子弟只要努力,就有去部委、央企、金融機構這些優質就業崗位的大把機會,但是現在對他們來說機遇越來越少,就連你能拿到好的投行實習offer都需要內部關係,對“現代社會”缺乏瞭解的寒門子弟越來越處於劣勢了。
我們希望社會規則應該更加透明、公平,並且可以一定程度上向底層傾斜,整個社會不要“中縣化”,一旦社會基層固化,那麼這個社會將會很危險,不僅活力下降,內部矛盾也會尖銳起來。這方面,中國的過去數個王朝週期都有豐富的歷史教訓。
2. 公器和專業評價體系的公信力問題。
按理說,醫學或者整個科學領域是最講專業能力,評價體系最嚴謹的地方,正是因為這套規則和體系,維持了大眾對它的信任,以及它的神聖感。然而,隨著網路上對董小姐和肖大夫的資訊暴露增多,顯示出這套評價體系的外部神聖光鮮,實則至少是內部區域性塌方:
其一,協和醫學院是中國最好的醫學院,沒有之一,如果講高等教育,清華北大不堪伯仲,但是講誰是醫學老大,協和是毫無爭議的第一。就連是這種最神聖的殿堂,最神聖的博士學位招生中,竟然貓膩有這麼多,網友們扒出來有問題的不僅是董小姐,還有文藝特長生(加分40)金公子、姐妹花邱小姐等等等等,最高學府神聖性何在?博士培養神聖性何在?
其二,院士是最神聖的職稱,我們去火車站買票,售票處都有院士特殊通道,很多地方給院士享受副部級待遇。我們發現董小姐那不忍卒讀的、只有28頁正文的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竟然是資深院士,她的求學生涯中不斷有院士在背後肉麻背書。院士或高階學術職稱的公信力何在?
其三,醫院可以說是內部管理規則最健全地方之一,醫生可以把麻醉過的病人仍在一邊,去處理自己的私事,並且如果不是家屬揭發,這種事情永遠不會被處理。規則神聖性又何在?
一個社會知識群體堅持價值正義,是這個社會維持正常秩序的最後保障,如果知識群體甘於被官僚體系侵蝕,普遍油膩化,不在乎社會對它的信任,那麼這個社會也很有可能通往潰敗之路,這同樣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很多教訓。
3. 醫生的專業能力和操守問題,及人對自身安全的焦慮。
在和平年代,醫院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最重要防線,人都會生病,你病了之後的命運,就在醫生手中,尤其是對於那些有可能治好、也有可能治不好的病來說,找對醫生太關鍵了。
對於醫生來說,一是專業能力重要,二是醫德重要。筆者去年患上比較嚴重的帶狀皰疹,由於醫生誤診,引發大面積的水泡,以後又落下神經痛的後遺症,一度兩三個月無法正常生活。筆者訪遍北京三甲醫院皮膚科/神經科/疼痛科的主任醫師,結果是失望的,多數醫生的基本專業能力都讓人質疑,更不用說醫德了。他們無非就是按部就班讓你拍個片、做個血檢,打發一下,沒有人詳細問你發病來龍去脈、現在病情,就開一堆藥。
這個過程中,只有天壇醫院孟嵐、廣安門醫院董錫臣大夫以認真負責的態度,追問病程和治療過程,給予10分鐘以上的可能性分析,然後對症開出治療方案,讓筆者逐漸恢復了正常生活。如果你遇上大一點的病,不由分說就讓你做手術的也非常常見,因為醫生要創收,這都發生在北京知名三甲醫院。
肖夫人的檢舉信及網友所揭露的資訊,我相信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但是這足以讓老百姓看了心驚膽戰:誰能保證,以後我在醫院遇到的醫生不是肖XX、董XX,我的命運如果落在他們手裡,會是什麼樣的結果?
所以相比起來,金融腐敗不是真可怕,頂多讓股民損失點錢;政務大廳腐敗不可怕,頂多讓我們多跑兩次腿;國企腐敗不可怕,頂多讓我們多交幾塊錢電費、水費。真正可怕的是醫療系統的腐敗,它不僅可以讓你傾家蕩產,還可以要你的命!
4. 年青一代部分人的思想價值的問題。
討論這個問題,當然沒有對某個群體進行歧視的問題,筆者只不過表達一些憂慮。每個時代的人都有他們的長處,也有他們的通性缺點。董小姐這一代95後、00後,是中國第一波沒有經歷過匱乏、落後,從懂事起就享受現代化帶來的便利,並且平視世界的一代。他們的父母一般都是更有現代意識的70後,因此從小就受到了比上一代好的多的情商教育,換句話來說,他們更懂人間的明規則和暗規則。
所以,這一代人有他們獨特優勢:見多識廣、情商高、有個體意識,相比之下,70後、80後在他們這個年齡時,真是鄉巴佬。但是這些人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用一位在頂尖大學當教授的朋友,對教過的最近幾屆學生的觀察來說,他們比較自我、冷漠,缺乏對社會責任感、對人類的同理心。這一點筆者在斯坦福的一個朋友,也有所感慨,他前不久參加哈佛中國同學會的一個論壇活動,這些中國最聰明的年輕人,如此的精緻利己,以及對社會公共問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讓他很失望。
這個特徵在董小姐身上表現也很明顯,筆者認為董小姐在生活中一定是很八面玲瓏、見過大世面的,或許也有不少才藝,才有實力哄得一群老男人高興。但是這些“優秀”的年輕人人如果一味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對底線熟視無睹,對其他人漠不關心,那麼以後他們的才智就可能就會被用來做對社會有破壞性的事情。
當然這或許是過於武斷的判斷,筆者這個年齡段朋友中不乏有膽有識之類,也請年輕朋友們和家長們多批評。筆者只是想表達一個道理:如果一個人缺乏正直、善良、道德羞恥感和公共關懷,即便是ta再優秀,簡歷再漂亮,也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
最後,筆者希望這個事件不只是一場八卦狂歡,小長假前的調味劑,希望我們有關機構不要為了面子,又去忙著撇清責任,而是以此為戒,修補我們制度上的一些bug。比如:
一、教育和醫療部門是否應該對4+4之類的招生進行一次摸底排查,看看有沒有違規招生,畢業生質量到底如何,以後我們應該怎麼規範此類辦學專案。
二、如果舉報資料屬實,所涉及的知名醫院是否應該處理當事人?如果最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話,我們還能如何再相信這些機構?
三、以及我們的家長要思考,我們所追求的孩子教育成功的標準是什麼?是他有閃閃發光的履歷和title,還是他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開闊的胸襟、完備的人生價值?孩子小小年紀就這麼長袖善舞,這是我們所要的精英教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