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最舒服的相處:保持零糖模式

《遮蔽力》暢銷2.7萬冊,加印6次,賣出3個版權:繁體版+韓國版+越南版
不過度窺探別人,相處才不累;不過度依附別人,相處才輕鬆;不過度干涉別人,相處才自由。
富書作者:糖糖

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
收聽音訊見留言區

叔本華說:“人就像寒冬裡的刺蝟,互相靠得太近,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卻又感覺寒冷。
活在這人世間,免不了要與不同的人打交道,但與人如何相處卻是一門學問。
如果距離走的太近,干涉的太多,毫無界限感,就會讓人感到不適,就像糖分超標的糖果一樣,讓人覺得黏膩。
因為太過黏膩的關係,有時會打擾到別人或傷害到別人,終究難以長久。
與人相處,要學會保持“零糖模式”,才能讓彼此的關係維繫得更舒適。

過度窺探他人,容易引人厭煩

有人曾說:“飽諳世事慵開眼,會盡人情只點頭”
每個人的內心都藏著無法啟齒的往事,如果與人相處屢屢剋制不住自己,一味地去窺探他人的隱私,只會給別人添堵,引人厭煩。
網友@愛吃橙子的葉子分享了她鄰居的故事。
鄰居李阿姨晚年喪子,周圍的鄰居對此事都閉口不提,怕觸及到她的傷心事,但是每次小區有活動都會把她拉上。
有一次小區有活動,有一位新來的住戶很熱情,主動和李阿姨聊起了家常:
“你應該退休了吧?你現在是在家幫忙帶孩子吧?有空的話大家可以多走動,互相幫襯。”
李阿姨淡淡地回覆:“退休了但是現在還在幹活,孫子被兒媳婦帶回孃家了,那邊上學方便點。”
誰料對方聽完,好奇心爆棚,連著又問:“啊,你孫子不跟你們住一起嗎?那你兒子也去他丈人家嗎?”
李阿姨聽完,臉色立馬沉了下來,但還回複道:“兒子前幾年就去世了,所以孫子跟著兒媳。”
對方仍舊喋喋不休地說道:“那你更加不能把孫子放過去了,萬一她改嫁了,孫子就要不回來了,等你老了以後誰照顧你啊。
李阿姨聽著,便沒再接話,但之後她和新來的鄰居交往都帶點疏離感,從不多交流。
《風聲》裡有一句話 :“有些人一輩子都在試圖忘掉一些事情,你去追問它是不道德的。”
與人交往,如果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過度地去窺探別人不想提及的隱私與傷痛,就如同給別人的傷口撒鹽,增添彼此的尷尬,也容易引人厭煩。
一段關係,即使關係很親密也無需事事知曉,與人交流更要看得懂對方的欲言又止。
人與人最舒服的相處,要懂得保留邊界感,不越界窺探別人,給彼此保留空間,方能讓關係更持久。

過度依附他人,容易迷失自我

鄭淵潔說:“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意味著把失望留給自己。”
人活於世,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如果凡事都期盼著從他人身上獲得支撐,時間久了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困頓。
情感諮詢師@趙老師曾分享過一對夫妻的諮詢案例。
這對夫妻,老公是個生意人,經營著一家小公司,妻子辭職在家,一心照顧孩子和丈夫的起居。
從外人看來,這對夫妻過的日子是令人羨慕的。
但是夫妻倆卻經常吵架,甚至到了日子過不下去的地步。
在趙老師的詢問下,丈夫把兩人爭吵的矛盾都吐露了出來。
妻子自從辭職後,就全身心地圍著家人,早上送完孩子幹完家務,便經常和丈夫發信息聊天,關於孩子的學習情況和家裡的起居她都要問詢丈夫,起初丈夫都會秒回信息,但是時間久了丈夫工作忙,資訊就變成了十句回一句,妻子便經常指責丈夫不重視她。
有一次妻子約了體檢想讓丈夫陪著去,但是丈夫那天正好有客戶談事情便讓妻子自己去,妻子就很不開心。
晚上回家後,妻子便揪著這些事和丈夫爭吵,丈夫白天已經忙得焦頭爛額了,根本沒精力去照顧妻子的情緒,只能採用冷暴力,妻子越吵越覺得委屈,愣是拉著丈夫要和他掰扯,丈夫被妻子弄得筋疲力盡,衝動之下提出了離婚,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一個心理學名詞叫做“約拿情結”。
在親密關係中表現的,是一個人對於另外一個人有著非理性的依賴。
這種過度依賴,相當於把自己的人生完全寄託於他人身上,從而徹底失去自我;而且還給對方套上了一把無形的枷鎖,壓得他不堪重負。
人與人最舒服的相處,要學會保持距離,親而有間,既要相互獨立又要相互支撐,方能讓關係更牢固。

過度干涉他人,容易遭人怨恨

《偷影子的人》中說道:“你不能干涉別人的生活,就算是為了對方好,但這是他的人生。”
與人相處,說話做事要懂得掌握好分寸,如果過度地干涉他人,容易給自己帶來麻煩。
網友@小杜分享了一段往事。
有一次,小杜和老同學相約一起吃飯,小杜在體制內工作,工作輕鬆朝九晚五,得知同學在私企工作辛苦且薪資不高,便一個勁地勸說同學考公務員。
同學說他比較喜歡企業裡的工作氛圍,忙碌充實且有挑戰性,不想考公務員。
但是小杜還是不依不饒,一個勁地分析說私企的弊端,社交公積金交的少,工作繁忙,需要經常加班,說不定哪天沒有價值還會隨時被炒魷魚,還勸同學應該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在私人企業幹能有什麼前途。
同學只能承認做公務員確實好,但不是自己真正的追求。
誰知小杜聽完立馬急了:“你上班不是為了追求穩定和高工資嗎?難道你出來工作是做慈善的嗎?掙錢又不多,你幹了有啥意思呢?”
同學看小杜喋喋不休的樣子,生氣地說道:“掙錢多與少和你有關係嗎?我完全不想換工作,你聽不懂嗎?你當個公務員炫耀個什麼勁頭。”
說完後,同學便離開了,自此之後同學便把小杜當作仇人一樣,有時候班級聚會碰到了,也不和小杜說話。
小杜也很鬱悶,想著自己是出於好心給同學出主意,落得如此下場。
《人與永恆》中有句話說道: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界限,而一切麻煩和衝突都源於無意識中想要突破這界限。”
與人相交,如果習慣性用自己的三觀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對他人來說是一種困擾,次數多了就容易遭人怨恨。
人與人最舒服的相處,要學會換位思考問題,懂得悅納不同的想法,不要過度干涉別人的選擇,方能更自在。

最舒服的關係:保持零糖模式,為關係節能

知乎上有人問道:“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最好的相處無非就是保持零糖模式,才能讓關係耐得住時間的考驗。
1、不追問
有人曾說:“一句話能把人說笑,也能把人說跑。”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保持沉默、不追問是一種舒服的相處模式。
女性成長博主@曼曼分享了她曾經的一段經歷。
33歲那年,她的丈夫出軌,第一時間她的閨蜜趕到她的身邊陪伴她。
她想喝酒,閨蜜就陪著她還說:“放心喝吧,喝多了能睡著,就不難受了,我在這陪著你。”
閨蜜沒有多問一句關於她丈夫的事情,而是靜靜地陪著她,陪她一起渡過難關。
曼曼十分感激閨蜜曾經的陪伴,對於那個時候她來說,不追問不是冷漠,而是不讓她更傷心。
人在低谷時,最怕的就是別人為了滿足好奇心的關心。
一輩子很長,每個人都有不願被追問的往事,與人相處要懂得閉嘴,擁有不追問的智慧方能讓關係更持久。
2、不依賴
網友@莎莎分享了當全職媽媽的經歷。
莎莎生完孩子後便做了全職媽媽,剛開始她把照顧家人的起居當作生活的全部。
但時間久了她發現丈夫都不太願意和她溝通,孩子也覺得媽媽沒有文化,只會做飯。
於是她便開啟了自救,她開始學習英語,白天去上課,晚上回家整理學習的筆記分享到社交平臺上,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關注她,不僅獲得了一份收入還收穫了自信,丈夫和孩子對她也開始改觀了。
電影《魔女宅急便》中說道:“在這個世界上別太依賴任何人,因為當你在黑暗中掙扎時,連你的影子都會離開你!”
無論何時,都不要輕易地依賴他人,唯有保持獨立,強大核心,才能維持關係更持久,人生更精彩。
3、不干涉
知乎博主@何先生分享了一個關於他表弟的故事。
何先生畢業後留在了大城市工作,有車有房在親戚眼中算是有出息的人。
表弟畢業後,便找何先生詢問自己應該找什麼型別的工作才能有利於長久發展。
何先生覺得每個人都有有自己的觀念和想法,自己見識還不夠,哪能去幫表弟確定他的人生之路,只是給出了一些建議:“首先你先想清楚自己想做什麼,然後去嘗試,最後自己再確定。
之後表弟自己找了份工作,有問題都會諮詢何先生,何先生會熱心解答,從不過多幹涉。
史鐵生說:“世上的一些事多是出於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變成窮干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不要輕易干涉別人的生活,學會精神內斂,相處才更自在。

周國平說:“與人相處,如果你感到格外的輕鬆,在輕鬆中又感到真實的教益,我敢斷定你一定遇到了你的同類。
成年人想要維持一段舒服的關係並不容易,唯有用一顆輕盈的心去經營才能讓關係更長久。
不過度窺探別人,相處才不累;不過度依附別人,相處才輕鬆;不過度干涉別人,相處才自由。
餘生,願我們都用“零糖模式”去相處每一段關係,每一天都能笑得燦爛,活得愜意。
掃碼進讀者群
作者簡介:糖糖,富書作者,愛閱讀,筆尖治癒心靈,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遮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遮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遮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責編、排版:雷利
免責宣告:部分圖文來自網路,僅供學習與交流,非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絡即刪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點選 關注富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創業8年,富叔真面目曝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