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場|劉悅來:我們在上海建了30個社群花園,把景觀營造主動權還給民眾

如何看待國人對都市農業由於不理解產生的偏見?
到底都市農業在現代中國城市語境中如何實踐?
張唐景觀的精巧和自然野趣之美的小花園衝突嗎?
小編就這些問題請教了同濟大學的景觀設計學者、四葉草堂的創始人劉悅來老師,他滿懷著對自然的情懷,憑藉著紮實的設計基本功底,在社群花園營造領域深耕細作。帶領著團隊在上海這座現代化的大都市裡慢慢創造出一片“食物森林”,使“歸園田居”的夢想在都市也有了實現的可能。
作者 | Zengpei Yu
編輯 | 藝夢

本期人物
劉悅來
四葉草堂(全稱上海四葉草堂青少年自然體驗服務中心,英文CloverNature School)是一家致力於自然教育與體驗,永續設計以及社群營造的民辦非企業服務機構(NGO)。現已成為一家全國自然教育界知名的NGO組織。
四葉草堂微信公眾號: 四葉草堂訂閱號
劉悅來,博士,上海四葉草堂自然教育理事長,同濟大學景觀系教師,長期致力於可持續景觀設計與社群營造。

以下為正文
A = ArchiDogs
L = 劉悅來
A: 劉老師您好,四葉草堂最近做了哪些事情可以和大家分享的?
L:最近9個月,我們團隊直接參與的社群花園的數量從15個增加到32個,也同步進行了系統的社群課程實驗,參與的深度和廣度都規模空前。成都有30個社群和社會組織來到上海進行學習和交流,將社群花園營造的思想跨城市傳播。這種關於社群花園的培訓,是透過學習的方式,使人們協同發展。理想狀態下,自覺而有能力的社群越來越多,未來的花園數量可能會呈指數型增長
我們現在也在研擬城市、區縣、街鎮、社群不同層級的可參與型綠色空間的系統規劃。在包括街邊綠地、社群綠地、公園綠地和公共綠地等不同型別的綠地中,我們選出相對消極的空間,進行調研分析,確定歸屬權,進行空間最佳化,與城市綠道和社群規劃結合,將社群花園形成城市級別的綠色系統。
日前四葉草堂與全球最大的自然環境保護組織 TNC 達成了社群生境提升計劃,以社群花園為抓手,配合上海2040全球卓越之城行動計劃,進行整個城市的生境改善,其中包括土壤和水的改善、植物昆蟲的保護、家庭和社群有機垃圾的再利用等等,我們將聯合更多力量自下而上的制定相關標準和措施促進上海社群生境的改善和提升。另一件事是去年我們和荷蘭駐滬總領事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共同主辦的“點燃城市溫度”鬱金香公益種植活動,其中3000株將種植在社群花園。我們甄選出不同的人來認養鬱金香,認養的花兒種植在公共空間中,可以聯合不同社群的人支援,關注自己身邊的都市田園,已經形成超過100處迷你的小花園。
鬱金香公益種植活動
A: 您們做社群花園有了幾年的時間,對未來社群營造的願景是什麼樣子的呢?您對未來城市中的都市農業最理想的狀態是什麼樣子的?
L:我們想呈現的理想狀態是:社群景觀,特別是家門口的小微園地,能實現真正的社群自治,從設計施工到維護管理,都可以由社群力量完成。當一個社群建造了美麗的花園,更多的社群能夠看到他們所做的事情,從而接觸到,討論到,學習到,在自己的社群建出更美麗的花園。以社群花園為載體,作為社會管理的抓手,自然教育的平臺,成為共享天倫之樂的樂園。現代化的都市也可以有歸園田居的閒適,身邊有自然,都市有田園,城市人也可以體驗耕種的快樂。人們從耕種中認識,熟識,分享,成長。     
每個社群和組團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點如某種特色的種植物或者設施。在城市範圍內,在公共綠地的城市裡,產量不重要,重在參與。社群主要是居住功能的,都市農園的主要作用是將社群的人和精氣神凝結在一起。
四葉草堂上海植物森林地圖,持續增長中
A: 在不瞭解社群花園營造的人眼裡,大家自己建造花園似乎太過粗糙,不符合人們對精緻的美的追求。在繁華的都市中有一片菜地,既沒有花壇的美感,又不能高效生產糧食,與城市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對於都市農業的效果問題,請問您怎麼看?
L:景觀效果有地域特點的侷限,北方冬天不容易很好看,需要溫室來種菜。上海的氣候比較溫和,一年四季都有綠色,做農業的景觀也會比較好。北京的覆蓋物做好也會很漂亮,選擇適宜的樹皮和草屑做覆層,既可以保溫又可以創造出野趣的效果,更不會在沒有蔬菜的季節看起來蕭條。火車菜園冬天的油菜花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做都市農業的設計,不能指望像做公園廣場一樣。都市農園可以讓大眾感受到不同的美。城市中不僅僅會有奼紫嫣紅,也可以麥田稻香。我們之前做的一個道路的方案雖然沒中標,但是我們運用了最省錢的方法,不要做彩色的花架,彩色的地面,塑膠的跑道,很多花裡胡哨的景觀設施長遠來看都存在不能程度的汙染與環境破壞,這就是我們所堅持的。喜歡自然的人覺得即使枯枝敗葉也是美,但是現在大眾的審美還停留在對精緻的追求。其實這是環境美學的審美觀的不同,現在我們參與支援的社群花園採取一種折衷的方式,需要我們進一步堅持和引導。希望能用更小的對環境的擾動,取得很大的效果。
對於效果問題,有兩點建議:
1,在北方社群花園的設計可以用小灌木和有高度的植物或景觀元素,在空地上做出有結構性的框架,這樣即使在地被層的花和蔬菜沒有長出來,結構性的框架依舊可以建構出美麗的景象。
2,花和菜間植,多年生的宿根花卉,與種植蔬菜配合,產生更好的景觀效果。一年四季的顏色會更好,比如玫瑰,可以採摘與食用,既滿足的景觀的要求,又可以豐富菜園的顏色。德國在菜園有條例規定菜園中花與菜之間的比例,來提升菜園的景觀效果。
圖片來自網路
A:現在的地產商傾向於張唐那種相對精緻的景觀,而您們的社群營造的相當自然純樸,您對這一點怎麼看呢?土人景觀也喜歡做一些農業類的專案,請問您們的專案和他們又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呢?
L:這是一個容易得罪人的問題,但既然問到,就試著說一下,僅僅是我個人不成熟的觀點。這本質上是對當下中國景觀生產方式的思考。張唐和土人都是本土景觀設計業界翹楚,張唐有創意,設計精緻講究互動有特色。土人追求野趣做大地景觀,關注人與自然,水土涵養與修復,我們的作品也很有野趣,也推崇自然覆育,但土人場地尺度比我們的社群花園大很多。
坦白的講,這個問題也是我們團隊的出發點,是一種自我反思。我們的反思是針對“精準景觀”而言,這就是透過精確定位得出精準設計並進行精緻加工實施的精美景觀。這在中國當下景觀市場普遍粗製濫造魚龍混雜的大背景下難能可貴。這些精準設計,被政府和企業購買,人們作為使用者有機會體驗這高質量的產品,獲得愉悅和滿足,這也是每一種產品的追求。
張唐 北京五道口宇宙中心廣場圖片來自網路
張唐 良渚 勸學公園圖片來自網路
但我一直在想,一定還有另外一種相對的方式人們從一開始就高度參與的景觀設計,從不完美的到日臻完美的過程。或許社群花園就是這樣一種產品,從設計開始,策劃、施工、養護等一系列過程都由現在或是未來使用人群帶著對未來的預期來共同參與完成。這個全流程參與的過程可以成為高質量的體驗,而不僅僅在建成後。這和前述的“三精”景觀是兩種不同的設計邏輯和生產方式。在精英決策商業運作大環境下,主流的景觀生產方式就是政府和企業採購的景觀。終端使用者,也就是民眾,極大多數情況下只能被動接受和使用,沒有選擇權。我們的設計和營造在找尋另一種方式,與上述方式相對的一種平衡。這種方式可以使景觀作為一種優良的社會治理媒介,在空間生產中達到在地社群自我管理的狀態,是對現行景觀生產方式的補充或者說矯正:超越效率和消費,引導使用者主動思考,參與到景觀生產中去。真正的甲方不是出錢的開發商和擁有決策權的機構精英,更應是未來真正和場地息息相關的使用者,而這個過程的根本目標就是透過在地行動,參與者實現了轉變:從單純的景觀產品的消費者變為負責而有生產力的人民
共治的景觀工作坊 居民居委會協同工作探討方案
社群互動日+社群景觀互動坊進行意見與落實的工作
社群互動日+社群景觀互動坊進行意見與落實的工作
從景觀的生命週期而言,精心加工製作的景觀尤其是人工構築產品,從它建成的那一天起,就開始被動的受到外力的抵抗而衰敗——事實就是越精巧的東西越容易出問題。這和車、手機等一樣屬於消費品。這些消費品,從開始啟用的那一刻,它的精確,開始逐漸變得模糊起來。很多地產公司的購買的景觀設計服務,很大程度上是作為其房屋銷售的道具而已,SHOW一下,只要賣掉了,管它後面如何——所以你會看到大量的售樓處景觀更是無所不用其極。
我們倡導的社群花園主要靠植物等有自然生命的元素透過使用者的使用去一起協同生長營造屬於自己社群的景觀,這是一個協同進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從模糊到逐漸精確的過程。我們在探索前期對社群居民進行輔導支援,提供體驗學習的機會,使居民掌握基本的社群景觀設計營造的技能,參與人員再去影響帶動更廣大的社群人群來共同營造景觀。後期制定完善的自主管理制度規範整個流程。利用人群學習與合作的能力,相互帶動。在此過程中,人群的花園營造技法不斷精進,從而使空間景觀從開始就透過學習迭代提升,生生不息
一米菜園小園主課程農友與小朋友傳授花園營造經驗
從景觀的服務功能而言,越精準的設計,反而侷限了使用者,你只能這樣用,它實質上是封閉的。使用者只能被動地使用這塊場地,並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特別是人工構築的景觀,對這些被精確設計過的“物”的迷戀,對“機巧”的執著,不同程度上會降低對自然的反應。與之相對,社群倡導一種開放介面並溼度“留白”的設計,讓人們自由地參與到設計的過程中,當然需要我們參與者不斷去調適,與自然生命共同成長,與社群共同成長,從中感知自己力量的壯大,這其中,隨著動手能力的增強,身體在真實的生活中,人格也得以更加健全。
農園舉辦農夫市集活動
從系統安全的角度而言,集中式的設計營造的生產方式有著高效的特點,但是存在系統安全隱患,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直接導致結果的改變。社群花園作為景觀空間的一種型別,採用的是distributing(分散式)的生產方式,把景觀生產的不同環節和區塊分攤給不同的人,這些人以互助的方式形成自治團體,大家協力為之,如果某一個小環節或者某一小塊出了問題,不會導致系統的整體崩潰。當然集中採購、快速的生產效率在大部分時候是需要的,只是應該有另一種方式存在。
市民參與打理菜園
從能源消耗與可持續而言,精準設計精巧實施的景觀產品,整個設計、生產過程和廢棄處理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特別是其降解,很多成為環境問題。這是資本推動的消費導向的空間生產的根本問題,目前沒有好的辦法解決,景觀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片段而已。作為專業從業者,我們在洶湧大潮中需要保持警惕,任何旨在推動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的不同探索,都是值得的。社群花園系統,倡導充分利用在地的資源,特別是“廢棄物”,設計看重全生命週期的考量,無疑是一種反思與補充。我們強調與自然充分接觸,親手感受泥土的溫度,種子的重量和發芽的喜悅——我們曾經在一處學校景觀的設計中實驗運用香樟種子來種植香樟樹,這個景觀生產的過程是漫長的,也是值得期待的。這種“小”,和被動消費的“大”,是一種有趣的對比,這個過程對人的影響要數十年後才能看的出來。
最後,中國的景觀行業尚處於發展期,旨在提升廣大市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的生活的需求所採取的任何探索,都是值得鼓勵的。核心思路一定是多元的包容的。社群花園只是其中一種探索而已,前面對精準設計的反思,並不是否定專業的力量,恰恰相反,多元參與式景觀設計對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是對美好生活本質的理解,對市民自我實現對價值觀的深度理解。設計師必須全身心投入到美好生活的創造和創新中去,當下最寶貴的,是紮根在地社群行動和實踐
A: 作為一個公益組織,如何在都市農業的過程中創造盈利的效果?
L:對於都市農園,成本可大可小,1萬塊錢和10萬塊錢都可以透過設計師的雙手變成很好的菜園。
我們現階段專案多來自於政府支援,都市農園作為社群建設的修繕與補充,用人與人強化連線的力量來平衡社群原子化,將社群的一盤散沙聚集起來。用單純作出具體專案的時候是不能賺錢的,土方,基礎設施都需要成本,具體還是研究和學習的過程。但是做成系統之後,有可能會有好轉。
某些房地產開發商也在開展前置性社群營造,無論是政府和商業機構,都看到了都市農業的發展潛力。(我們參與的綠城桃李春風小鎮也是透過社群農園的建設來吸引業主倡導一種有趣的生活方式)
現在主要的運營模式還是政府或企業投資建設並提供一定的運營補貼。運營團隊無論是機構還是社群團隊,可以透過舉辦活動來聚集人氣。運營團隊透過舉辦workshop支援社群相互學習相應的技術。同時workshop不僅是惠及需要人群的活動,同時也是人員的培訓和留下作品的方式。現在參與度很高,家庭主婦和媽媽團都是主要的人群。還有居委會和街道的支援,透過10年之內,政府支援,對社群建設的推動促進作用。
這些這需要時間的考驗,很多的社群花園從開始的1個人到數十人,這是一個逐漸壯大的過程,作為社群營造一個有趣的方式,以開放的介面呈現,走過路過的居民看到後會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到自己的社群花園的建設中來。今天我出門的時候看到我家門口的苔蘚花園裡的花開了(笑)。
A: 在社群農園的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提到居民素質的問題,如果有人偷菜,這是一件好事,這個怎麼說?覺得勞動成果都付諸東流了?
L:對,有很多人都過來看。從人性角度來理解,你的東西被人拿走了,被偷了,都是好事。說明你這東西好,有價值,更說明人們喜歡這些東西。他不喜歡也不會偷,也不會拿。你可以清晰的認識到你的這些東西是好的,安全的,可靠的。
至少還有人可以關注它,總比被漠視要好。所以我從來不會因為我的東西被別人拿走了感覺很生氣,相反的是我會覺得很欣慰。與此同時,如果東西被破壞的話,你要思考是不是自己的設計和營造沒有考慮好這種變化的需求?比如這塊場地的被人們使用的頻率很高而且缺乏設計的路徑,於是出現某些區域的植物被踩死而形成新的路徑。我一直認為幾乎所有此類涉及“非正常使用”的問題都是設計層面的問題。比如,要解決類似的問題,不是簡單的做很高的圍欄或者“禁止入內”的提示牌就能解決的。,做一個不高不矮的東西,不影響視線,(甚至)小孩都不影響。他們可以看到花園但是又不至於翻過圍欄踩到花。這是非常溫柔的設計,就像剛剛說的,就是一種非常有彈性,有韌性的設計。你發現了他的問題,你有一個曲度,如果它破壞了就能恢復過來,就像自然被破壞了,就能恢復過來。
在樸門菜園玩耍的小朋友
我們現在規劃學不是在研究韌性城市嘛,其實就是在研究破壞的問題,碰到破壞怎麼辦,做設計本身要留有這樣的空間。比如說你要有育苗的地方,要有苗圃,要有做好準備的地方,尤其做農園,要有一個做好準備的地方。那些菜園中的小苗出現問題可以及時來補一補。比如有人踩壞了菜園,你要及時的補上。所以對人性深入的理解是最重要的一個層面其實你理解自然其實也是理解人,都是自然當中的東西。花鳥草木,其實人也一樣,人一定不是一直處於巔峰狀態,任何人做事不可能一直這麼順利,也不可能一直都是艱難的。
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美,不是人們在冬天就會懷念夏天,然而夏天的時候,就會懷念冬天。其實人生也是如此,你對自然理解的越多,對人性理解的越深。這是一種大悲憫的心態。
記得之前莫言在瑞典文學院演講時講過的一個故事:“一箇中秋節的中午,我們家難得的包了一次餃子,每人只有一小碗。正當我們吃餃子時,一個乞討的老人來到了我們家門口,我端起半碗紅薯幹打發他,他卻憤憤不平的說,“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幹。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我氣急敗壞地說,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給你紅薯幹就不錯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滾!母親訓斥了我,然後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了老人碗裡。“莫言當時不能理解,但長大之後發現也許這碗餃子,對於一個窮途末路的乞丐來說,有可能改變他的一生。
我們也在努力,用一個小小的善意之舉去改變些什麼。我相信,大家看到花,都會覺得美好。當我們在社群荒廢的土地上種花的時候,很多人並不理解為什麼要費這種勁做什麼,可能第一年種的花,長得不會太好。但堆起的葉子當作肥料會把土哺育得越來越肥,明年的花會開得更好,當花開滿園的時候,幾乎所有人的人就理解了。
A:如果想要做都市農業方面的景觀設計師,除了以前學習的空間設計基本功之外,還要具備怎樣的素質?
L:有兩點。
第一點是對自然的理解。我們從前年一開始做的是自然教育。面向孩子們,也有青年志願者,也有我的學生。我在教育中發現同學們對自然的不敏感和漠視。他們在設計中經常運用石材等硬質的材料,比如塑膠,白色的砂石。可是,對於一般自然中的材料,例如木樁,泥土的特性,落葉等等,卻因為他們的不瞭解造成的忽視,比如他們對枯枝敗葉的瞭解不夠,直接棄之不用。但是學習了可持續設計後,發現這些根本不是垃圾。除了人造物是垃圾外,自然物中沒有垃圾。自然中的動物如蟲子,大家因為不瞭解而產生恐懼甚至厭惡。之前大家都把這些東西忽略掉了。當你真正瞭解之後,會發現這些都是很可愛的東西——沒有蟲子就沒有可愛的蝴蝶和蜜蜂。大家如何看待這種鄉土植物,對鄉土植物有多少了解。也是有待商榷的問題。設計師需要有自然教育,更多的瞭解動植物,瞭解土壤和材料知識,才能更好的瞭解這種不同的物料自然的來源。
如果想做一名可持續發展設計師,首先需要對自然有深度的理解。瞭解動植物、土壤和我們當地的材料。而且不僅僅是剛剛說的對自然物質的深度理解,還有對自然發自內心的尊重
第二點是對人,因為可持續性最終是人的行為。從管理學的角度上說,物的規律是好找的,人卻是最難的,因為人都有自己的意念,這些意念時刻在變化。因為對人性的理解不深,有時喜歡自以為是的做一些正確的事,實際上是錯誤的。所以最艱難的是對人的理解。
A:您可以推薦一些書嗎?
L:建議閱讀一些早期環境教育的先驅和自然哲學家們的著作,還有樸門永續的書籍等。關於社會創新的話題也是我最近比較關心的,比如義大利設計學教授曼奇尼的著作《設計在人人設計的時代》,值得一讀。
作者 | Zengpei Yu
編輯 | 藝夢
版權宣告
版權歸作者所有,
如需轉載請聯絡ArchiDogs或作者獲得授權
 THE END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