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刻開始幸福》:我們怎樣才能獲得幸福?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楊槍槍

腹有詩書氣自華。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楊槍槍。
歡迎來到本期的精華版解讀。
今天我們要講的書,叫作《從此刻開始幸福》。
幸福是什麼呢?
從古至今,許多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也曾試圖給出答案。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認為:
“幸福不是來自奢華的物質享受,而是對簡單生活的追求。”
他倡導節制的生活,認為慾望越少,我們越能感到滿足。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從納粹集中營倖存下來後,創作了《活出生命的意義》,在書中他提出,幸福源於為生活賦予意義,而不是單純追求快樂。
即使身處困境,我們仍然可以創造生命的價值。
儘管這些偉大的思想家對幸福的定義各不相同,它們卻都指向了一個核心,那就是:
幸福是一種主觀體驗,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自身和世界。
然而,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在追求幸福時,面臨的處境卻更加複雜。
我們或許每天疲於奔命,卻感到人生無力改變;
我們被過去的傷痛折磨,始終不能釋懷;
我們在自卑和內耗中掙扎,難以建立深厚的人際關係;
我們渴望幸福,卻總是與它失之交臂。
獲得幸福,為什麼如此困難呢?
這本《從此刻開始幸福》或許能為我們指明方向。
本書的作者岸見一郎是日本心理學家、哲學家,擅長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將複雜的心理學理論轉化為貼近生活的幸福指南,著有《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等多部暢銷書。
他告訴我們,幸福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而是一種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
只要我們勇敢地去創造,幸福就觸手可及。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從書中汲取智慧,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之路。

與自己和解
在邁向幸福之前,我們需要先來認識一個人,他就是本書作者岸見一郎的精神導師阿德勒。
阿德勒是20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他起初與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弗洛伊德共事,後來因為理念上的分歧,脫離了精神分析學派,開創了“個體心理學”流派。
和弗洛伊德強調早期經歷的決定性作用不同,阿德勒更加關注社會環境和人際關係的影響。
他認為,我們的性格和行為並不是命中註定的,而是可以透過主動選擇去改變。
他相信,個人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能夠創造幸福的生活。
他也因此被譽為“自我啟發之父”。
阿德勒的理論,不僅在心理治療中被廣泛運用,還為教育、家庭關係以及個人成長提供了實用的指導。
岸見一郎深受阿德勒心理學的影響,他透過講座和書籍,將阿德勒的理念傳播開來,幫助許多人找到了幸福的真諦。
那麼,我們需要做些什麼,才能獲得幸福呢?
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在心理諮詢中,岸見一郎發現,許多人根本不喜歡自己。
他們覺得自己缺點重重、一無是處,完全不值得被愛。因此,他們常常陷入自卑、內耗的狀態中,不敢去追求理想,也不能和他人建立真誠的關係。
那麼,人們真的是因為發現自己滿身缺點,才自我厭棄的嗎?
岸見一郎認為並非如此。他指出,這些人只是決定了不喜歡自己,這是他們的一種選擇。他們之這樣做,是為了斷絕人際交往。
在書中,岸見一郎以“我們如何看待他人”為例,解釋了這個觀點。
在與人交往時,如何看待對方,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帶有著強烈的主觀色彩。
比如說,面對同一個人,起初,我們可能覺得他嚴謹認真、一絲不苟,後來卻認為他過於注重細節、嘮嘮叨叨。
之所以會這樣,並不是因為對方變了,而是因為我們的想法發生了改變,是我們想為自己和對方的疏遠,找了一個合適的理由。
同樣地,我們對自己的態度,也取決於主觀選擇。
我們可以選擇看到自己的優點,肯定自己的力量;
也可以選擇放大缺點,給自己貼上“糟糕透頂”的標籤。
岸見一郎指出,不喜歡自己的人,實際上是用這種方式逃避人際交往。
因為他們害怕被拒絕、被否定,所以乾脆選擇不去嘗試,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
這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觀點之一:目的論。
傳統心理學常常強調行為背後的原因,比如原生家庭對性格的影響,而“目的論”認為,我們的行為不是由過去決定,而是由我們的目標所驅動。
比如,我們在憤怒時會大喊大叫,但這並不是因為憤怒本身,而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喊叫只是實現目的的工具。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本質上是服務於我們的目的的。
如果我們感到自卑,可能並不是因為我們真的一無是處,而是因為自卑可以成為一種保護機制,讓我們不必走出舒適區,去面對可能的挑戰和失敗。
如果我們總是沉浸在過往的傷痛中,可能也並不是因為那些痛苦真的無法忘懷,而是我們選擇用它來掩飾自己的脆弱,為自己的停滯和失敗找一個理由。
雖然這樣說或許顯得有些直白,但阿德勒認為,這恰恰能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
實際上,過去的經歷並不能決定我們是誰,真正塑造未來的,是我們現在的目標和決定。
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就能不再執著於過去,而是把眼光放在現在。
當然,這種觀點並不是讓我們否認過去的經歷,也不是讓我們迴避問題,而是幫助我們明白,我們可以主動選擇和調整自己的態度,成為生活的主導者,積極去創造新的可能性。
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夠破除“無法喜歡自己”這個執念,主動承擔起改變的責任。
一方面,我們要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我們不必總是關注別人的優點,卻只看到自己的缺點,並因此感到自卑。
比如,在職業選擇上,人們通常推崇“穩定”,羨慕那些能夠在某個領域長期堅持的人。
而那些頻繁轉行或喜歡嘗試不同職業的人,則容易被評價為心智不堅定、目標不明確。
實際上,他們也許只是還沒有找到真正熱愛的職業,也可能是因為充滿好奇心、喜歡探索不同的可能性,這樣的經歷同樣可以帶來價值。
就像J.K.羅琳,在寫《哈利·波特》之前,從事過秘書、教師等許多看似不相干的工作,但正是這些豐富的經歷,讓她獲得了靈感,最終創作出風靡全球的經典鉅作。
因此,我們不必苛求,讓自己成為符合大眾價值觀中的成功者,而是接納自己,肯定自己的不同之處。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學會換個角度看待自己,發現自己的閃光點。
岸見一郎分享過他的一個故事。上高中的時候,他性格內向,總是獨來獨往,母親擔心他太過孤僻,便去找他的班主任聊這件事。
但班主任不覺得岸見一郎這樣有什麼問題,並告訴母親,在岸見一郎看來朋友不是必需品。
得知這件事後,岸見一郎非常驚訝。
他驚訝於自己雖然喜歡獨處、不愛社交,有時卻難免自我懷疑,認為自己是個不合群的怪人,但班主任卻認為這並不是什麼“錯”。
班主任的話讓岸見一郎意識到,自己不依賴外界認同,能夠在獨處中獲得快樂,這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
無論是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還是看到自己的閃光點,關鍵在於認同自己的價值,真正喜歡自己。
只有先學會喜歡自己、愛自己,我們才能充滿信心地生活,並以更加開放、真誠的態度面對世界。
這樣一來,幸福也就不再遙不可及了。

與他人同行
學會喜歡自己,與自己實現和解,是走向幸福的第一步。
然而,幸福不僅僅關乎我們的內心世界,也關乎我們與外界的互動。
阿德勒心理學指出,個人無法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能否學會與他人同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會極大地影響我們的幸福感。
那麼,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我們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堅持“課題分離”的原則。
所謂課題分離,是指分清楚,哪些問題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他人的課題,並在人際交往中樹立明確的邊界感,專注自身,不過度干涉他人的事情。
比如,對一個學生而言,學習成績不好,是他自己的課題,父母可以提供幫助,卻不能代替他努力。
如果父母出於焦慮過度干預,可能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更不利於成績的提升。
許多人際關係的問題,其根源就在於課題混淆,邊界模糊。
我們可能習慣於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或者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做出讓步。
無論是在親情、友情還是愛情中,這種過度干涉都剝奪了個體的獨立性,容易讓關係變得緊張,甚至破裂。
學會課題分離,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既保持自我,又尊重他人,從而具備獲得幸福的能力。
比如,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或許對我們有著許多期待:
從事穩定的工作,選擇合適的人結婚,過上他們眼中“正常”的人生。
但是,這些期待是父母的課題,而不是我們的課題。
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事情,不是隨波逐流、得過且過,而是要想明白,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並勇敢地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有時候,我們違背家庭的期待,或是違反世俗的規則,難免會受到批評。
但是,阿德勒提醒我們,只有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我們才能活得自由。
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還需要培養一種共同體感覺。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我們日子過得匆匆忙忙,習慣了與人比較和競爭,這種模式不僅讓我們疲憊不堪,還容易導致焦慮和自我懷疑。
阿德勒提出的共同體感覺理論,跳出了這樣的思維框架,鼓勵我們把其他人視為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
在他看來,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大家和諧相處,建立起平等的關係,能夠讓我們獲得歸屬感,並因此感到幸福。
比如,與同事合作完成一個重要的專案,和朋友互相支援一起實現人生目標,或是在需要幫助時得到家人的關懷,這些都體現了共同體感覺的價值。
在這樣的關係中,我們會看到,他人並不是威脅,而是我們的力量源泉。
透過培養共同體感覺,我們能夠學會信任他人、愛他人,願意付出真心,並坦然接受來自他人的愛。
具備共同體感覺,對建立良好的愛情和婚姻關係也很有好處。
阿德勒認為:
“愛是人生最複雜的課題之一,需要我們認真對待。”
說到愛情,我們腦海中浮現出來的,或許是浪漫的小說,男女主角一見鍾情,至死不渝;
也或許是悲情的電影,相愛之人要麼由於國仇家恨無法在一起,要麼因為誤解和背叛而分離。
在這些故事中,愛彷彿是一種突然降臨的情感,把人捲進漩渦,讓人無法自制。
但是,阿德勒認為,真正的愛不會突然到來,也不會自動產生,它是一種需要培養和保護的珍貴情感。
在戀愛之初,受到激素的影響,戀人們往往彼此包容,樂於付出。
但是,這個時候的感情,還沒有受到現實生活的磨礪,具有理想化的特徵。
隨著時間的推移,激情漸漸消退,問題可能就會暴露出來。
比如,有人期待在愛情中找到自我價值,極度渴求戀人的關注。
有人控制慾太強,對戀人處處干預,試圖掌控對方的生活;
也有人生活能力不足,希望得到戀人更多的照顧和付出。
這種種行為,都是沒能培養起共同體感覺的表現。
我們需要明白,和其他人際關係一樣,親密關係也要求平等和尊重、理解和接納。
真正的愛,不是讓對方為自己犧牲,而是彼此的信任和支援。
當然,在愛情中,衝突和分歧是難以避免的,我們可以透過傾聽和溝通,逐漸學會如何對待戀人,並在這個過程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幸福不是單打獨鬥的結果,而是共同努力創造出來的美好存在。
尊重彼此的邊界,建立夥伴關係,學會愛與被愛,這些都能讓我們建立起理想的人際關係,更好地與他人同行。

與無常共舞
我們的生命,從本質上來說,充滿了不確定性。
疾病、衰老和死亡,隨時都有可能到來,打亂我們的人生節奏;
禍福無常也可能在某一瞬間降臨,讓我們不得不停住腳步。
這種種無法預料的未來,常常讓我們感到恐懼。
然而,阿德勒認為,正是這些不可預知、不能避免的無常,能夠讓我們看到生命的意義,理解幸福的真諦。
其中的關鍵在於,我們不能單純地將它們視為洪水猛獸,而要看作是生命的饋贈。
比如說疾病,它帶來的不止是身體的痛苦,也是一種清晰的提醒。
在身體健康的時候,我們往往很難注意到身體的存在,熬夜工作,長期不運動,吃高熱量的食物,即使有時候身體不舒服了,我們也只會當成小問題,不會加以重視。
直到一場疾病來勢洶洶,我們才終於意識到自己如何糟蹋了身體,進而開始調整生活節奏,為保持健康而努力。
再比如說衰老和死亡,更是我們無法避免的結局。即使我們滿心擔憂和恐懼,也不能阻止它們的到來。
從課題分離的角度來說,我們本就不應該為這些無法掌控的事情耗費心神、焦慮萬分,而是應該運用理性的思維,從中看到有價值的一面。
比如,因為知道老之將至,我們就更加珍惜年輕時的體力和精力,不再總是拖延,把真正想做的事情放在一個又一個明天;
因為明白死亡必將來臨,我們就懂得,活著的每一天都無比珍貴,也就能夠珍惜當下的每一個瞬間。
實際上,看清楚了這些,我們就離幸福並不遙遠。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常常被教導要小心謹慎、延遲滿足,長大後,我們也習慣於將幸福視為某種遠大的目標,總覺得只有做成了某些大事之後,我們才會真正感到滿足。
然而,阿德勒告訴我們,幸福不需要到未來去尋找,它隱藏在當下的每一個瞬間,即使是普通的日常生活,也蘊含著無限的美好和趣味。
比如,漫長陰雨天后一個晴朗的日子,秋天路邊的楓葉,冬天飄落的初雪,小貓撒嬌時的可愛神態,家人、朋友間的親密閒談。
這些短暫而溫暖的瞬間,都承載著人生最真實的幸福。
除了生老病死的困擾,我們還面臨著禍福無常的威脅。對於這種不確定性,我們需要做的是接受和行動。
所謂接受,並不意味著放棄主動性,消極對待生活,而是以開放的心態擁抱變化。
比如,我們可能和朋友約好,一起去某個地方旅遊,朋友卻臨時有事,不得不取消同行的計劃,這可能會讓我們感到不滿。
但是,當我們獨自踏上旅程後,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體驗。
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要去的地方,可以認識新的朋友,也可以體會獨處的樂趣,在隨心所欲中感受到自由和舒適。
而面對無常時的行動,則能讓當下充滿意義。
因為知道世事無常,我們能掌控的事情有限,立刻行動會讓我們產生成就感。
我們可以學習新技能,制定新目標,或者只是簡單地整理房間,這些小小的努力,都能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生命的無常,從來不是幸福的阻礙,而是它的真義。
正是因為未來不可把握,在當下的每一刻都努力創造幸福,才顯得如此意義非凡。
獲得幸福,不是一種天分,而是一種可以修煉出來的能力。
透過與自己和解,我們學會主動選擇生活方式,認真而積極地認可自己,喜歡自己,勇敢地去追隨心中的渴望,以自由而真實的姿態擁抱生活。
透過學習如何與他人同行,我們學會分離“課題”,守住界限,既能承擔自己的責任,也能拒絕他人的期待,建立起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人際關係。
透過直面無常,我們明白生命的脆弱與深刻,並以敏銳的心靈和及時的行動,讓活著的每個瞬間都有價值。
幸福的要義,不在於外界賦予我們什麼,而在於我們如何選擇、如何行動。
當我們學會如何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相處時,幸福就會觸手可及。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從此刻開始,走向幸福。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從明天開始,我們將開啟《從此刻開始幸福》為期一週的深度共讀。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