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廣汽豐田文大力:用豐田的品質,造新勢力的車

成立 20 年的廣汽豐田,正向新能源轉型背水一戰。
中國汽車業中,新勢力銷量佔整體市場不到 5%,卻幾乎集中了所有注意力。大多時候,人們不談論合資車企,認為他們動作緩慢,也忽略他們相當於新勢力四倍的銷量。
合資車企的變革實際比多數人預想中更早、更迅速也更猛烈。2022 年 8 月底,在廣汽豐田,技術總監柳文斌接到通知,他來總管一款新車型純電 SUV 鉑智 3X 的開發,擔任首席專案負責人。
廣汽豐田成立 20 年,他是第一個首席專案負責人。過去,這一職位上只有日本豐田的工程師。和過去直接從豐田匯入車型不同,鉑智 3X 是廣汽豐田第一款聯合開發車型。廣汽豐田負責產品定義和開發,從車身到三電 “自己從頭做規劃”。
所有合資品牌中,這也是第一個由中國團隊主導研發的新能源車型。合資車企少有中方團隊主導開發,但廣豐打破了慣例。
廣汽豐田執行副總經理文大力很堅決。2024 年是他擔任廣豐執行副總經理的第五年,他說自己感受到空前危機,“如果還不快速變革,這間公司也會陷入困境”。在聯合開發車型上,廣汽豐田要 “集整個公司所有力量”。
豐田文化向來講究繼承、改善,少提變革。但文大力 2024 年提出,整個廣豐都要 “二次創業”。他在內部、在外部反覆講要靠自己,“ 20 歲了,永遠等別人不行,必須要全面自立化”。
一位在廣豐多年的員工感受到管理層的緊迫,“最近一年,廣豐的技術人員和一些供應商很少在晚上 9 點鐘前下班”。
文大力在廣豐體系中近 20 年,管理過採購、營銷,深受豐田文化影響,在乎安全、品質,也敢於突破。2022 年疫情期間,中國汽車市場受限、大多車企銷量下跌,他曾帶領廣汽豐田銷量逆勢增長 21% 至 100.5 萬輛。
但新能源市場的變化比想象中快,2024 年 7 月起,新能源市場滲透率已超過 50%,比 2020 年時工信部的預測提早十年,也比全球其他汽車市場智慧化、電動化的變化更快。豐田的車型要兼顧全球需求,它的燃油車依舊領先,但許多購車者換了方向。
2024 年,廣豐的銷量同比下滑 14.5% 至 77 萬輛,是合資品牌中表現較好的一批。這個銷量也超出大多數中國車企,許多合資品牌選擇守,但廣豐選擇大力變革,不只為應對當下競爭形勢,更出於長期規劃。
新目標是面向 2030 年重新回到百萬銷量,成為智電時代的頭部品牌,同時建立廣汽豐田自己的整車研發能力。
另一款聯合開發的車型是 C 級純電轎車鉑智 7,開發時間約兩年半。首席專案負責人葉志輝不是研發出身,此前主要負責商品定義——這是個大膽的決策。不只在合資品牌,傳統車企造車幾乎都是研發主導、銷售驅動,少有產品經理負責整個專案——這更像新勢力的做法。
廣豐以前所未有的決心投入鉑智 3X 和鉑智 7,“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智慧化短期內是短板,廣豐的策略是 “組隊競技”,充分利用第三方資源,和華為、Momenta 等頭部智慧化供應商合作,快速提高產品智慧化水平。
2024 年,廣汽豐田將第九代凱美瑞引入中國時,專門升級成高通 8155 的座艙晶片,和華為合作開發車機系統。
鉑智 3X 和 鉑智 7 給了廣豐更大空間。比如,定位 10 萬級的鉑智 3X 會搭載 Momenta 端到端高階智駕,2025 年 3 月正式上市,和小鵬、零跑等新勢力拉平。這是合資品牌第一款用端到端高階智駕的車型。
鉑智 3X 將於 2025 年 3 月上市。
兩位首席專案負責人有壓力,但更多是興奮。“過去匯入豐田的全球車型,我們只是做一些小調整、小改動,但在聯合開發的車型上,我們可以從產品定義開始,從頭做。” 葉志輝說。
他們造了十幾年車,熟悉如何做好品質,但關鍵是如何造一臺使用者覺得好的車。廣豐將新勢力作為學習物件,揣摩從使用者視角重新看一輛車。他們改變使用者調研的方式,除了聊購車,也關心使用者的工作、生活和家庭,挖掘尚沒有被滿足的需求。
比如,鉑智 3X 在扶手箱內增加了一張隔板,進行分割,可以更好地保護私密物品。
成本這時成了其次,在鉑智 3X 的中控螢幕下,有一顆 “下電” 按鈕。按住連續 2 秒或連續按 3 次,車就會逐漸斷電,目的是在緊急情況下,確保使用者可以控制車速。
為了增加這個用於緊急制動的 “下電” 按鈕,廣豐團隊改造了電子平臺,投入工時費用約 150 萬元。但他們覺得很值,“安全、安心永遠是第一優先順序,即便花在使用者看不到的地方”。
鉑智 3X 上的 “下電” 按鈕。
過去 20 年經營,廣汽豐田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車企之一,累積 900 萬名使用者,“凱美瑞” 成為一代人心中神車。它幫助一批中國本土供應商和經銷商成長起來,也提供了汽車行業的管理和精英培育——小鵬、零跑都曾有高管出身廣汽豐田。
中國汽車產業從落後到超越、從稚嫩到成熟的過程中,廣汽豐田等合資品牌在培育人才、建立品質標準,打造 4S 經銷體系、幫助本土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成長上提供了許多經驗,“某種程度上,合資車企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了”。文大力說,“這是全價值鏈和全產業鏈的再造”。
當汽車變得電動化、智慧化時,過去的積累、經驗和資源仍然在。“我們有培育了 20 年的製造、銷售、供應鏈人才,也有品質優秀的供應商”。
鉑智 3X 和鉑智 7 是這場 “二次創業” 的重要一仗,將驗證廣汽豐田新的造車方法是否能打動使用者。這只是開始,未來三年,廣汽豐田每年將有 1-2 款新車上市。“我們會背水一戰”。文大力說。
以下是《晚點 LatePost》和廣汽豐田執行副總經理文大力、鉑智 3X 首席專案負責人柳文斌、鉑智 7 首席專案負責人葉志輝的對話:
“如果不變革,廣汽豐田也可能陷入困境”
晚點:合資品牌 2024 年普遍銷量下跌,廣汽豐田銷量下滑 14.5%。你們怎麼總結市場的變化?
文大力:當時真的沒想到中國汽車市場變化那麼快。以前新能源的基礎設施不太完善,發展受限,原本預計新能源滲透率到 2035 年能到 50%,但 2024 年 7 月就實現了,提早了大概十年。過程中,很多汽車公司倒掉了。
我們的產品佈局趕不上中國市場的快速變化,現在變得被動。如果我們還不快速成長、改革的話,這家公司可能也會有危險。這種危機感,我相信即便不在汽車業也能感覺到。
晚點:你們 2022 年有百萬銷量,2024 年銷量也超過 77 萬,很難想象廣汽豐田會有生死危機。
文大力:這完全不奇怪。
我今早跟管理層開會說,中國一年大學畢業生 1100 萬,日本也就六七十萬,中國的員工鉚足了勁、加上物力配合往前趕,西方一些國家員工很少加班。如果大家都要做人工智慧、做智駕,起碼在速度感上,雙方差距蠻大。海外品牌的決策層不在中國市場,不能親身感受一線的最新變化,他們需要時間來理解中國的競爭環境。
當中國車企都這樣做時,你不做,就可能會導致公司陷入困境。
晚點:大部分傳統自主車企在 2022 年前並不相信新能源車,合資車企更晚。你什麼時候意識到了危機?
文大力:2020 年、2021 年時,我們意識到汽車市場要發生很大變化了。一些新能源車企開始快速增長。
晚點:意識到危機後,你們最重要的變化是什麼?
文大力:過去的產品是 “拿來主義”、外方輸入,現在是聯合開發。其實以前沒有鉑智 3X 這款純電車的開發計劃,我們和豐田溝通後,增加了這款新車。
鉑智 3X 在 2022 年 8 月底立項,這是我們和豐田、廣汽聯合開發的第一款車,三電、智慧化都是現地研發,用我們認為現在中國最先進的技術,加上豐田多年積累的對汽車的認知和品質要求。
晚點:相比以往從豐田引入的車型,開發鉑智 3X 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文大力:這個專案的 CPL (Chief Project Leader,首席專案負責人)來自廣汽豐田。CPL 可以決定這個專案的一切,包括品質、商品定義、研發等。過去從來沒有過,都是豐田的人擔任。
晚點:你們怎麼說服豐田改變慣例?
文大力:廣豐、廣汽和豐田有例行的三方高層懇談會,主要討論面向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戰略。我們都意識到,轉型升級的大方向是不可逆的,到底什麼產品能夠吸引中國的青年消費者?
豐田要面向全球市場,各地對智慧化的要求不同,不像中國市場要求這麼高,但中國有 2300 萬輛的國內汽車消費市場。作為一家全球大型車企,它不可能放棄中國市場。
我們也想留住喜歡豐田品牌的中國使用者。這時,廣汽提出可以在智慧化上提供支援,向合資企業輸送優秀產品。各取所需,願望就容易達成。
晚點:聯合開發一款新車而不是引入豐田車型,你們是如何考慮的?大眾 ID 系列直接引入中國市場,ID 4 月銷量低於 5 千,給你們提供了什麼啟發?
文大力:我們借鑑它很多,如果它成功,那我們可以更快速地成功。如果它賣得不好,那對我們也是一種經驗,使我們更快決定用中國最先進的技術做鉑智 3X。
晚點:鉑智 3X 研發的兩年多里,中國新能源車市發生了劇烈變化,競爭也更加激烈。這款車在廣豐的定位改變了嗎?
文大力:對我們來說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嘗試。外方股東這幾年的產品不能滿足一部分中國使用者的需求,但我們要生存下去,這時候,中方就要開發適應市場的新產品。
我們聯合開發的第一款車是鉑智 3X,第二款是鉑智 7。現在我們整個公司的全部力量都傾注在這兩款車上。
晚點:所以它們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對嗎?
文大力:我是這樣想的。
組隊競技,希望追平新勢力
晚點:你對鉑智 3X 要求是追平新勢力,怎麼定義追平?
文大力:智慧電車,說簡單些就是機械、三電和智慧化。在三電領域,豐田的技術並不落後,混動、插混其實一個都沒落下,供應鏈中也有相關儲備。
智慧化包括電子平臺、智慧駕駛、智慧座艙,豐田略微慢一點。我們在想怎麼追平新勢力,所以選擇中國的頭部智駕企業 Momenta。
鉑智 3X 在 15 萬元級別會搭載高階智駕,基本和新勢力同步,它也是第一款搭載高階智駕的合資品牌車型。
晚點:鉑智 7 是鉑智 3X 後聯合開發的第二款車,廣豐在其中的作用有什麼變化嗎?
文大力:鉑智 3X 是緊湊型 SUV,鉑智 7 是中大型轎車,立項稍晚些,在智慧化方面用了更多中國頭部供應商。我們會繼續引入更多中國頂尖智慧化合作夥伴,像華為、騰訊、Momenta。
葉志輝:從研發角度看,廣豐在鉑智 7 中自己研發的範圍遠大於鉑智 3X。在三電和平臺方面,我們都自主研發更多,包括車身架構、電池佈置。
晚點:你們在智慧化上用 “組隊競技” 的策略,和華為、Momenta 合作。內部有人反對嗎?
文大力:實際上我們現在沒有更好的選擇。
當自身力量不足以滿足市場時,能想到的就是整合社會資源,接入供應商。我覺得這是一種方法,在智慧化上,我們沒有先發優勢,或者此刻在智慧化上落後,但我們希望消費者的體驗不比別人差。
晚點:一些大車企擔心太依賴智慧化供應商,從而失去靈魂。但廣豐姿態更靈活、更謙虛。這是廣豐的性格特點還是合資車企的特質?
文大力:大家理解不同。豐田認為,核心的靈魂只有兩點,一是為顧客提供最好的產品,二是為顧客提供超越期待的服務。如果你拿給消費者的都是人家不想要的,就算有 “靈魂”、沒有肉體,也沒有意義。
晚點:很多使用者不會想到在合資品牌買智慧電車,這是兩類品牌的天然不同。
文大力:雙方合資,其實就是合資企業。只是在汽車領域,合資有特殊的歷史意義,一定和外方合資才叫合資品牌。
早期中國汽車工業相對弱勢時,我們希望藉助海外車企的力量,透過投資帶動中國汽車技術的發展,為現地做貢獻,所以合資車企帶有特定歷史時期的烙印。
葉志輝:這也是我們的挑戰,一個非常大的 GAP(隔閡)。不是拿出同樣的產品,顧客就會用同樣的心態來看待你。我們在推廣鉑智 4X 時,深刻認識到顧客天然地帶有 “合資車企做燃油車厲害,但新能源車不行” 的認知。
新勢力出一款車,可能全國人都知道,但是合資企業要花大量的資源推廣,也不一定被看到。我們希望,顧客可以把我們和新勢力放在一張牌桌上比較。
晚點:印象是使用者體驗的集合。除了刻板印象,你們認為,顧客不看好合資品牌做新能源的原因是什麼?
文大力:過去我們做好的產品,這個 “好” 主要是設計者、開發者、製造者、銷售者認為是好的,但顧客是不是也認為好呢?我們也在學習中。
開發鉑智 3X 和鉑智 7 時,我們把產品定義放在比較重要的環節,也努力學習華為等新勢力的造車方式。以前造車是研發、技術主導,銷售驅動,現在是產品主導。鉑智 7 的首席專案負責人葉志輝之前主要負責商品定義,相當於產品經理做總負責人,把使用者視角前置到第一步。
晚點:從研發主導改為產品主導,這在合資車企中很少見。你們認為所謂新勢力造車方式的核心是什麼?
葉志輝:在電動化、智慧化的底層,我認為還有一條暗河是空間的舒適和娛樂化。比如,理想賣得好,是因為造了一臺更大、更智慧的車,把燃油車價值體系中七八十萬元的車定價到三四十萬元。轎車也是一樣,會不斷變大。
因為當車變得更智慧,人在車中的形態會變化,以前只是作為代步工具,現在更多要休息、娛樂。所以他一定會追求更大的空間,內飾要更舒適、更家居化,同時智慧化要提升,滿足娛樂、學習需求。
晚點:新勢力產品的特點之一是使用者思維,針對使用者的需求和痛點。這是過去的合資品牌不常提及的,你們如何改變?
文大力:我們正在改變,把使用者需求調查做得更深入。過去我們也做市場調查,但覆蓋面窄,潛意識裡認為好的產品一定有人要。但這幾年,華為這類公司用很多技術手段瞭解顧客的需求,把顧客想象的概念變成產品,即便暫時不能滿足顧客的需求,也能快速迭代。所以,它的產品定義能力超越了其他公司。
我們以前大多是焦點小組式訪談,現在改成做深度訪談,除了聊購車需求,也要了解使用者的工作經歷、生活經歷、和家人的相處,挖掘需求,融入到產品中。
晚點:舉個例子,你們做了什麼取捨?
柳文斌:在鉑智 3X 上,起初我們想嘗試異形方向盤,這樣不會遮擋前面的螢幕,視角效果好一些。但過程中,我們透過十幾年的造車經驗發現,方向盤要打兩圈半時,異形方向盤容易握不住。那怎麼辦?
造型和安全,我們還是選安全,改回圓方向盤。為此,前排造型要全換,成本還變高了。
葉志輝:大家有過這種場景嗎?帶小朋友出門,你在前排開車,小朋友在後排想從中央扶手箱拿點東西,只能麻煩駕駛員開啟,駕駛員就要分神。這是件小事,但也會影響使用者體驗,所以我們在鉑智 3X 的扶手箱後側,為後排加了一個按鈕。
晚點:作為廣豐聯合開發車型的第一負責人,你們如何總結廣豐造新能源車的標準?
葉志輝:第一優先順序是保證安全、安心,第二點是舒適、便利,第三點是設計精緻、有氛圍感。
柳文斌:拿鉑智 3X 來講,在安全、安心上,我們同時達到中國 C-NCAP (中國新車評價規程)五星級和中保研 C-IASI (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標準,另外我們自己新增了ANCAP(澳大利亞新車安全評價組織)檢驗,拿到五星評級。在全球,同時滿足這三項標準的車型也是少有的。
舒適上,我們把三口之家作為目標人群,所以後排空間很大,座艙內可以唱歌、座椅放平可以露營,這輛車還搭載了 Momenta 提供的端到端高階智駕功能。
晚點:對 15 萬元內的汽車來說,高階智駕是剛需嗎?一些新勢力廠商認為,智駕目前排不進購車需求的前五名。
文大力:他們並不是沒有這項需求,而是認為 15 萬元的車做不到,想著要到 20 萬、25 萬元的車才能用上。當智駕把人從枯燥駕駛中解放出來,開車時也能享受音樂,或者在緊急情況中輔助人決策,他就會意識到自己需要。
我們希望科技平權。豐田一直認為安全最重要,現在智慧輔助駕駛可以提升安全,我們也會更努力實現。
晚點:2025 年,小鵬、零跑也會在 10 萬-15 萬元用上高階智駕,競爭會更激烈。鉑智 3X 和 7 的勝算是什麼?
文大力:差異化。
國內的汽車產品正處在高度的同質化中,技術、外觀、內飾、品質都是如此,又供大於求。車企只有兩條路,一是在技術上形成壟斷,但汽車領域中有明顯優勢的並不多。除了華為,好像沒有哪一家能從紅海中脫身。
第二條路是差異化、個性化,不要在同質化中直接競爭。
晚點:鉑智 3X 在對手最擁擠的 SUV 市場,怎麼做到差異化?
文大力:這款車的目標使用者是工薪階層中相對生活寬綽的、中產階級的,大概全國有 4 億人,他們需要高階智駕、智慧座艙,同時重視安全、安心這些豐田固有基因。
晚點:聽說鉑智 3X 還有粉色?
柳文斌:我們在調研時發現,買車的女性使用者越來越多,想在設計上做出回應。視覺上最明顯的是色彩,大概用了兩週時間,我們就拍板做了粉色。
晚點:為什麼女性使用者就會喜歡粉色?華為 Mate 系列手機的經驗是,女性不希望全粉,有一些粉色元素就可以了。
文大力:大部分車都會出 5-7 個顏色,其中一般都有紅色,但賣得最差的一般也是紅色。它並不是真的要很多人去買,而是為了市場營銷,讓女性使用者一看就知道,我們為她而做這款顏色,感受到被重視。但女性使用者也可能很客氣地說,這個我不要。
柳文斌:我們這個是冰粉色。另外,考慮到使用者防曬,我們還在全景天窗上做了一層物理隔斷。
晚點:你 2024 年開了官方微博賬號,你自己會看評論嗎?這也是學新勢力?
文大力:學雷軍。但不好意思,我學得不好。2024 年 4 月北京車展上,大家都感受到了雷軍的號召力,小米 SU7 釋出的 25 分鐘,全世界都看到了雷軍,我們還沒走出中國(大笑)。我自己看微博評論,就知道還沒出圈。
背水一戰,二次創業
晚點:聽說你的工作時長很長,凌晨兩三點也會回工作郵件、資訊。
文大力:壓力確實大,合資企業確實遇到很多困難。
晚點:你 2024 年提出廣汽豐田要二次創業,這種表態在合資品牌中很少見。
文大力:因為面對的課題完全不同了。以前中國是汽車進口大國,現在是出口大國,外部形勢已經大變。
我們原本的戰略目標是面向 2030 年-2035 年制定的,但中國最近兩年新能源市場快速變化,我們要儘量往前趕,2024 年- 2026 年是調整期。
晚點:二次創業最核心的是什麼?
文大力:一定要變革。中國新能源車的變化雖然衝擊了全球,但全球其他地方的變化並不像中國這樣大。我們跟豐田做了很多交流,講中國汽車市場有多不一樣。
晚點:變革目標是什麼?
文大力:重回百萬銷量。
2022 年,我們第一次突破百萬銷量,當時全部是燃油車。重回百萬銷量時,我們預測,燃油車佔比為 40% 左右,其中七八成是油混車。新能源車在總銷量中會接近 60%。
晚點:你們計劃用多少款車達成這個目標?
文大力:每年 1-2 款新車。我們的產品策略是聚焦,在每個大的細分市場,比如緊湊級 SUV、中級轎車,推出 1 款優秀產品。
我一直反對 “多生孩子好打架” 的策略,希望推一款、成功一款。如果要靠不停堆新車型、贏下市場,浪費資源,也不符合我們的秉性。
晚點:這很難。車海戰術有時是為了分攤風險。
文大力:投的越多,其實風險越大。豐田成為全球頂尖車企,是因為在每個細分市場集中精力研究一款車,而不是每個市場發一堆車。我們認定一款,就會堅決投入,而不是在不確定性中去試。
晚點:集中資源做一款產品的優勢是速度更快,但失敗的代價也更高。你們如何權衡?
文大力:豐田的慣例是從來不賭,風險要分攤。我們在決定前會充分評估、綜合判斷,作出最好的選擇。
比如選供應商,廣豐有近百萬銷量,但 T-Box 供應商只有華為一家。即便在疫情期間,也是如此。因為我們會選擇最適合、最優秀的供應商,如果它達不到要求,其他家也很難。核心是決策前的充分考慮。
晚點:2022 年廣豐百萬銷量的特殊因素之一是,很多車企當時零部件短缺。但這個優勢已經不存在了。
文大力:當時是多方因素促成。產品匯入比較多,豐田應對供應鏈短缺也很有經驗,供應鏈在晶片危機中表現卓越,並沒有因為疫情讓我們受到大影響。
合資企業最大的優勢是人才儲備,20 年前,這些 985、211 高校的大學生就加入了,在廣豐培養多年。製造、管理、銷售方面,我們有大量人才,應該在行業 50 分位以上。
晚點:差的是什麼?
文大力:我們的危機感之所以如此重,因為在開發領域跟別人差別蠻大。
過去,我們的產品基本是從外方拿過來,做一些符合中國路況或法規的小範圍調整,並沒有或者認為沒有必要建立整車開發能力。比亞迪有 11 萬名工程師,長安有 1.8 萬名,廣汽集團有 6 千多名,但我們只有 600 名左右工程師。
現在,智慧化高速發展,如果我們沒有開發能力,就只有等待。等待意味著浪費機會。我們不能永遠是不會走路的孩子,只能問別人要支援。所以我們在補研發能力,到 2030 年要全面自立化。
晚點:你們計劃如何補研發短板?挖人可能是補齊能力最快的方式。
文大力:豐田的理念更偏向自己培養人才,我們也在做社會招聘,透過網路、一切能想到的辦法招聘。另外,在兩年過渡期內,我們先利用第三方的能力,長期來看,還是要培養自己的研發能力。
我們使用者基盤還在,有 900 萬名使用者,如果補齊研發短板,就沒有什麼大問題。
晚點:新勢力也在瞄準合資車企,幾乎所有新勢力都在搶合資車企的門店。渠道上要如何應對?
文大力:我們的渠道線目前比較穩定。只靠渠道本身變革作用很小,鉑智 3X 的任務是樹立 “廣豐也有新勢力車” 的認知,讓渠道建立和新能源顧客溝通的能力。鉑智 7 再進階,拉昇對品牌的認知。
晚點:中國車企正在出海找增長,廣豐這樣的合資車企有新的機會嗎?
文大力:中國汽車約 3000 萬銷量,其中出口約 600 萬。一些機構預測,2025 年市場大概增長 3%,大部分在海外,國內市場應該持平或者略降,還是一片紅海,大家還要殺價。廣豐最不願意看到價格戰,短期看是消費者買到了更便宜的車,但長期犧牲了所有人的利益。
出海可能是一條路。如果西方市場要求車企出海建廠,合資車企應該有優勢。
晚點:許多車企會把成本壓力轉移給供應鏈,比如延長付款帳期,一些車企的賬期接近 6 個月。
文大力:我們是現金結付,賬期在 2 個月內,也不會隨意延長賬期。
晚點:在合資車企做創新和變革可能面臨種種限制。最大的束縛是什麼?
文大力:當競爭沒那麼充分時,“創新” 和 “改善” 概念相似。但大家都說中國汽車業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做創新,合資車企歷史長、流程長,和人性一樣,慣性向前走,突然要往左轉,一定會有人問 “為什麼往左?”。在一個關係到移動、關係到安全的行業,對創新可能會有束縛。
新勢力從電子產品引入了 OTA,他們的 “迭代” 和我們的 “換代” 完全不同了。他們甚至可以天天迭代,但我們換代要四五年,消費者已經沒有耐心等待。
所以我們要改,使用者的安全、安心依舊最重要,同時學習新勢力的造車方法加速創新,讓使用者和市場知道我們也在快速變化。
晚點:有人說,合資車企真正的挑戰不是電動化,而是能否建立起匹配新能源車的企業文化。《廣汽豐田憲章》推出已經近 19 年,它還適合今天的競爭環境嗎?
文大力:我們的價值觀是始終做好的產品、服務好客戶,這不會變。《廣汽豐田憲章》是我們在繼承 Toyota Way 的基礎上注入中國經驗得出的,要繼承好。
現在,智慧化顛覆了汽車業,我們也要有緊迫感、速度感,朝符合智慧化的方向進化。我們過去開發車型要四五年,中國車企已經是 18 個月或 24 個月了。在高度同質化的市場,如果不縮短開發週期,產品剛出來,人家一年後就學會了,那就很被動。
晚點:接下來一方面要賣好油車,實現正向增長和利潤,一方面要推動新能源轉軌。如何完成兩項艱難任務?
文大力:燃油車我們不擔心,目前還有頭部效應,雖然銷量略有下滑,但市佔率還在提高。新能源車方面,我們集中了公司所有力量在鉑智 3X 和鉑智 7 上。
我希望任期結束時能把一家好的公司交給後輩。到 2030 年時,我們的研發可以強大起來,自己造出消費者想要的車。
晚點:到任期結束那天,你最想看到的是什麼?
文大力:規模絕對重要。沒有規模,難以維持從供應商到經銷商的整個產業鏈。要看到百萬銷量估計很難,但第一銷量要比 2024 年高,第二看在細分市場的市佔率是不是頭部。要做到頂尖品牌,市佔率要達到 10%,一般品牌可能是 3%-4%。
晚點:最不希望看到什麼?
文大力:隊伍流失。這場改革是背水一戰。
題圖來源:廣汽豐田
·  FIN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