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與賓大被眾議院“傳票”:老牌藤校的學費陰謀,終於有人來查了?

直播預告
正文
上週,一紙來自美國國會的傳票把兩大老牌藤校拉到了聚光燈下。
“House subpoenas Brown, UPenn over alleged tuition price fixing.”
事情其實很簡單:美國國會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懷疑布朗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涉嫌“操縱學費價格”,於是正式發出了傳票,要求兩校在7月底之前提交所有相關檔案。
聯想到此前哈佛大學也收到過類似傳票,調查範圍也逐步擴大至常春藤聯盟八校……一時間,“常春藤學費同盟”“高等教育價格聯盟”的陰謀論又被推上了熱搜。
而更有意思的是,這次點燃導火索的,竟然是一位布朗大學的本科生。這場從學生民間發起的“反高學費運動”,如今引來國會震怒、高校緊張,可謂劇情反轉頻出,現實版“校園反壟斷”即將開演。
但比“名校操縱學費”更值得童鞋們關心的,其實是三件事:
一、學費漲到天上去,是怎麼一步步成了“定價藝術”?
二、常春藤的“財政援助”,真的那麼高尚嗎?
三、這場對高校的反壟斷調查,可能掀開怎樣的更大風暴?
我們一一來說。
01
學費漲價是個技術活,
定價也是門玄學
首先,常春藤學校的學費到底有多貴?
以布朗大學為例,根據其2024–2025學年的官方資料,學雜費總計:$92,512/年(學費約7.5萬美元,住宿、書本等約1.7萬美元)

高得離譜嗎?當然。但它還不是最貴的。
2025年春季,美國有近30所大學的年度總學費首次突破9萬美元,頭部精英校正在你追我趕地朝“年花六位數”邁進。問題在於:為什麼它們敢定這麼貴?
這才是本輪國會調查的核心。調查方的懷疑,是這些頂尖高校並不是“各自為政”地漲價,而是彼此“默契協商”,用更學術的語言來說:橫向價格操控(horizontal price fixing)。

簡單說,就是大家約好一起漲,不競爭學費,這樣誰也不會被市場淘汰,還都能“漲得體面”。更可怕的是,除了統一漲價,它們還掌握著一種更隱秘的定價機制——“完美價格歧視”(perfect price discrimination)。
這也是這次眾議院調查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它是指:學校根據每位學生的家庭收入、資產狀況、地理區域、社會身份等變數,測算其“最大可承受價格”,再個性化定價。
乍一聽,是不是很“人性化”?讓“富人多出錢、窮人有資助”。如果你從商業的角度看,這其實是一種極其先進的收入最大化策略,是“收入歧視”而非“收入正義”。
簡而言之,學費這件事,在這些高校眼裡,從來不是“成本+服務”,而是“定位+算計”。而這門玄學的代價,是每年數十萬美國學生和國際生的負債人生。
02
助學金是“仁政”嗎?
不,是精準收割的數學模型
我們經常聽到很多人說:“哈佛、耶魯學費貴?不怕,有 need-blind 政策,有全額獎學金!”
這話對了一半,錯了一半。

確實,常春藤等頂尖高校普遍有較完善的助學金機制,甚至向部分低收入家庭提供全獎入學。但這背後並非出於道德優越,而是精算模型使然。
有一個著名的說法是:“你的助學金,可能只是因為學校發現你給不了更多的錢而已。”
這不是槓,而是現實。美國一批高校使用的是以“Institutional Methodology (IM)”為基礎的財務評估系統,這種系統的本質就在於:對申請人家庭的“支付意願+支付能力”建模,從而“量身定製”出一個你最不容易拒絕、但對他們又最划算的錄取方案。
比如說,你家庭資產在中等偏上,但又沒富到足以“全款交費”,你可能會收到一份“略有助學金”的 offer——你會心動,卻得貸款。
而對那些最富有的家庭,助學金從不存在;對最貧困的家庭,獎學金只是為了滿足多元化招生的 KPI。

這裡還有另一個事實:截至2024年底,美國學生貸款總額達1.7萬億美元,平均每位借款人欠款近3.8萬美元。這些債務背後,正是美國高等教育“高學費—高獎學金—高貸款”的三位一體系統。
所以,布朗大學那位學生 Alex Shieh 搞出 “Bloat@Brown” 專案,指控學校在行政人員冗餘、財務不透明、獎學金誤導方面存在系統性問題,並不是在陰謀論,而是在用資料打臉。

他的調查資料顯示:
每兩位本科生就配備一位全職行政人員
行政支出年年漲,學術支出增長緩慢
教職員工平均收入與學費上漲不成正比
也難怪國會會把他請去聽證會,還當作正式證據提交。
03
教育價格反壟斷
下一個“科技巨頭聽證會”?
如果你有印象,2018年到2021年,美國國會曾多次就“科技壟斷”問題召集蘋果、谷歌、亞馬遜、Facebook高管聽證,最終推動了包括歐盟數字服務法案(DSA)在內的一系列監管行動。

那麼現在,是否輪到高校了?
看起來很有可能。因為這次的調查不僅是價格問題,而是一次系統性的挑戰:
1.挑戰“非營利高校”的財政合法性
常春藤高校普遍註冊為“非營利組織”,享受大規模免稅優惠,但它們的資產投資規模、地產擴張、收入分配結構早已超越多數企業。這些行為是否真正符合“非營利”的定義?正在成為法律攻防核心。
2.挑戰“自主招生”政策的合理性
Need-blind、Holistic review、Legacy admission 等看似公平的制度背後,是否有隱藏的不正當利益操作?是否加劇了階層固化?美國教育部、司法部都在關注。
3.挑戰“大學定價自由”邊界
如果哈佛、耶魯、布朗、賓大之間真存在某種形式的價格協商行為,那這很可能違反《謝爾曼反壟斷法》(Sherman Antitrust Act)和《克萊頓法》(Clayton Act)。
一旦坐實價格操控行為,後果可能包括:
學校被處以鉅額罰款
被要求改革招生與獎學金制度
被迫披露更多財務與運營資料
更極端者,或將失去部分免稅資格
對未來的申請者而言,這些變化可能意味著:獎學金政策不再“玄學”,錄取規則不再“黑箱”,學費上漲被迫收斂,教育定價逐步透明。
聽起來很遙遠?其實已經開始了。
04 結語
選擇一所大學,也是在選擇一種價格體系。藤校學費風暴背後,其實隱藏的是一個留學生更需要關注的問題:
“你申請的是一所學校,還是一個定價模型?”
不瞭解背後的規則,那就只能被動接受它們的計算。
點選以下連結,即可檢視美國頂級高校中國學生錄取資訊:
更多精彩
相關閱讀:

美國眾議院以微弱優勢透過特朗普《大而美法案》

美國眾議員斯特凡尼克要求哥大校長下臺!此前曾扳倒哈佛和賓大校長

漲瘋了!耶魯/杜克/布朗官宣加入「9萬學費俱樂部」,中產家庭的錢包瑟瑟發抖…


作者:Xray,轉載:集思未來,本文版權歸屬作者/原載媒體

喜歡本文?歡迎掃碼加入視角&翠鹿公益交流社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