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最近每天的樂趣,就是開啟手機,視察自己的百億大專案。
再去看看某些同學有沒有按時交自己的寒假作業。
截止到目前為止,《哪吒之魔童鬧海》的預測總票房已經高達160億。
簡直快不認識中國電影票房了。
真的,好燃啊!!!
這項紀錄堪稱“前無古人”,後面也不知道多久才能有“來者”。
中國電影市場的上限還能有多高?
中國觀眾看電影的熱情又還能有多大?
根本是我們所有人都無法想象的。
事實證明,觀眾永遠都不會拋棄電影,前提是:你拍出來的,的確是好電影。
《哪吒》的爆火背後,很多現象都值得我們觀察——在這樣全面狂歡的熱潮背後,其實隱藏著中國電影消費的深層變革。

這已經不是那個IP為王、營銷制霸的時代了。
電影靠內容說話。
口碑的裂變,才最能驅動票房。
當然,這兩者也可以說是相輔相成,有好的內容,才能有好的口碑。而好的口碑,不知不覺中,已變成了電影票房的第一號召力。
例如,核爆級的票房之外,《哪吒之魔童鬧海》在各大平臺的口碑和討論度,同樣也是核爆級別的。
在抖音,其影評突破了100萬,這個石破天驚的數字達到了全平臺第一。

有人說,“導演餃子用近乎偏執的‘回扣式細節彩蛋’,將前作的伏筆、笑料與隱喻編織成一張大網,網中既有封神宇宙的野心,也有對現實的鋒利剖析。”

“《哪吒2》是一面照見中國家庭教育困境的魔鏡,它用2000個特效鏡頭構成的,終究是一個關於‘放手’的寓言。”

“《哪吒2》和五年前的《哪吒1》一樣,都深度探討了一個主題——偏見”。
“《哪吒2》是成年人的烏托邦……”
“《哪吒2》讓我們看到了創作團隊火一般的赤誠……”
之前我們對抖音的關注不多,但是今年的確是找到了新大陸:這個平臺對於電影觀眾,其實有著很獨特的價值。
有人關注到了電影的本體,有人是細節控、彩蛋控,也有人會從不同的維度來探討電影的核心,看哪吒的“現實意義”,“時代精神”,甚至這背後“中國社會的價值變遷”。

紮根於抖音這個平臺,哪怕作為專業的創作者,口味上也會基本和大眾保持一致。
簡單來說就是,比較親民,也比較會說人話。
而這群“會說人話”的影評人們,其實正是來自於抖音今年新推出的影評體系:
【抖音電影百評團】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百評團有兩種玩法,一是評價,二就是推薦度。
當有100位成員對同一部作品做出評價後,平臺會計算出一個「百評團推薦度」。
目前春節檔這幾部影片裡,《哪吒之魔童鬧海》的推薦度是98%,《唐探1900》的推薦度是80%,《封神第二部》的推薦度是69%。
也可以看出來,和票房情況、和觀眾的口味基本保持一致。

親民,大眾,客觀真實。
如果說傳統的影評往往是長篇大論、引經據典,那麼抖音電影百評團,則是短影片時代的生存法則。
雖然,這是一群由影評人、從業者、資深影迷組成的“雜牌軍”。
但,這裡不生產“正確答案”,只提供“人間真實”。
【當專業影評“混進”群眾隊伍:短影片時代的“活人”口碑新生態】
華語片苦控評久矣。
點開某些平臺,你會看到千篇一律的話術和粉絲誇誇。
一定程度上,這也抑制了我們的表達欲。畢竟,太假了嘛。
我們想要的,也是和“活人”對話,和“活人”打辯論。
而點開抖音電影百評團,不得不說,還是抖音網友們有活力啊!!
比如說,在《唐探1900》,有人含恨給好評:
“難以置信我竟然對著陳思誠的電影說出了推薦兩個字!”

也有十年唐探粉絲毅然表示“不行”:

說什麼的都可以,最重要的是,要“說人話”。
百評團的成員海納百川,橫跨影評人、導演、編劇乃至於特效師、大學教授和歷史博主。
有人具備專業視角,有人充滿對電影的熱情,也有人是天生吐槽聖體。
比如,在評價《封神2》時,有人吐槽說“這注定是一份拼好飯”。
神吐槽啊兄弟!!!

而在《蛟龍行動》的評論區裡,有軍事迷談到了戰爭困境與人性迷失:“導演用水下潛艇的壓抑空間,來隱喻戰爭是一場沒有出口的困獸之鬥。”這就相當有深度了不是。

甚至還有人專門帶著筆記本進電影院,為你進行《熊出沒》的逐幀拉片:好吧,老師是真的很希望教會我寫劇本啊。

抖音電影百評團的玩法是真實評論+推薦度,所以,對於一部電影的評價,不用再是非黑即白的“好”或者“爛”,只要言之有物,都會大受歡迎。
百評團的角度確實也挺多元的:可以學到專業的特效知識、可以上一節社會傳播課,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開啟中國的神話。總之,不白來,都不白來。
這可能恰好也擊中當代觀眾的痛點:比起“論文式影評”,觀眾更需要的是評論的“遊樂場”。真正的口碑不應是分數戰爭,而是多元價值的共生現場。
【電影宣發下沉實錄:從“看”電影到“玩”電影】
當傳統的電影宣髮套路逐漸失效的時候,這一套新的影評生態,的確能給人不少啟發:
對於廣大的從業者而言,它是一種動態的口碑風向標。
而對於內容生產者來說,可以玩的東西就更多了。

結合春節檔另一個很值得關注的現象:六部影片、五部無提前看片。
我們會有一個很強烈的感受:傳統的“點映+大範圍路演”式的宣髮套路的確可能已經過時了。
新時代的電影宣發玩法是什麼?
抖音給出的未必是標準答案,但至少也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新方向:
年前我們注意到,抖音聯合春節檔六部電影都進行了直播。
哪吒片頭音樂在直播間內進行了全網首演;周潤發成了抖音主播;《封神》全員進行了才藝表演;蔣璐霞進行了防身術現場教學……
你別說,確實都玩得挺嗨的。


為了順應如今流行的短影片生態,幾部春節檔影片,也聯合抖音的一些頭部創作者們共創了系列短片。
之前你也被“丁禹兮和哪吒從火光中走來”刷屏過嗎?沒錯,出處就是這裡。

在這個階段,線上還有“電影想看抽獎”活動一同助力影片映前熱度的攀升。
而在【抖音電影百評團】之外,映後的“影評兌獎”“電影抽卡”等玩法,在我們看來就是另一種進階的嘗試了:除了聊電影之外,還有沒有其他辦法,能更加深度地滿足觀眾對電影IP的互動需求?
當然可以,那就是玩起來。
實際上,“電影抽卡”這個玩法,最開始也是朋友推薦給我的。
作為一個資深二次元,她玩得相當上頭,到處發安利。然後我們吃到安利,竟然也玩得欲罷不能了。

畢竟,但凡是中國人,就不可能拒絕集卡吧!
尤其像今年哪吒這麼火的IP,各種電影周邊基本上都已經賣爆了,一秒售罄,很難搶到。
這個時候,來抖音集齊一套哪吒圖鑑,就顯得非常有價效比了。
因為集卡要做各種任務,其實就起到了電影宣傳的效果,從宣發的角度來說,轉化率相當之高。
當然,更重要的是,那些喜歡哪吒的觀眾們,也可以透過這種形式,繼續和自己心愛的作品互動,延續那份喜愛之情。
從這個層面上,也可以說春節檔期間打造的【新春歡樂觀影計劃】,就是在玩一套電影宣發的組合拳:
從“片方給什麼看什麼”,到“使用者要什麼玩什麼”,既為片方維護了良好的口碑生態,也真正意義上做到了使用者的一站式觀影體驗。
【電影生態破局之路:誰在定義這個時代的爆款法則?】
抖音在製造一種新的電影生態。
從映前“想看”,到映後“抽卡”,百評團與其他花樣玩法一起,構建了一個更完整的電影生態閉環。
這種生態的顛覆性在於,它是沉浸式的、也是強互動的。
它讓電影從“觀看”變成“體驗”,讓電影IP變得更富有生命力,也讓電影評論終於迴歸到“街頭討論”。
主創們不再高高在上:在直播間裡,演員盡情互動,導演瘋狂玩梗。
每一位觀眾都是“專家”和“股東”:你可以在電影話題下接龍造句、用表情包站隊;也可以加入影片二創,用自來水安利來反哺電影創作。
由此可見,電影的生命力在票房數字裡,也在每個普通人的即興創作裡。
在抖音,你看電影,聊電影,也是玩電影。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影評?
抖音電影百評團給出另一種答案:讓普通觀眾擁有話語權,讓每部電影找到“對的人”——不必正確,但要真誠;無需完美,必須鮮活。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電影?
《哪吒》也在給出另一種答案:不是資本造神,而是讓觀眾自己定義神話。
正如百評團試圖向我們證明的,當影評體系從“權威打分”變成“全民共創”,當觀眾從“被動接受”變成“精神股東”,中國電影才能真正掙脫“賭爆款”的囚徒困境。
而當電影消費從單人觀影拓展為“內容-互動-衍生”鏈條,160億票房或許也只是冰山一角。
這一刻,我們都不止是觀眾,也是中國電影新紀元的共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