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大氣環流模式發生異常,導致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今年9月6日登陸我國海南和廣東的颱風“摩羯”,成為自1949年以來登陸中國的最強秋颱風,造成海南全省因災死亡4人,受傷95人,海口文昌澄邁臨高直接經濟損失超過800億。之後更是在越南造成291人死亡,38人失蹤,其殘餘低渦還能重新加強直抵印度,造成了難以計算的嚴重破壞。
如何與不確定性的氣候共生存,對個人和城市都是嚴峻的課題。雷鋒駐海南記者王思靜以生動的記述,帶我們親歷颱風眼,觀察和思考我們所能採取的防範措施。
作為一個剛剛入門的“追風者”,我第一次經歷颱風摩羯登陸海口的過程,心情複雜得難以形容。
一
颱風的誕生與路徑的戲劇性
9月1日夜晚,颱風“摩羯”在菲律賓以東的太平洋生成。次日中午,超級計算機預測它將避開菲律賓呂宋島的高山削弱,橫穿能量最高的南海海面,一路爆發式增強,直撲廣東和海南。或許那時,海口氣象局已經開始準備焊死大門了。

摩羯路徑圖(9月3日-9月6日)@zoom earth
然而,我這個合格的“萌新”卻對臺風的動態毫不關心。當時,我甚至在中氣愛的所有推文中手動跳過關於颱風的內容,翻看長江流域高溫的報道,還一邊看一邊想:“你看,比海南還熱。”
但天有不測風雲。9月2日下午,“摩羯”並未如預測般避開呂宋島,而是斜穿了呂宋島北部的科迪勒拉山脈——一個以高山聞名的地區。說起呂宋島北部的山脈,與有“護國神山”之稱的臺灣中央山脈一樣,其高聳綿延的山峰如同颱風的“粉碎機”,任何經過的颱風都要被“砍一刀”。通常情況下,颱風在此削弱,再次入海後因靠近陸地,難以重新增強,登陸時的風力也會大打折扣。

臺灣地形3D視覺化@寰宇地理人文探索
這也是為什麼從1949年至2022年間,有106個颱風登陸福建(統計熱帶風暴級及以上級別),其中70個是二次(或多次)登陸,且大部分為熱帶風暴級或強熱帶風暴級,與首次登陸地點即為福建的颱風相比,強度明顯偏低。

二
“摩羯”的強勢反撲
摩羯也不例外,被砍一刀的摩羯在3日清晨重新入海,但它作為一個從出生起就把“除名”作為目標的颱風,一刻不停地開始重整旗鼓。海南省氣象局注意到了這一動向,當日一早便釋出四級預警,並稱其“可能成為2014年以來,時隔10年嚴重影響海南島的強颱風事件”。
9月4日,註定是“摩羯”載入史冊的一天。憑藉前一天吸收的能量和良好的結構基礎,它猛烈爆發,一天之內連跳三級:從0時的強熱帶風暴,一躍成為23時比肩威馬遜的超強颱風,中心最大風力升至16級。

摩羯路徑及9月4日“三連跳”
然而,這一切我都未能親眼見證。那幾天,颱風成為了近期的重大事件,把我的記憶重新分割槽了。回想起來,9月4日之前的幾天我在做什麼,已記不清了。只依稀記得4日那天,我開著同事的車去市政府送檔案,隨後在萬綠園附近還車,並借了一個手持穩定器,打算拍影片用。當天晚上,我乘公交車回到西海岸的住處。
因為擔心第二天海口會進入颱風雲系範圍開始下雨,我下車後直奔超市,與愛人一起採購食物,準備應對臺風。在路上,我們遇到很多同樣在準備物資的人。他們提著購物袋或桶裝水,口音多為北方人。愛人開玩笑說:“是不是這會兒在囤貨的都是北方人?”
超市裡卻比想象中平靜,沒有出現“搶購”或“空架”的情況。甚至連泡麵的貨架都還很充足(後來想想,在可能停電停水的情況下,泡麵也不太方便)。想著可能斷電斷水,我覺得自熱鍋或許更方便些。結賬時,我們遇到一位剛下飛機的女士,她好奇地問:“你們是在為颱風做準備嗎?” 順勢朝著我們購物車探了探,彷彿是在取經,“我剛來海口玩就遇上臺風了”,言語間有絲絲忐忑、意外、激動和不知所措。
三
颱風來臨前的寧靜
當天已經預報臺風登陸強度可能接近或超過“威馬遜”了。這個名字一提起,就讓海南人心有餘悸。然而,我卻並未特別擔心。首先,我從未親身體驗過颱風的威力;其次,預測顯示它會在雷州半島登陸,海口可能只是擦邊,不會有太大威脅【1】;再次,我查過現在住處的交房時間是2012年,透過搜尋當年的新聞,至少從結果來看,它經歷過威馬遜並且沒有大到能上新聞的損失;再次,我們的房型並非南北通透,穿堂風的風險較小;最後,我在周圍散步時發現除了路燈和交通燈,沒有任何電力設施佈置在地面層以上,想必是線纜均位於地下,這樣除非輸電匯流排出問題,不然西海岸區域出現停電問題的風險也很低。
注【1】:為了證明我不是瞎說,我在北京的住處位於河道兩側,在偶有十級陣風的北京,又有峽谷效應加持的情況下,河道風力應能接近十二級,這我可就見得多了。而海南地處颱風多發地區,建築抗風能力理應比北京更強。
我最擔心的,就是颱風捲起什麼尖利物品從外側把窗子砸碎,或者再極端一些乾脆把樓吹倒。除此之外,只要躲在遠離窗戶的內側,安全挺過颱風不是什麼大問題。
可就在當晚,颱風外圍雲系的一道強對流螺旋雲帶在11點左右經過海口,為我們帶來了一場狂風暴雨和電閃雷鳴。閃電頻率極高,海草一樣一條條肆意扭曲舞動,天空就像一面壞掉了但還會偶爾閃光的巨型LED,把我的臉照得啪啪響。

朋友圈n手當晚雷暴照片
四
與“摩羯”的正面交鋒
9月5日這一天,整個南海被“摩羯”捲走了所有的水汽,反而風平浪靜,還出現了美麗的晚霞。但看著路徑預測的登陸地點越來越靠近海南,我再也無法自我安慰,又趁著最後的空隙時間多囤了些桶裝水和自熱食品。昨天還貨源充足的5升桶裝水,一大早就一桶都不剩了,我便只好退而求其次,選擇也已存貨不多的1.5升裝。

5日海口晚霞(據說4日更好看,但我沒看到)
9月5日晚,摩羯的7級風圈上岸,它對海南的影響正式開始。但我好歹也是見過10級陣風大世面的人,由於已經預報10級風圈會在6日中午左右抵達海南,又或者是相對較低的氣壓導致人容易犯困,因此我睡得很好,甚至10級風圈登陸時我還沒有醒來。倒是我愛人因為神經過於興奮,一晚上聽著風聲幾乎沒睡,據她回憶,晚間也有幾次較大陣風,但都沒能吵醒我。
一個人的成功,既要考慮個人的奮鬥,也要考慮歷史的程序,一個颱風也是同樣。遠離了山脈的影響,摩羯在平均水溫達到31度的南海不斷積蓄能量,強度提升到超過威馬遜,經過了第一次眼壁置換,形成了40公里直徑深邃的風眼,巨大而緊密的雲系覆蓋著整個南海,只看雲圖都能感受到在它前行道路上海南島的弱小可憐和無助,這是一個足以讓任何摩羯座羨慕嫉妒的劇本。回想起4日愛人對我說:“要不我們躲到三亞去吧?”我說:“颱風登陸湛江,海口只是擦個邊,問題不大。” 結果自從我說完這句話,在之後兩天裡,副熱帶高壓牢牢控制著長江流域,愣是沒讓摩羯向北挪動一點兒。等我9月6日早上11點醒來,剛好看到颱風中心自5日起第一次向北移動,就彷彿是專門演給我看的。此時10級風圈已經接近海口,並且路線預測表明颱風中心橫穿海口幾乎已成定局,也讓前兩天還盤算著“如果它登陸湛江,海口剛好能躲過12級風圈”的我徹底死心。

9月4日摩羯南海照@中國氣象愛好者
我便趕緊起床來做迎接颱風的準備。把沙發搬到屋內離門窗最遠的地方,並圍成一圈。把食物和飲用水都放在附近,並且為了防止因窗戶被吹破導致屋內失溫,還把所有衣物也都堆積在附近。同時檢查了所有房間的門窗,將每扇窗重新關緊,檢查房間門是否可以鎖上,為強風到來時細分空間做準備。充分地細分空間,也就是將整個房間劃分成各自封閉的小塊,可以最大限度減輕房間不同迎風面的壓力差的影響,使各房間門窗承受壓力都有所減小。
接著,我們趕在10級風圈到達西海岸前,趁還沒有停水停電,抓緊時間吃了泡麵,然後回到臥室靜靜等待。一早上雲層還忽明忽暗,偶爾似乎透出些陽光,等到下午2點,海口全市都被10級風圈覆蓋,外面就一刻不停地下起雨,風也越來越大了。進入10級風圈,強大的陣風時不時帶動風壓,將客廳大面積推拉窗吹出“嗖~嗖~”聲。我見風還不太大,於是在不同屋內對比了幾次臥室和客廳的風聲,發現平開窗的密封和降噪效果遠超推拉窗。

若是在平時,這小小的風噪或許不會太影響心情,可當你心裡知道17級颱風馬上就要來到你的窗前,那推拉窗所產生的風噪就足以讓你崩潰了。因為當你並不知道它所能承受的極限到底在哪,又聽到它發出各種平時聽不到的扭曲的叫聲、嘶吼聲,心裡難免擔心它下一秒就要被風完全撕開。事實上,也正因此,在4點20分颱風剛登陸文昌不久,我愛人因為聽到風噪過度緊張,就主張我們放棄原來的陣地,躲進衛生間裡。在我想要表示反對時,她立刻語氣嚴厲地“勸阻”了我,我只好灰溜溜地跟著一起進了衛生間。
衛生間也是平開窗,且開扇面積較小,因此顯得格外安靜。在靠近17級風圈的過程中,時不時有陣風帶動強力的負壓,把衛生間門也吹出金屬摩擦的尖銳響聲。沒過多久,我從衛生間窗向外望,看到外面已經是白茫茫的一片水汽籠罩,雨點以秒計算改變著飄落的方向,透過它們,我看到對面樓的燈全都熄滅了,就試著開關洗手間燈,果然是停電了。
出現停電現象的同一時段,我的手機也開始頻繁搜尋網路,不知是受到斷電影響還是基站掛了。就在我的電信和聯通在找訊號的時候,我愛人的移動卡還能刷抖音,這之後的兩個多小時,我就是在衛生間淌著汗,摸著黑,聽著她的手機播放各種影片的聲音度過的。哦對了,因為她平時跟我共享電信套餐,所以移動手機開的是那種最便宜的套餐,也因此她這幾個小時充了好幾次流量……之後一直到颱風過去,中國移動也沒有出現超過5分鐘的離線狀況,可以說是非常牛逼了。

一層住戶的落地玻璃窗,其中外層玻璃被颱風吹起的堅利物砸碎@小火苗🔥
大約下午5點左右開始,12級風圈籠罩海口,並且我們已經都知道當時颱風中心最大風力是17級,壓力也開始逐漸變大。巨大的陣風開始讓我在衛生間裡也能聽到客廳窗戶被風撕扯時發出的吼叫,並且在陣風吹過時,已經可以明顯看到裝著預備水資源的水桶內水面的南北向晃動,但因為西海岸規劃樓層不高,周邊少有超過20層的建築。我住在10層,且樓體是塔式,迎風面小,柱形又利於環流快速透過,因此僅在幾次最大陣風吹過時感覺到明顯晃動。
五
風眼中的短暫平靜
大約7點30分左右,窗外的風雨宣告顯減弱,比預計風眼經過時間8點30早了一個小時,估算此時風眼直徑仍在40公里左右。又過不多久,風雨漸停,屋內的滴滴聲提示供電恢復,我從窗戶看到物業工作人員利用風眼經過時間在樓下開展工作,想必之前斷電也是為了保護線路和電器人為切斷的。窗前有條室外步行街,有工作人員在測試景觀燈的受損情況,接通電源后街上即刻燈火通明,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除了外面一個行人都沒有,商店全部大門緊閉外,跟平日並沒有什麼區別。
因為知道了風眼直徑,約麼下次再撞上眼牆得要兩個小時之後,我們便利用這段時間又吃了一頓泡麵,我也在訊號時斷時續的時候,發了一條“中場休息”的朋友圈。想著一會兒得再忍受一次17級的狂風,忽然對眼前短暫的平靜多了一分留戀。也是在這段時間,當我開啟客廳燈時才發現,地面上全都是從窗戶那邊流過來的積水,竟然快要給整屋地面都鋪滿一層,這還是在給客廳推拉窗凹槽裡塞了吸水紙巾的情況下。我又趕忙去檢查臥室,窗戶滴水未進,只有飄窗窗臺下緣防水未做好的牆面有些返潮。平開窗2:0完勝。

雖然海南北部和雷州半島多為平地,但毫無疑問這次登陸仍然顯著消耗了摩羯的能量,從9點到10點,摩羯12級風圈半徑迅速從60公里縮小到30公里,以至於當回南風再次吹來時,再也沒了上半場的氣勢。但出於對超強颱風的尊重,我又在衛生間呆了半個小時,到10點20摩羯再次登陸徐聞時,海口已經完全離開12級風圈,並且不久之後,預計也將會在1點20分離開10級風圈。我打掃了客廳裡的積水,打開了久違的臥室門,終於又能睡覺了。
六
颱風過後的挑戰:從輕敵到直面災情
這會兒已經是颱風登陸3天后了,當天一進風眼就恢復了供水供電,著實讓我喜出望外,心裡難免會有些輕敵:17級也不過如此嘛。但到了第二天,就開心不起來了。無論小區內外,除了椰子、棕櫚一類的樹,其他要麼歪扭低伏,要麼攔腰折斷,還有的連根拔起,東倒西歪地躺了一地。物業和市政的工人們一早拉出電鋸開始清理,因為幾乎所有的道路都被倒下的樹木封鎖了。



電力倒是不出意料,一點沒有受到影響,但因為供水廠也遭颱風襲擊,供水量嚴重不足。雖然管線沒有問題,但乾淨自來水仍然成了奢侈品。直到現在,西海岸仍然執行分時供水策略。白天,自來水主要供應商業和公共服務,而居民區停水;在一天中的特定時段,比如晚上11點後到早上9點前,居民樓才會有自來水。幸而是分時供水,不是完全停水,且商戶到第二天就紛紛開門營業,如果僅靠之前儲存的15升水,還真是要精打細算才能撐到今天。
大約經過一天的道路搶通,網約車在7日下午6點恢復運營。這我是怎麼知道的呢?因為我與愛人當天為拍攝影片素材,騎共享單車10公里到西海岸漁村榮山寮,但實在不想再騎回去了。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開啟APP,剛好趕上滴滴恢復執行。
榮山寮作為直面風暴潮的近海漁村,到今天仍然沒有通水電網。我到現場時,颱風大約剛好登陸越南,即便中心遠在360公里外,當時仍帶給西海岸一堵堵約1.5米高的浪牆。前晚狂風和海浪席捲沙灘和村子,給村內沿海邊地勢較低的一側鋪上了一層約10釐米厚的沙子,上面累積成團的椰子、棕櫚、海草、貝殼好像是摩羯張狂的警告,一直延伸到視野盡頭。好在沿岸的房屋幾乎沒有受損,只有幾棟當時在落架裝修。準備日後新開民宿的房屋,腳手架和工地圍擋都被吹得七扭八歪,展示著狂暴的力量。一些觀海民宿有著巨大的整面落地玻璃窗,有的貼了膠帶加固,有的完全沒有貼,但都完好無損。推測是由於榮山寮建築大多西向,在臺風過境期窗戶始終與風向平行,並且為了室內設計效果,多數房間的窗戶完全不可開啟,提供了很好的密封效果,因此受到負壓影響較小。





在途經西海岸最北側靠海的一排住宅樓時,我特意留心看了看,即便是在迎風面,玻璃破損的比例也不超過1%,但確實要比南面的住宅小區破損更多。校友群也有校友證實,她14年時住在五源河公寓A區,那時她家正是面朝大海的最前排,被威馬遜直接吹了個穿堂。這次則受惠於近十年北側蓋好了更多的住宅小區,基本沒有影響。
七
後記:應對臺風的幾點經驗
下面是前頭寫過或沒寫過的一些抗臺經驗,因為其中一部分是透過觀察得來,並沒有經過嚴謹地計算,僅供參考。
先從個人的角度來說,這方面爭議比較小:
應對臺風的個人經驗
1. 要多囤水。
即便颱風經過的當時沒有斷水,也很有可能在之後因為水廠受損而“次生斷水”。用慣了召之即來的自來水,可能已經很難想象或者有機會體會停水是什麼感覺了。反正我即便是在分時供水的情況下,生活仍然受到嚴重影響,不只是沒法洗澡和沖廁所這麼簡單,或許只有真正停水的時候才能感受到。所以一定要多囤水。
2. 裝平開窗。
平開窗的開啟扇面積相對較小,窗扇與窗框剛性連線,框架完整性比推拉窗更強。我目前住處的平開窗,是最常見的35-40mm斷橋鋁搭配雙層中空白玻璃,鎖緊後的密封性非常好,隔音降噪效能遠超推拉窗,即便17級強度下,我在臥室和衛生間內所能聽到的噪音都極為有限,最大的噪聲來源是雨水敲打玻璃面板的聲音。而坐在使用推拉窗的客廳就不得不聽著狂風呼嘯聲和窗扇在滑軌內隨晃時的咔嗒聲飽受煎熬。在如此重大的災害天氣,心情是否過度緊張,對人承受力和判斷力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平開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優勢,就是在臺風天透過排水孔反流的雨水量極少,而推拉窗由於滑軌部縫隙過寬,很容易導致雨水倒灌進室內。(但這些都應建立在選擇結實的窗戶與牆體間連線方式的基礎上,不然就會如同“平安且敞亮”連窗框帶防護網一起吹飛了)

“平安且敞亮”和她家陽臺原本的樣子@93
3. 中國移動。
搞張移動卡備用,別管最後剩下多少訊號,有影片刷總比沒有強。而且萬一災害真比想象更嚴重,移動還有固定翼無人機基站備用。
4. 自熱食品。
除了各種類似壓縮餅乾的乾糧之外,自熱食品絕對是比泡麵更好的選擇,雖然方面便也可以幹嚼……但是,別管是不是水電都停,只要倒入你按第1條儲存的涼水,就能吃頓熱乎飯,它不香嗎?(不要囤積任何需要冰箱冷藏的食品,一旦斷電,不僅全都吃不上,連清理都是麻煩)
5. 觀察環境。
以颱風為例,可以注意觀察自己住所周圍是否有容易被強風吹倒的東西,比如高大樹木、路燈和交通燈、路牌及其他臨時塔架——可能會倒向建築或行人;在強風中可能起飛的物體——有可能砸壞玻璃窗導致室內物品損失;架空強弱電線纜——會增加斷電斷網的可能性,也可能導致觸電或火災。我所處西海岸屬於按照新區模式規劃和建設的區域,幾乎都是沿方格子種的住宅樓,層高也非常均勻,在20層左右。學過小學數學的朋友都知道,自然界對效率的要求其實是極高的,小學老師應該也都給大家演示過用肥皂水找到連線幾個固定點的最短路徑的實驗。在吹風時也是一樣,如果地面附近受到阻礙,大量的風會選擇從上空透過,底層的建築叢集會形成一塊整體低風區域,這有點像南極企鵝在風暴中堆在一起保暖,或者說在這塊區域,房頂才是某個“物體”的“表面”,因此樓群間風力大機率低於颱風中心真實風力。這些就是我判斷西海岸受颱風影響較小的原因。
6. 財產保險。
災後我見很多人詢問如住宅、車輛、作物、雞鴨等受災,是否由政府進行賠償。對與作物和雞鴨我還不太瞭解,但個人住宅、車輛,肯定是由個人投保的保險進行賠償。雖然在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購買財產保險很重要,但它仍然是一種損失已經產生後的補償措施。對於防災減災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未雨綢繆,比如確保門窗安裝堅固,玻璃硬化,在臺風到達前把車停到封閉停車場(在已知颱風暴雨可能導致地下室被淹的情況下,可以停到停車樓)。
站在城市的角度,雖然海口相比十年前面對威馬遜時已經更成熟了,但還有提升的空間。
應對臺風的城市經驗
1. 挑選樹種。
椰子樹在臺風中展現了極強的韌性,並且它的果實還能在臺風后供人補充水資源,應在綠化中更多地選用。
2. 地下管廊。
無論是強風直接吹斷架空管線,還是強風吹倒樹木壓斷架空管線,都會造成水電網線路中斷。並且倒地的樹木、線杆如一團亂麻,又有觸電和火災風險,會給災後的線路搶通工作帶來更大麻煩。西海岸新城區行道樹和線杆雖然受損也非常嚴重,但電力和網路僅受到短暫影響,從災後恢復速度來看,管線埋地具有較強的優越性。
3. 排查隱患。
從我瞭解的情況來看,本次颱風中城區內民用建築受損較為嚴重的情況,多發生在相對老舊地區。常見的情況包括老化的外立面配件和裝飾物、商店招牌、空調外機、舊式門窗、陽臺封窗、違章搭建的脫落或損毀。大多數問題源於當時的技術工藝和施工水平,以及對如今極端天氣條件的預見不足,最終導致了此次損失。事實上,所有產品都會受制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因此將城市規劃和更新視為一個動態過程的理念尤為重要。災害發生後,應對城市建設現狀、建築和規劃標準進行全面評估,針對無法滿足當前抗災要求的建築和設施進行加固或更換。城市建設總有提升的空間,但在實際操作中,它常常需要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因為這種更新過程並非僅靠政府可以完成,而需要市民的配合。然而,許多人抱有“東西還好好的”“看著還能用,為什麼要浪費錢”這樣的心態,把自己的安危盲目託付給看起來還行的物件。可又一細想,這種態度並非完全盲目,背後常常暗含著對成本等其他因素的綜合考量。就像大學裡的無障礙改造一樣,我們都知道它是應該做的事,但受到各種現實條件的限制,真正能完美做好的學校寥寥無幾。
雖然我所在的區域比較幸運,幾乎是在臺風過後的第二天就恢復了正常生活秩序,可即便是在我寫完這篇文章時,文昌、海口、澄邁、臨高仍然有很多地區至今沒有恢復水、電、網路供應,我們甚至都很少能聽到他們那裡傳來的訊息。與我們在每個白天相伴的仍然是此起彼伏的鏈鋸聲,拉著被切成段的各種粗細不同樹木的卡車,還有幾乎每隔三五百米就能見到的解放軍官兵和電力搶修隊伍。但颱風畢竟已經過去了,而生活註定要在不久後恢復得如往常一樣。我想起在海南新認識的朋友們,在臺風過後第二天,站在一片狼藉的店鋪門口拍下照片,像是為自己鼓勁兒,也像是為海南鼓勁兒。
風雨漸息,驚魂未定,生活繼續,祝君平安。
——迷途書店,9月7日

福樓的店主,兩位新婚夫妻回到店門口拍起非洲鼓跳起舞來

賽艇營地的朋友找到了被吹走的日落俱樂部招牌


辛生書屋重新恢復整潔

大海先生在覓·藝術館門前保持樂觀
想要了解颱風作用下各類建築物的實際破壞情況及相應的風致破壞機理,推薦閱讀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抗風減災與風能利用”專業委員會風災調研實錄《建築結構丨第一現場!海南臺風“摩羯”災害調研實錄》。
作者

王思靜
本名冀途。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海南澄邁站研究員,利物浦大學城市設計碩士研究生,利物浦大學排球隊副攻,很喜歡設計但卻寫了很多文字的規劃師。簡·雅各布、阿爾瓦·阿爾託、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等等……哪位大師堅持自下而上和自然生成,我就是他的忠實粉絲。
王思靜在雷鋒的文章
《無規劃的倫敦:世界上最棒的城市脫口秀》
《緣起雀起鄉:逝去的英格蘭鄉村》
《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建築模式語言》
《“動態清零”,城市還有什麼能做得更好 | 雷鋒說》
王思靜的規劃專案
沁源縣“1+14”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南京市高淳區高崗村“九六公社”鄉村振興專案策劃
2020年呼和浩特市城市體檢自評估
海南黎錦市場化發展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