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對女兒最好的託舉是什麼?《苦盡柑來》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以下文章來源:壹心理,14年專業心理諮詢品牌,作者壹心理
最近,年度催淚電視劇《苦盡柑來遇見你》完結,豆瓣評分飆至9.5分,堪稱神級之作,更有博主形容它為“東亞女孩精神充電寶”
很多網友表示,僅僅是看了一個片段,就哭到無法控制,甚至有不少人創下了自己的“看哭次數紀錄”。
為什麼這部劇會讓大家產生如此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感?
劇裡主要講述了三代女性(外婆、媽媽、女兒)在不同時代下與命運抗爭,努力託舉著下一代的故事。
劇中細膩又充滿力量的臺詞,深深觸動了無數人的內心:
“我要讓她做一切想做的事,擁有她想要的一切,我不想讓她做收拾桌子的人,而是成為可以掀桌子的人。”
“她是我的女兒,不是養家餬口的人,但就算我像保姆一樣活著,我不會讓她像我和我媽媽那樣生活。”
劇中花了大量心思,真實再現了三代女性的“四季輪轉”般的人生接力:從坎坷淒涼的冬天,來到蕭瑟飄香的秋天,再來到朝氣蓬勃的夏天。
經過上一代的耕耘,下一代總是過得更好,儘管離春天始終差了那麼一點,但這不就是我們真實的人生嗎?
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拼盡全力去爭取更好的生活,是整部劇最戳心的地方。
所以今天,壹心理想跟大家好好聊一聊:“母系託舉”的巨大力量。
“外婆”在海里遊
愛純的媽媽光禮,是家族中打破“苦難傳遞”的第一代女性。
她是一個悽苦的女人,也是那個年代隨處可見的普通女人。
丈夫早逝,改嫁後生活困苦無依,靠一己之力養活全家人。
她是濟州島最拼命的那個海女,每天冒著生命危險潛入海底,只為撿多一點100韓元一隻的鮑魚。
因為貧困,光禮改嫁後不得不把女兒愛純寄養在小叔子家。當她知道一家六口人,唯獨女兒沒有魚吃時,她怒了,拎著兩串黃魚衝進小叔子家,衝他咆哮:“不要這樣對愛純!”
表達憤怒和攻擊性,是她反抗命運、保護女兒的唯一方式。
但有時,她連憤怒的資格都沒有。
看不得女兒受委屈,光禮把愛純接到自己家,沒日沒夜地撿鮑魚,只因為她想供女兒讀書,不要像自己這樣活著。
10歲的愛純很心疼媽媽,每天在海岸邊急得直跺腳,希望媽媽能夠早點上岸。
她不知道怎麼幫到媽媽,只好寫下《笨鮑魚》這首詩,讓媽媽感到無比驕傲:
每天除了鮑魚就是鮑魚
暴風雨中的鮑魚 比孩子還金貴的鮑魚
我多希望看你早點出水 但我為什麼看不見你的蹤影
是因為沒有鮑魚嗎 是因為搜尋鮑魚憋氣太久嗎
又擔心又害怕的女兒 只能怪笨鮑魚讓媽媽火冒三丈
她賣一隻鮑魚能賺100韓元 我真想付錢買下她的一天
背痛的媽媽 咳嗽的媽媽
每天有100韓元 就能讓她休息了
——《笨鮑魚》吳愛純 三年八班
在吃飯都成問題的年代,光禮不僅沒有將自己的苦楚發洩在女兒身上,更不會給她套上“女人就該為家庭犧牲”的枷鎖。
她對愛純說:“在濟州島,做牛都比做女人強”,希望愛純能夠掙脫一切束縛,衝出濟州島,別當海女,也不要留在這裡做廉價的傭人。
當她知道女兒在班上遭遇了不公,被一個有錢同學搶走了本該屬於她的班長位置。
她幫鄰居耕了幾畝地,借來了珍珠項鍊,穿上最好的衣服,拿上自己辛苦攢的積蓄,低聲下氣地去給班主任送禮,希望他能讓女兒名正言順地當上班長,結果卻失敗了。
愛純看了十分心疼母親,也覺得自己很可憐。
光禮卻堅定地對女兒說:“可憐的是我,不是你,不要退縮,去盡情享受人生。”
光禮清醒地知道自己身在這個時代,只能任由命運碾碎,但女兒屬於下一個時代,應該擁有更好的生活。
她獨自把苦難吞下,不讓女兒重複自己的命運,哪怕犧牲自己,也竭盡全力為女兒完成精神上的託舉。
媽媽的愛,深深影響了愛純的整個人生,所以直至自己70歲臨終前,她也不忘在海邊呼喊著“媽媽”,訴說著自己無盡的思念。
弗洛伊德認為:“攻擊性如同是一個人的生命力,如果一個人不能活出自己的攻擊性,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即使環境很糟糕,只要一個人能夠正常表達攻擊性,就能夠保護自我不受外界蹂躪。
光禮有一顆健全、強大的內心,她教會愛純透過表達攻擊性和憤怒來活出自己、保護自己。
在媽媽身邊,愛純可以活得“有刺”,不去討好任何人,也不做任何人的“保姆”。
儘管,光禮29歲就因操勞過度去世,但她用自己的愛,給了愛純強大的生命核心:
永遠不會退縮,盡情享受人生。
“媽媽”在地上跑
愛純才10歲,就成了孤兒。
但她沒有自暴自棄,自稱“文學少女”的她,不甘於困在這座小島,一心想考大學、去首爾、做詩人。
可繼父和叔叔都不願供她讀書,都想讓她像光禮一樣,做家裡的“保姆”和“勞工”。迫於無奈她照做了,小小年紀就要照顧弟弟妹妹。
好不容易讀到初中,卻面臨“初中畢業就要當工人掙錢”的安排,不然就無家可回。
這個不甘心的小女孩,第一次表達了自己的憤怒,想遠走高飛。
青梅竹馬的寬植,成了她唯一的依靠,可寬植的家人都覺得她晦氣,不肯接納她。絕境之下,她乾脆拉著寬植一起私奔。
面對命運的安排,她沒有退縮,而是用行動反抗全世界。
儘管因此被退學,無家可歸,還被迫與二婚的有錢大齡男相親,但她從未停止抗爭。
在寬植坐船去首爾的時候,她拼命跑到碼頭,哭著喊他回來,勇敢說出了隱藏已久的愛。
最後,她為自己爭來了愛情,和寬植結了婚,生下了長女金明。
然而,生活沒有因此優待她。身為70年代的兒媳婦,她被婆家處處刁難:
天天被挑刺;整日要待在廚房幹活;往她身上撒紅豆祛晦氣;被拉著去寺廟磕幾百個頭求二胎生個男孩……
這些委屈她都忍下來了,唯獨不能容忍女兒受到任何傷害。
她想讓金明學騎腳踏車,婆婆卻說“哪有女孩子騎車的”,讓愛純把車扔掉,還打算讓金明做海女,長大後好掙錢養家。
愛純怒了,雖然寬植不在家,但為了保護女兒,她
第一次反抗了婆家:“她是我女兒,不是要為這個家做牛做馬!”因此被婆婆狠狠扇了一巴掌。
即使感到委屈,但愛純和寬植說:“我要讓她(金明)擁有她想要的一切,我不要讓她做收拾桌子的人,我要讓她做掀翻桌子的人。”
後來在金明的成長之路上,愛純也真的言出必行:
寬植買了新船,按規矩女人不能上船,但愛純怎麼也無法對金明說出“女人上船不吉利”這句話,她不希望女兒活在她的舊世界裡。
於是,她先做了那個“掀桌子”的人,讓女兒上了船,還和寬植在船上寫下了女兒的名字。
她做的所有這些反抗和努力,都是在為下一代爭取自由。
當地的女人到了年齡就要結婚生子,愛純卻堅持供女兒上大學,甚至為了支援金明去日本留學,狠心賣掉媽媽留下的房子。
金明心疼父母的付出,愛純卻對此沒有絲毫怨言。當金明坐上飛機的那一刻,她看著天空高興地笑了:“當你們展翅高飛,我感覺像我也飛起來了,終於,夢想發出鼓動翅膀的聲音。”
愛純被時代桎梏的自我,也隨著女兒一起自由翱翔。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任何身體的、精神的或是社會的障礙——不管是真實的或想象的障礙,都會使人產生自卑感,促使個體進行補償。
愛純雖然命運坎坷,但一直在嘗試為自己做積極的心理補償——
人在困難和逆境之中,如果我們不屈服,不甘於現狀,就會在補償心理的機制下,變得頑強,積極地突圍,進而創造自我。
當愛純成為一個母親後,她展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因為她不想女兒活成自己的樣子,所以她必須先一步掀翻桌子。
當一個母親竭力給予女兒能力範圍內最好的愛,託舉女兒茁壯成長,也等於把自己重新養育了一遍。
“女兒”在天上飛
金明在愛純的託舉下,與整日圍著廚房轉的母親相比,成年後的她活得更自主和灑脫。
雖然她也有自己的擰巴與內耗。
小時候家裡窮,儘管寬植和愛純竭力滿足她,仍然讓她留下了心理陰影,工作後給自己買了一大堆便宜鞋子作為童年的“報復性補償”。
當愛純聽到金明因為貧窮感到卑微時,她沒有怒火中燒地指責“我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
只是溫和地說“我們已經把能給的都給你了”,然後默默心疼女兒,獨自消化情緒。
金明雖然嘴上總是說著冷冰冰的話,但和很多孩子一樣,她只是不擅長表達對父母的愛意。
她知道“窮”不是父母的原罪,每個月都會把一部分工資寄回家;
難過時總是第一時間想給家裡打電話;
看到爸爸在寒風中等自己會心疼不已……
她沒有因為貧窮的童年,而後悔生在這樣的家庭;也沒有因為生活施加的打擊,懷疑過家人對自己的愛。
她只是把所有的不甘,都化為自己前進的動力。
金明和前男友第一次安排雙方父母見面時,未來婆婆當著愛純和寬植的面,要金明給所有人盛湯,並嫌棄她做得不好。
愛純看到心疼不已,搶過湯勺幫她。
未來婆婆藉此暗諷金明:“你媽媽什麼都幫你做,所以你才什麼都不懂”。
金明尷尬得不知該說什麼,愛純卻搶先替女兒說話:“這個我教不了她,她對我們來說太珍貴、太寶貝,所以我選擇不教她。”
愛純的無限理解和支援,培養了金明強大的“主體性”。
面對未來婆婆提出的“婚後辭職做全職太太”的要求,她果斷拒絕:
“我想用自己的錢養家餬口,所以光是找份工作對我來說還不夠,我想當科長、部長甚至社長,這沒什麼好丟臉的吧。”
當金明意識到,這場戀愛讓父母很難受,也會讓之後的自己徹底失去自主權,仔細思考之後,即使很痛苦,她還是選擇了分手:“我非常深愛你,但是我也深愛我自己。”
在愛純的託舉中長大的金明,得以全然活出自己的形狀。
世間固然有很多桎梏,但內心足夠自由,她便可以不受限制,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我們的人生,
在一個個託舉中成就自我
除了母系託舉,劇中其他的女性託舉同樣令人觸動:
海女阿姨們,在光禮去世後,自覺充當愛純最好的朋友,默默照顧她、為她挺身而出;
愛純的奶奶,在愛純最窮困時,瞞著家人,掏出畢生積蓄給她買船渡過難關;
就連繼母,表面上把愛純趕出家,其實是心疼愛純留在這個家當保姆,還偷偷給她送錢;
甚至,愛純私奔時曾經幫助過的女性,也在幾十年後幫助了金明……
劇中並沒有點明,她們到底是誰的女兒、誰的媽媽、誰的外婆,她們都有自己的難處,卻還是託舉了困境中的女性。
這提醒了我們:就算小時候沒有被託舉過,長大後也可以擁有託舉別人的力量,成為父母后也可以試著託舉自己的孩子。
那麼,我們普通人可以怎樣託舉下一代呢?
我從心理學的角度,結合劇中光禮、愛純、金明的經歷,總結了3點。
重視精神獨立與自主意識的培養
父母越值得依賴,孩子其實會越獨立。
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的“依戀理論”中有一個觀點:
如果父母(養育者)能夠及時回應孩子,能給予孩子溫暖和穩定的預期,孩子就能在父母這裡感到自己無論變成什麼樣都是“安全的”。
父母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孩子就會獨立自主地探索外界,有足夠的力量去承受失敗。
就像愛純,即使命運坎坷,但是在媽媽的影響下,她從沒有向生活低過頭,而是與之抗爭到底:
“我找到了屬於我的幸福,我生活裡也有陽光,我也有過很多完美時刻,我只是希望你承認我的人生也有價值。”
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的力量”
努力自我實現的父母,無形中教會了孩子如何與這個世界好好相處,就像光禮敢於憤怒,愛純才敢於掀翻桌子,金明才能忠於自己的選擇。
哈佛大學的一項實驗顯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映象神經元啟用源”,當孩子觀察父母行為時,前運動皮層會啟用與執行該動作相同的神經通路。父母每週展示3次以上目標行為(如閱讀),6個月後孩子自發模仿率高達79%。
就像劇中的愛純和寬植,夫妻間彼此深愛、理解、支援,給女兒金明塑造了“什麼是好的親密關係”的榜樣,才讓金明最終選擇對的那個人共度人生。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與兜底支援
多覺察自己對孩子的愛:哪些是有條件的,哪些是無條件的?
接受並調整有條件的部分,放大並重視無條件的部分,認識到這個部分才是託舉孩子的關鍵。尤其是孩子遭遇挫折時,儘量多給予鼓勵和支援,而非指責和打壓。
這能提升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和配得感,始終相信自己值得擁有美好的一切。
這種支援需貫穿其一生,即使成年後仍讓她感受到“父母永遠是退路”。
就像金明一開始因為自己的家庭條件和前男友差距很大,而感到自卑時,愛純堅定地對她說:“我們忍是因為不想你太辛苦,不是覺得你不如他。”
寫在最後
外婆在海里遊,媽媽在地上跑,女兒才能在天上飛。
母系接力託舉所產生的力量,就是如此磅礴。
看這部劇時,我在無數個場景中淚流滿面。
只因我反覆看到了我媽媽的影子,她和愛純一樣,一步一步託舉著我慢慢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去年結婚前,我忐忑地和媽媽說:“我不太會做家務,洗碗、打掃衛生都做得不好,未來婆婆會不會嫌棄我?”
一旁的姐姐聽到後對我說:“那你現在就好好學,別讓人笑話了。”
媽媽卻立刻搶過我手裡的碗接著洗:“你讀過大學、在大城市工作、會寫文章、口才很好、幫家裡做了很多事情……你有那麼多的優點,不會洗碗和做家務算什麼?”
如同大結局最後出現的一句臺詞,我想對那些為了改變生活努力奮鬥、為了託舉孩子默默付出、為了實現自我勇敢爭取的所有人,說一句:
“敬你所經歷的一切,你辛苦了。”
願我們都能在愛的滋養下,“人生日日是春日”。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芒來小姐、一顆多肉
編輯:笛子
圖源:網路、unsplash、圖蟲創意
封面圖來源:豆包AI
參考文獻
[1]胡慎之.穩固的幸福感:阿德勒談自我超越與人生課題.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4.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總論.高覺敷 譯.商務印書館.1984.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14年專業心理諮詢品牌。
Guokr
書香節!奇想國+浪花朵朵童書大專場!
一年一度書香節,我們精心挑選了60多套童書,有繪本、有漫畫、有橋樑、有科普、有經典文學。3-12歲的朋友都能選到你喜歡的!
這次專場給大家爭取到非常實在的福利機制,全場滿贈、抽獎、秒殺,我們還會給到大家額外的補貼,發大額券,滿300-30!想給娃選書的朋友一定要預約直播哦~
直播時間

4月24日上午11點,點選上方卡片

[預約直播]

,不怕錯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