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超大杯影像旗艦殺瘋了…

 說起超大杯旗艦,不知道各位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啥?

要是擱以前,廠商對超大杯的理解,就是硬體上的「全方位堆料」,旗艦晶片能搶首發就絕不落後,2K 解析度 + 120Hz 高刷螢幕是標配,揚聲器和振動馬達必須頂級,就連無線充電功率都得追著有線充電跑。
後來大家慢慢發現,你堆這些硬體我也能堆,單純的堆砌既堆不出差異化,也堆不出真正的高階。
於是各家超大杯開始集體扎堆影像賽道,感測器尺寸往大了卷,鏡頭數量往多了堆,演算法聯名變著花樣搞。。。剛開始,這麼做確實讓不少廠商都嚐到了甜頭,所以大家紛紛加碼,鉚足了勁在影像賽道上發力。

 發展到後面,很多超大杯甚至不惜犧牲握持手感、壓縮電池空間,把手機做厚做重,只為在機身裡塞進去更誇張的鏡頭模組,然後不出所料,它們又陷入了同質化內卷的怪圈 ——

你上一英寸大底感測器我也上,你找相機廠商聯名我也找,你有潛望我肯定也不能缺。。。當所有廠商都開始用同一套思路打造超大杯影像旗艦,兜兜轉轉折騰半天,最後大家又回到了比拼硬體堆料的老路上。
也正是考慮到各家超大杯旗艦翻來覆去都是差不多的配置,根本拉不開太大差距,之前如果有人問我這些手機該怎麼選,一般我都會給出這樣的建議:喜歡小米買小米,喜歡 vivo 選 vivo,喜歡 OPPO 衝 OPPO~
但是到了今年,情況終於開始發生了變化。
如果你看過各家超大杯釋出會,就會發現不管是小米 15 Ultra、OPPO Find X8 Ultra 還是 vivo X200 Ultra,它們無一例外都在選擇用截然不同的路線,重新定義超大杯,在影像上玩出了不少新花樣 ——

 小米死磕徠卡影調,OPPO 自信沒人比它的人像更好看,vivo 則是想同時乾死單反和 iPhone,我們一樣一樣說。

 小米 15 Ultra:
 All-in Leica 
可能有些差友已經感受到了,最近這幾年,像 OPPO 和 vivo 都在有意無意淡化 「相機大廠聯名」的標籤,原因很簡單,現在光靠聯名已經撐不起超大杯的溢價,而且影像核心競爭力也不是一個聯名就能概括的。

 但小米卻反其道而行,選擇了「All-in Leica」。

今年 15 Ultra 不僅外觀直接致敬徠卡相機,它在光學設計還有拍照體驗這塊,也可以說是把徠卡的「德味兒」給徹底吃透了,除了使用徠卡光學鏡頭、色彩影調和出片風格看齊徠卡,它的街拍介面也相當徠卡。
官網詳情頁甚至在 28 處地方都提到了徠卡,就連跟 15 Ultra 一起出的專業影像套裝,在很多地方其實也參考了徠卡相機的「外設生態」,可拆卸金屬指柄和可更換快門按鍵,這倆配件幾乎就是徠卡相機的標配。

 把這影像套裝往手機上這麼一裝,我說這是「年輕人的第一臺徠卡」,誰贊成,誰反對~

而說起徠卡,繞不開的一大場景就是人文街拍,放眼整個攝影史,很多大師正是藉助徠卡相機,定格了無數充滿生命力和故事感的決定性瞬間,創作出了一張張傳世經典之作,至今仍被奉為攝影教科書級的範本。
自打和徠卡聯名後,小米也鐵了心要把這份「街拍基因」刻進自家 Ultra 的骨子裡,從 12S Ultra 開始就大打「人文街拍」牌,而今年 15 Ultra 更是在這基礎上更進一步,開始往夜景街拍和夜景人像這塊發力。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 15 Ultra 直接甩出了「一英寸超大底 + 2 億畫素潛望長焦」的組合,並且四顆鏡頭全部用上了大光圈,並且它還最佳化光學結構與鍍膜工藝,為的就是提升手機在暗光環境下的出片率。

 在前陣子小米 15 Ultra 的測評文章裡( 傳送門 ),我就給大家分享過不少樣張,可以看到用上大底、大光圈的 2 億畫素潛望長焦之後,15 Ultra 在長焦夜景表現上的進步相當明顯。

而且該說不說,徠卡影調確實很出片,拍完照片再給它套個徠卡濾鏡,B 格一下子就上來了。
OPPO Find X8 Ultra:
 不做能打電話的相機 
OPPO Find X8 Ultra 雖然同樣主打夜景和夜景人像,甚至綠廠跟小米一樣,在這一代超大杯上喊出了 “ 夜神 ” 的口號,然而在我看來呢,它跟小米 15 Ultra 走出了完全不同的技術路徑。
如果說 15 Ultra 主要是靠光學底子和硬體堆料來兜底夜景畫質,那麼 Find X8 Ultra 在對鏡頭進行全面升級的基礎上,它還額外增加了一顆多光譜攝像頭,專門用來把人像膚色還原得更準,讓光影層次更豐富。
落實到具體實現原理上,Find X8 Ultra 在拍夜景人像照片的時候,會根據多光譜攝像頭採集到的畫面色彩資訊,對照片裡不同區域的色溫進行分割槽調整,這麼一來,膚色就可以避開復雜光源干擾,得到正確還原。
因為這套「多光譜攝像頭 + 分割槽色溫調整」組合拳,能讓夜景裡的人像膚色始終保持通透紅潤,所以 OPPO 甚至打出了「電子阿膠」的稱號,包括官網詳情頁也把宣傳重點放在了人像這塊,人像佔了很大篇幅。

 這麼看來,去年果味十足的 Find X8 獲得集美們的喜愛從而銷量大漲之後,綠廠這是鐵了心要在人像賽道構建護城河,進一步俘獲集美們的心~

就我個人用下來,這臺手機在拍人這塊確實有點東西,虛化是漸進式的虛化,非常自然、美顏相當剋制,包括摳圖也很精準,如果不放大照片盯著細節看,只說整體成片效果,其實已經很接近相機拍出來的感覺。

 當然前提是按下快門之後,模特最好保持不動直到快門轉完圈,不然還是有一定機率拍糊。

而且相比那些為了塞下更高規格的鏡頭模組,把手機做得又厚又重、拿手上像板磚的超大杯旗艦,Find X8 Ultra 不管是看上去還是摸上去,更像是一臺正兒八經的手機,最關鍵的是,它還是一臺直屏超大杯。
放眼望去,在所有已經推出的超大杯影像旗艦裡,有且只有 Find X8 Ultra 是直屏,方便貼膜的同時還徹底告別了曲面屏祖傳的誤觸、綠邊和邊緣畸變問題,我相信單就這點,不少數碼老炮就已經默默掏出了錢包。
 vivo X200 Ultra:
 能裝進口袋的 ‘ 相機 ’ 
至於 vivo 這邊,則又是另一套玩法。
前腳 OPPO 這邊剛說完 “ 不做能打電話的相機,只做拍照最好的手機 ”,沒過幾天,vivo 就釋出了一臺直接對標相機的「V 單」—— vivo X200 Ultra,而且根據藍廠自己的說法,這是臺 “ 能裝進口袋的 ‘ 相機 ’ ”
X200 Ultra 跟其他超大杯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另闢蹊徑,頂著「 沒有一英寸怎敢稱 Ultra 」的質疑,直接砍掉了一英寸感測器,轉而開始追求起「全焦段平權」,讓一直被邊緣化的超廣角鏡頭素質直接看齊主攝。

 同時它還把主攝預設焦段,從最常見的 23mm,調整到了更接近人眼視角的 35mm。

換句話說,用這顆主攝拍出來的畫面視野範圍,相當於其他手機主攝開到 1.5X 的效果,35mm 這個焦段算得上是人文攝影的黃金焦段 —— 既能保留環境細節交代場景故事,又不會像廣角那樣過度拉伸畸變。
14mm 超廣角、35mm 主攝,外加這顆支援微距的 85mm 2 億畫素潛望長焦,X200 Ultra 雖然只有三攝,但它的每顆鏡頭都相當能打,要畫質有畫質,要防抖有防抖,可以說這三顆鏡頭就沒有一顆是「偏科生」。
而且它還是目前唯一能拍全焦段 4K 60fps 10bit log 影片的安卓機,影片錄製規格一舉超越了蘋果,藍廠當時在釋出會上甚至還直接拿 X200 Ultra 跟相機比配置,雖然這麼做有碰瓷的嫌疑,但它的實力就擺在那。
我在這裡放一段手持拍攝的直出影片,各位可以感受下它的影片拍攝效果:

 然而做「真·全主攝」的代價,就是它的後置鏡頭模組凸起非常誇張,在一眾 Ultra 機型當中就屬它最激凸。

左:vivo X200 Ultra;右:vivo X200s
跟小米一樣,這次藍廠也給 X200 Ultra 做了攝影套裝。
不過這套配件並非只是為了最佳化手感、好外接各種濾鏡,它還提供了一顆蔡司 2.35x 長焦增距鏡,能把長焦焦段從原生 85mm 拓展到 200mm,讓這臺手機的望遠能力直接上了一個臺階,四捨五入等於是開掛。
前兩天咱們部門有個同事剛好帶著 X200 Ultra 和增距鏡去聽 Coldplay 演唱會,好傢伙,愣是把最外邊的內場拍出了第一排的感覺,就是這顆外掛鏡頭套裝售價 1299,一點都不便宜,而且現在還賣斷貨了。。。

 看到這裡,各位差友應該能明顯感覺到,雖然這三臺手機都叫 Ultra,但它們主打的賣點完全不同 —— 

小米 15 Ultra 靠徠卡全生態死磕人文街拍,從色彩到體驗,都在復刻徠卡相機特有的那份德味兒和儀式感;
OPPO Find X8 Ultra 多光譜攝像頭專治夜景人像膚色翻車,外加相當剋制的直屏設計,精準狙擊手感黨和實用派;
vivo X200 Ultra 則是直接向專業創作發起挑戰,試圖透過塑造真正的全主攝,讓手機具備比肩相機的多場景創作能力。

要說近幾年哪一代 Ultra 機型最百花齊放,2025 年絕對當仁不讓!

話說回來,其實廠商們之所以要在超大杯上搞差異化,說白了就是市場和使用者都在逼著他們不得不跳出堆料的舒適圈。
根據 IDC 的資料,國內 600 美元以上的高階手機市場份額都快到 30.9% 了,這意味著每賣出去三部手機,就有一部是高階貨,但與此同時,比較尷尬的一點是,手機出貨量的增長速度卻肉眼可見地開始變慢。
現在大家換機越來越不勤快,平均換機週期都拉長到 30 個月以上,以前那種靠卷各種硬體配置就能吸引大家掏錢換機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復返。
而像是一英寸感測器、2 億畫素長焦這些硬體大家都能堆,捲到最後反而沒了差異化,在這個大環境下,廠商們選擇用技術差異取代引數內卷,用場景洞察代替盲目堆料,就成為了當下突圍高階市場的最優解。
在我眼裡,現在的超大杯早就過了「誰硬體堆得更狠誰就贏」的階段,現在我就沒看到哪臺超大杯真能在某個方面吊打其他超大杯,歸根到底,現在超大杯比拼的不是「誰比誰更強」,而是「誰比誰更懂使用者」—— 
喜歡掃街拍人文的,自然會被小米的德味圈粉;看重手感、有拍女朋友需求的,OPPO 的直屏 +「電子阿膠」就是剛需;而想拿手機玩點專業創作的,vivo 提供的全焦段高規格影片錄製能力,就是為他們量身定製。

 所以下次如果再有人問我該買哪臺超大杯,或許答案應該是:你想用手機記錄什麼樣的故事?

撰文:胖虎   
編輯:米羅 & 面線
美編:煥妍
來源:
各家手機官網、微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