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封神的10句話,說透人心,看透人性

大家好,我是社長,老梁。

有人說,當你委屈、迷茫時,一定要看看《殺死一隻知更鳥》。
有人說,當你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時,不妨讀讀《殺死一隻知更鳥》。
還有人說,當你對人性感到絕望時,可以看看《殺死一隻知更鳥》。
好的小說就像一座寶藏,不同的人可以在裡面挖到不同的東西。
以一位6歲小女孩的視角,觀察發生在她家人和鄰居生活中的各種事。
有關偏見、有關種族、有關善惡、有關教育、有關親情,寫出了人性的複雜,社會的百態,發人深省。
書中這10句話,字字扎心,句句在理,足夠每個人受用一生。
一個人沒必要把自己懂的東西都展現出來,因為人們不喜歡他們身邊有什麼人比他們懂得更多。
聽過一句老話:“熟人眼裡,不允許有牛人存在。”
因為牛人的出現,會顯出周圍其他人不牛的事實,從而引發嫉妒嫉恨。
人的嫉妒之心,從不源於遠方,而是秉持就近原則。
離得越近,嫉妒心越強烈。
所以聰明的人,懂得藏,而不是露。
古人云,善藏鋒者成大器,善用兵者隱其形。
懂十分,藏五分,剩下的五分露出來,三分用於合群,二分用來立命,足矣。
勇敢就是,在你沒開始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註定會輸,但依然義無反顧去做。
毫無畏懼、敢打敢殺、不管不顧,這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勇敢”。
真正的勇敢,並非不恐懼,而是帶著恐懼,依然前行。
《老人與海》裡的老漁夫,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了,海上的風浪越來越大。
他知道接下來的日子,可能也會空手而歸,但仍然選擇在第85天繼續出海。
這是勇敢。
看清了生活的殘酷真相,但依然熱愛它,這也是勇敢。
勇敢是一種品性,更是一種選擇。
沒有天生勇敢的人,只有在一次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歷練中,不斷成長的人。
與生活交手,無論如何都需要一點勇氣。
前進時需要,後退時也需要,進退兩難時更需要。

驅散陰影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一切都擺在明面上。
人之相處,難免會產生摩擦、隔閡,在彼此心裡留下陰影。
驅散它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一切都擺在明面上,說開了,心裡的疙瘩也就散了。
但遺憾的是,很多人總覺得那很難為情,有話藏著掖著,有需求也不明說,結果陰影越來越深。

管理學上有種說法: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先讓問題充分暴露出來。
藏著掖著,永遠不會讓問題得到真正解決,只是暫時把它壓了下去。
想要遠離陰影,就直接走到陽光下。
想要消除隔膜,就勇敢地把問題擺上桌面。
事情總會有辦法解決的,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很喜歡一句話:“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同時存在的。”
只是我們經常只盯住問題,忘了去尋找方法。
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總是有原因的,只要鎖定原因,就相當於找到了解決它的第一把鑰匙。
人生就像走迷宮,出口肯定是有的,只是我們尚未找到。
神經語言程式學有個核心理念:凡事必有至少三種解決辦法,不解決也是其中之一。
東方不亮西方亮,此路不通彼路通,路路不同,大不了自己挖路,反正天無絕人之路。
辦法,一直都有。找到,問題則迎刃而解;找不到,無非多摸索一陣子,千萬別放棄。
永遠記住:人生沒有過不去的事,只有過不去的自己。
世界上就是有那麼一種人,你跟他們打招呼之前得先開一槍。
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善良的,但也有一些人,骨子裡就是壞的。
對於那些垃圾人,非必要不打交道,如果不得不打交道,必須先對他們“開一槍”,以示震懾和警告。
否則,你連跟他們平等對話的權力,都爭取不到。
老話說,惡人還需惡人磨。
前一個“惡人”是真惡人,後一個是“惡人”是偽裝成惡人的好人,手持利刃的正義之士。
拳頭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握拳的膽氣和力量得有,出拳的自信和速度不能輸。
有道是,不顯金剛之怒,難見菩薩慈悲。
世界上有一種東西不能遵循從眾原則,那就是人的良心。
良心像一把尺,每個人的尺寸標準都不一樣。
有的人無惡不作,依然良心不痛;有的人踩死一隻蝸牛,都要難過好半天。
絕大多人認為的對,不一定真的對,絕大多數人認為的錯,也不一定都錯。
國學大師章太炎說:“人當從自己良心上認定是非,不可以眾人之是非為從違。”
對人對事,每個人都要拿出自己的良心做判斷,而不是把大眾的良心當成自己做判斷的依據。

別人落難,可以不幫扶,但起碼不要做“牆倒眾人推”裡的眾人。
無論發生什麼,在作出道德評判前,先讓子彈飛一會兒。
人這一輩子,無論走得多遠,守住了良心,才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
有些人吃飯習慣和我們不一樣,可是你不能因為這個,在飯桌上給人家當面提出來。
書中的女傭卡波妮對她的小主人說:“那個男孩是你們家的客人,就算他要吃桌布,你也隨他的便,聽見了嗎?”
人性的弱點之一就是喜歡干涉別人,以此來證明自己。
但真正有教養的人,不是吃飯不吧唧嘴、不挑菜的人,而是自己不吧唧嘴、不挑菜,但同時也能允許別人吧唧嘴、挑菜的人。
教養這件事,只事關自己,不能拿去要求別人。
人活在世上,你得明白兩件事:第一件事,允許別人和自己不一樣;第二件事,允許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允許別人是別人,接受自己是自己,這才是真正的教養。
好人也會有自己的盲點。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每一個人都有好的基因,也有壞的種子,只看你的哪一部分被啟用並放大了。

詩人金克木說:“‘只願有一,不喜有二’是線性思維的結果。
世界是多元多面的,人和人性更是如此。
好人,不是沒有缺點,不是身上不帶一點壞毛病,而是他們知道自己有這些東西,所以格外剋制、謹慎。
好人也有盲點,但好在瑕不掩瑜。
一個有盲點的好人,可能是更真實、更誠懇、更接地氣的人。
痛恨任何人都是不應該的。
有人痛恨世道不公,有人痛恨環境不好;有人痛恨上司,有人痛恨同事;有人痛恨出身,有人痛恨命運。
但痛恨像一根毒刺,除了刺痛自己,傷害不了任何人。
很多時候,你越痛恨什麼,往往越需要什麼。
“痛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你想要卻無能為力。但你想要的東西,你自己去爭取就好了,別人沒有義務為你提供。
所以,不要痛恨,不要痛恨任何人。
努力提升自己,增強實力,才是消除問題的良策。

你永遠不可能真正瞭解一個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來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
《莊子》有云:“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你不是魚,所以你永遠無法瞭解魚。即便你是魚,此魚與彼魚也是有區別的,一隻魚不見得就能完全瞭解另一隻魚。
我們總是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己度人,但其實,你根本不可能完全瞭解另一人。
甚至,別人都未必完全瞭解他自己,更何況我們一個外人?
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外人說了不算,尺子說了也不算。
當你認為別人跑得慢、走路難看時,把他的鞋給你穿上,可能走兩步就已經讓你痛苦不堪了。
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以為自己很瞭解別人,然後對其隨意評價。
這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自我最高階的修養。

寫在最後

有人說,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越早看《殺死一隻知更鳥》越好。
因為現在人的那些煩惱和困惑:關於人際、關於自我、關於是非… …都被它說透了。
一個人,對人性瞭解得越透徹,看待關係的心態就越寬,煩惱就越少。
對自己認識得越清楚,面對世界的視角就越多,態度就越柔和。
點個「在看」希望內心的那隻知更鳥,能永遠為你我帶來希望、帶來指引、帶來力量。
安利時刻
不少同學對“人生教練”這個新技能和新副業很感興趣,那怎麼辦呢?
不如組建一個“人生教練”的微信群吧,讓大家相互交流。
後續,我會在群內做一些“人生教練”的介紹和分享以及給大家一些教練諮詢體驗名額,以及《人生教練入門和商業化指南》
打造“教練+”思維,可以多場景應用,比如教練式育兒育人、教練式職場職業、教練式關係溝通、教練式領導力、教練式IP、教練式情緒管理、教練式銷售、教練式自我成長。
這個群更適合,以下人群:自我成長者、愛學習和分享者、老師、中高層管理者、社工、職業轉型者、個人IP、創業者以及正在或者想成為人生教練的人。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人生教練體驗交流群”,申請暗號:人生教練。

作者:帆書樊登講書
來源:帆書樊登講書
編輯:紫幽

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