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om TD北美留學進化論
微訊號:testdaily
戀愛腦上頭
千萬不要因為一個男人/女人,而將就自己去一個學校!!
在選offer的時候,其實我是沒有太多概念的。當時和npy關係特別好,把他當成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同時都在RD拿了好幾所學校的offer,然後笑著看知乎那些共同留學的雙強勵志故事,一起暢想我們的留學未來。
當時我拿的offer中,其實有一個特別適合我的文理學院!校園氛圍是理想的烏托邦,地理環境也恰好是離城市不遠不近的位置,還有我最想要的小班授課模式,那種跟同學和家人一樣的相處氛圍,緊密聯絡。

可是,和npy一起暢想的未來太吸引人了。而且,我又是一個在原生家庭中,爸媽由於工作原因,得到的關心和愛很少很少。
所以當那些美好的未來出現在腦海中,那些一起在國外能夠有人相依為命,互相取暖,一起租房子,一起逛超市,一起做飯分享美食,一起學習,一起在閒暇時光窩在沙發裡看著電影,消耗時光的日子,是對像我這樣從原生家庭中得不到太多愛的小孩致命誘惑。

而誘惑上頭,所有原本的自我,都拋之腦後。選offer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選了一所排名不錯跟npy一起去了同一所大U,想著反正學什麼不是學。
可這樣草率選擇後,缺點也隨著我們感情的破裂一下子爆發。
學校很村,兩個人一起住的時候其實還好,但一個人去哪吃飯都不方便,冬天天寒地凍的,而且也很孤獨。特別是在一堂課上人數眾多,多的是那些思考獨特,又善於表達自己的同學。內向的我,即使有想表達的觀點,卻又因為太多人的課堂,而很難開口讓大家都注視著我。
一來二去,教授記不住我,即使最後考試能考好,essay能寫好,但還是差了一些我理想中的互動,教授的A+也自然給了那些在課堂上,發言互動更多的人。

只能說,真的很後悔。如果當初follow直覺,相信自己的school research,去自己適合的學校的。不過現在結果已經這樣,轉學還要搬傢什麼的也很麻煩,只能過好剩下的生活,努力突破自己了。
總之希望學弟學妹們,不要重蹈覆轍,在決定學校之前一定再三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樣的學校,適合什麼樣的教學環境,也不要像我一樣,因為戀愛這個單一的原因去做一個讓自己後悔的決定啦!
抱團中國學生,待在舒適圈
等等!先別罵。事先宣告,沒有說中國學生不好的意思(小聲。
我提的這個因素其實應該會因人而異。我的情況是這樣的:決定學校的時候特意選了箇中國學生比例比較多的學校,結果現在發現還蠻受影響的,因為每天都在說中文,英語能力不增反減。。。

不得不說,中國人的抱團能力真的太強太強了,雖然在異國他鄉是很溫暖沒錯,但是做作業的時候,語言環境是中文,所有閱讀文獻也自然傾向用自己習慣的語言去看,結果天天就是把文獻deepl裡面一扔,寫essay也是deepl+谷歌翻譯+grammarly一套帶走。
除了上課,偶爾用一下英語聽課,回答問題,剩餘所有時間都在說中文,看中文,和國人一起各種抱團活動。彷佛留了個假學,跟其他國家的同學幾乎課下零交集。
但這樣不好的一點就是,我們會一直待在舒適圈,而很難去突破自己。甚至,大家一起無縫交流,想各種辦法偷懶其實對真正想在這邊學到知識,與各國同學進行文化交流,培養新技能的同學來說是有比較多的負面影響的。

雖然說也不是非常後悔選了中國學生多的學校,但如果你要問我建議,我覺得選offer時,大家還是可以看看國際生比例!對於想要突破自己的同學,可以試試融入當地環境,找個中國學生較少的學校。但對於喜歡這樣異國他鄉溫暖的同學,也可以考慮中國學生多的學校!
給自己貼標籤過早
當年選offer的時候,我認為我鐵定是個理科人,當時人狠心犟,愣是沒給自己留任何可以改變的空間,頭一鐵就去了一個理工強校。當時可有那種pride,覺得自己賊瞭解自己,是必不可能學理科之外的專業的,打死也不學。

結果大一的時候,參加了個學校與其他大學聯合的專案,在專案裡認識了一些學文理交叉學科的同學,還有幾個很好的教授。我忽然對自己有了個新的認識!我發現,比起純理科生物那些,生物與社會的交叉學科更加吸引我。
想minor一個社會學科吧,尷尬就尷尬在,害,學校沒有。說起來也挺遺憾的,如果當時決定offer的時候給自己多留點選擇餘地,起碼去一個不那麼偏科的大學,也許都會好一些。

身處理工強校,身邊其實也有挺多人跟我很像,都是選offer的時候以為很瞭解自己,斬釘截鐵地選了,還有一些是本來就不太想學這個專業,被爸媽強制安排,後來好幾個確定自己的喜好之後轉學的。
感覺現在社會也是,交叉學科越來越吃香,出國留學的首先在標化的準備和活動上,都已經有著很高的多樣性了,所以選offer的時候大家可以多給自己留個變動的空間!
放大美化學校某個特質
我純純屬於吃了以偏概全的虧。當時選offer的時候,因為ED被夢校拒了,所以RD拿offer的時候,就有點像無頭蒼蠅,沒什麼幹勁,也沒什麼思緒,怎麼想都差點意思。

然後我就在拿到的offer裡,選了一個排名最高的。可能是因為沒有得到最想要的,所以心裡就一直給自己洗腦,瘋狂給自己決定去的學校加濾鏡,美化up up。
比如這個學校在城市裡我就只想著吃喝玩樂的地方多,到了這邊才發現,地段貴就意味著租房的空間小且學費高到離譜,習慣了在家裡自由自在寬敞房間的,就很難受(當然,你要是家裡有錢租得起大房子就當我沒說)。
再比如這個學校其實沒有我很想學的專業,它的媒體專業真的挺好的,可我其實更向往那種不那麼新的,有點老學派的學科,在有很久遠文化沉澱且古老的校園學習。感覺會讓我更沉得下心來。

還有這裡的天氣實在就像小孩的心情,非常多變。我又是南方人,習慣了溼潤的環境,有時候會感覺這邊真的太太太乾了!可是選校的時候,這些其他的方面我都沒有全面去好好做關於學習生活的調查,而一拍大腿就做了決定,卻僅僅只是因為它的排名。
可是決定已經做了,只能哭著忍受這四年,想想其實還挺後悔的。
叛逆
別問,問就是當年哥太叛逆,非要跟父母作對。
現在想想真TM後悔啊!不知道為什麼選學校的時候就開始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操著一身傲骨就衝了現在的學校。那時候跟家裡關係不好,天天跟我爸媽吵架,他們是從小都大都在控制我的人生的那種父母。從我出國的決定,到選校,都是我爸一手安排的。
當offer拿完之後,其實我原本可以靜下心來好好思考,這些裡面我最想去的學校。但我爸非要我去我叔叔讀博的那個學校,一是有照應,二是那個學校的王牌專業恰好就是我想學的。我知道他的考慮還是為我好的。

而且雖然不想承認吧,但是知子莫若父,他還是很瞭解我的,那個學校其實我還挺喜歡的,寫文書的時候也是為數不多用了真情實感。
但我一想到,去那個學校還要跟家裡人有聯絡,豈不是時時刻刻要被管著、監控?我出來讀大學,明明就是為了脫離父母的“魔爪”呀!恰好有天又跟我爸吵上了,我一氣之下就隨便挑了個順眼,爸媽不太贊同的學校讀書,當下心裡是非常快樂的,覺得好像贏了一場與父母的戰爭。

結果,誰能想到,大一在學校雖然過得中規中矩,可這個過程中,又是去了之前那個我爸想讓我去學校的同學安利,那裡的食堂怎樣怎樣好吃,他們遇到的教學資源怎樣怎樣好,特別是那個學校連學制都是我想要的。就莫名其妙被種草了!!
然後想去網上搜點不好的點拔草吧,發現他們說的缺點都對我來說無傷大雅,而且越瞭解這個學校就越發現,它還真是我的菜,也確實比現在學校更適合我。
當時到底為什麼想不開非要跟爸媽作對,而不是優先思考是否爸媽的選擇真正適合我呢!
這,兄弟們誰懂啊!!勿cue,已經在無數個腸子悔青的夜裡,開始思考轉學了。
寫在最後:
雖然上面的故事,來自不同學長學姐的經驗教訓,但選擇offer的時候,終究因人而異。畢竟需要做重要決定的那個人,還是得靠大家自己。
這邊我個人做一些建議總結吧!在考慮offer的時候,大家可以多查查生活方面的因素,畢竟是要生活四年的地方,所以氣候、環境、吃住、城市vs非城市、通勤都要考慮進去。我自己明明是個習慣城市的人,結果剛到學校村得懷疑人生的時候,哭著在大雪天還要騎車上學,bus總晚點的時候,整個人都不好了。

其次就是多考慮自己真正喜歡的課堂環境與學術資源是怎麼樣的。有些學校雖然排名高,但是人口眾多的時候,競爭相對也會比較大,分到每個人的資源有限。但在校友整體的資源上,收穫就比較高,而且人多的地方其實就代表著有前人經歷的各種經驗教訓,你能在大多數的經驗中獲得自己的GPA高分秘訣和學習生活還有實習的攻略。
人口比較小的學校,評價教授給到的關注會多一些,但有時候你做一些新的嘗試,就會發現,不太能找到也做過類似嘗試的前輩。還有課堂如果不太想發言的時候,因為人數少,你又不得不收到來自教授的“迫切眼神”投送時,還是挺難搞的。(如果有一兩天狀態很不好,想翹個課,都沒法翹,因為教授很大機率能記住課堂上的每個人)

最後就是,不管誰都不能影響自己的決定!但也注意,不要太侷限於自己的選擇。還是要反覆思考,做出自己的最優解!
那麼就提前祝大家offer拿到手軟,最終去到自己理想的學校吧!

本文系授權釋出, From TD北美留學進化論,微訊號:testdaily,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