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花冤枉錢,過年隨禮前就要牢記3條規矩,這不是心機,而是自我保護

還有5天就要過年了。
你的錢包,準備好了嗎?
坦白說,每次逢年過節,開心歸開心,但總會隱隱地肉疼:
走親訪友,不知道又要隨出去多少禮。
之前看過一個影片,博主自述:
人一旦過了25歲,節假日就會變成我們的“噩夢”。
收到的每一封請帖,都會變成一張“紅色罰單”:
少則三五百,多則一兩千。
此外,還有親戚小孩的“紅包錢”、拜年的年貨錢……
一連串操作下來,讓我們本就不富裕的錢包,雪上加霜。
“基本上,這倆月的工資主打‘走個過場’,幾天下來分文不剩。”
有的人甚至開始慶幸:
“幸好我人緣差。”
之前看到過一個新聞:
一位貴州的雷先生,國慶假期一共要吃23 場酒席。
光10月1號一天就有8場,其中2場還是至親。
哪邊都抹不下面子不去。
只好家裡6個人一起出動,分散去吃。
“每年一放長假,我家就沒人在家吃飯,往往節前買的菜,等到節後還原封不動。”
除了人要出席,禮金自然也要到位。
儘管按照當地的風俗,送的禮金並不多,也就一兩百。
但這20幾場吃完,也花掉了近5000元。
再加上一些日常開銷。
“一個月的工資,說沒就沒了。”
這並不是個例。
很多網友都在評論區感慨:
自己這兩年的春節都是從大年初一吃到大年初九,一共要吃30多家酒席,平均一天四家。
一下子幾千塊就沒了。
“好傢伙,過個年沒倒在加班的崗位上,反倒倒在了人情禮往上。”
如果只是正常的婚喪嫁娶,隨禮也是情理中事。
但近幾年,隨禮的名頭越來越繁雜了:
孩子滿月隨禮、喬遷隨禮、開業隨禮、升職隨禮、孩子上大學隨禮、再婚再嫁也要隨禮……
“口袋裡的工資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要是未來自己也辦酒席,那還好,這筆錢轉一圈還能回來。
倘若自己“不愛辦酒席”,或者是個“不婚不育主義者”,那麼這些錢就真的白給了。
這邊掏錢的人心在滴血,另一邊收錢的人就一定開心嗎?
不見得。
一位退休的河南大姐,不久前給兒子操辦婚宴。
原本想著退休前和一些同事處得不錯,就一一給這些同事發了請帖。
誰知道婚禮當天,一大半的人都沒來,酒席足足空了兩桌!
“當初誰家有大事小情,我都出錢出力,有的人,我甚至給過不止一次錢。
怎麼到我這就沒人來了?”
大姐越想越氣,把沒來的16位同事列了個清單。
第二天就帶著一大包喜糖去了單位。
見著同事就發喜糖:
“昨天我兒子結婚你沒來,我特意把喜糖帶來,讓你也沾沾喜氣。”
同事們見狀,面子上紛紛掛不住了。
只得一邊為自己“為什麼沒去婚禮”找補,一邊補上了禮錢。
這一去,大姐收回了6500塊禮金。
但她老公反倒不樂意了:
“你也太丟人了,咱也不缺這點錢,這今後見面多尷尬啊。”
可大姐卻想得很清楚:
“尷尬?他們都不尷尬,我為什麼尷尬?
他們不來婚禮,就已經做好了未來不和我來往的打算。
當初用得上我時,各個對我姐長姐短。
現在用不上我了,就翻臉比翻書還快。
行,那大家就都別講情面了。”
這個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有人覺得大姐做的好:
“不欠份子錢的可以不來,人家隨過禮的就算人不來,錢也要到,這是還禮。”
有人則覺得不必如此較真:
“隨禮是情分,不隨是本分,這社會本就人走茶涼。”
大姐這事做的對不對,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評斷。
類似的事在生活中並不少見。
有人多年前給朋友隨份子錢,可如今對方回禮時卻少了一些:
計較吧,又礙於情面;
不計較吧,心裡總覺得膈應。
明明是一場喜事,但就為了隨個禮,總能平白生出許多的不愉快。
最近,網友@熊先生也因為“過年隨禮”和父親大吵一架。
熊先生從外地回老家過春節。
親戚提著兩瓶酒和一條煙來家裡看望他。
熊先生的父親,當場就要還禮,且要求禮物的價格一定要比親戚送得更貴。
不然面子上過不去。
熊先生感覺很不舒服:
“別人來看我順便送禮,如果非要馬上回禮,這不就是交易嗎?”
但其實,這就是當地不成文的規矩:
一旦別人隨禮,回禮時就要送更貴的;
最差,也得回一模一樣價值的禮物。
否則,就會被人說三道四。
對此,熊先生有苦難言:
“有些親戚家裡有6個小孩,我家只有1個孩子。
他們過年時,給我孩子包了一個600塊的紅包。
但我回禮時,卻要給6個孩子,每個人都包600塊的紅包。
不然就會被說‘不懂禮數’。”
熊先生覺得,拜年主要是為了親戚間交流感情,送禮只是“錦上添花”。
本該“禮輕情意重”。
但現在大家都在糾結“你送我什麼東西,我要送的比你更好”。
這不本末倒置嗎?
更頭疼的是,由於“禮金”越來越多,當錢包受不了時,大家就會開始想著:
送出去的禮,也得換法子再“要回來”,於是:
“今天你辦滿月,明天我過生日,今天你結婚,明天我升職……”
看似大家輪流請吃飯,實際上是“自己花錢吃自己的飯”。
可礙於面子和禮數,沒人願意捅破這層窗戶紙。
最終陷入了惡性迴圈。
多荒謬!
類似被隨禮“綁架”的感覺,相信在你我的生活中也不少見。
不少人公開抨擊:
“隨禮是陋習,應該被禁止!”
我們往前推幾百年。
其實,隨禮最早起源於農業社會。
當時家家戶戶的糧食都不夠吃。
所以一旦遇到婚喪嫁娶,同村的人都會“隨份子”,一起幫忙把大事辦下來。
本是美好的寓意:
給的是“禮”,但流動的是“情”。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當我們不再缺“溫飽”了。
這份“禮”就開始被其他“看不見的線”牽引著:
攀比、當地習俗、人情世故、有來有往……
漸漸地,曾經的“人情禮”就變成了如今的“人情債”。
最重要的感情,反倒不見蹤影。
之前有個新聞。
四川黃女士結婚時,出於感情,邀請了自己的前同事。
但前同事不但沒來,連邀請的訊息也沒回。
更別提隨禮了。
黃女士想起,當年前同事結婚時,自己曾隨過400元。
於是便微信找對方,想把錢要回來。
對方自然不肯。
兩人為此還大吵一架,互相拉黑。
這件事在網友那也吵翻了天:
有人覺得隨禮是心意,隨不隨,隨多少都是自願,但給出去的錢,不能往回要;
有人則覺得隨禮就是“借錢”,必須要有來有往。
你們看。
隨禮看似是傳統習俗,實際上是本難唸的經。
有約定俗成的“潛規則”,卻沒有白紙黑字的“明規矩”。
大家都覺得“公道自在人心”,但其實每個人心裡都“各有各的公道”。
聊了這麼多隨禮的“難言之苦”。
十點君並不是要舉著大旗反對“隨禮”,畢竟,這是我們延續下來的傳統習俗。
身處繁雜的人情社會,誰都不能免俗。
但我想提出3點建議,儘可能地幫大家減少些麻煩。
記得先收藏,需要時可以隨時翻出來看。
A、有3種人不隨禮:

1)幾乎不聯絡的人

2)從不回禮的人

3)動不動就辦宴席的人
禮尚往來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價值互換。
也就是說。
當我們都對彼此有“利用價值”時,才需要靠隨禮來維護關係。
“從不聯絡的人”,本就沒有關係要維護;
“從不回禮的人”本性自私,這種關係不值得維護;
“動不動就辦宴席的人”生性貪婪,這種關係同樣無需維護。
很多時候讓我們膈應的,並不是隨禮本身。
而是掏了本不想掏的錢。
B、關係再好,禮金也不必太多。
有時,我們給親近的人隨禮,總想著多掏點,表示心意。
可一旦數額變大,未來對方需要還禮時,就可能成為一種負擔。
畢竟,人一旦結婚生孩子後,需要用錢的地方就多了。
我們單身時覺得的“小錢”,進入家庭後就可能成為“大錢”。
就算你不在乎“還禮”,但也沒誰願意“欠人情”。
所以,好的感情講究的是互相體諒。
這才是隨禮的更高境界。
C、量力而行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話題:
#給人送禮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有人說:“送著送著就成了攀比,生怕別人看不起。”
有人說:“本來很好的朋友,為了減少開支,漸漸就不聯絡了。”
有人說:“上個月參加6場宴席,接下來要吃半年泡麵。”
隨禮這事兒本就是個心意。
關係親密的,你送的太多,可能反而成為對方回禮時的負擔。
關係疏遠的,你送的再多,別人也可能轉眼就忘。
而且,人性向來如此:
一旦付出的太多,就會格外在意得到的回報。
所以,還是量力而行吧。
尊重自己的錢包,也尊重自己的感情:
在自己的承受範圍內,關係親密的多掏點,關係疏遠的象徵性給一點。
這樣不僅掏錢時少些負擔。
就算未來“人心生變”,回禮低於預期,也不至於心理落差太大。
想起楊絳曾說的:
“千萬別難為自己,生活是自己的,有什麼樣的能力,就過什麼樣的生活。”
隨禮,是一場場“你來我往”的感情迴圈。
唯有量力而行,才能讓感情長久地不斷延展。
點個【在看】吧,願未來少一些錢的越界,讓感情迴歸純粹。
你曾被隨禮或是發紅包困擾過嗎?又是如何處理的呢?歡迎來評論區,和我們分享你的故事,大家一起交流經驗。

作者 | 肖肖,心裡有人煙,筆下才有眷戀。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賬到老。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