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申請轉自國際學校發展資源聚合平臺“頂思”(ID:idingsi)
作者: 多多、Andy
“我真的需要那麼多保底校嗎?像個海王,四處撒網,來者不拒。左手大把offer,右手夢校拒信”;“好似被母校‘放榜喜報’狠狠PUA,大學排名硬控了我們未來的走向。”北京高中生Frank嘆息之際,他的老師則“凡爾賽”起引以為傲的學生們:“去年一個學生連拿16個offer ,全班人均8個offer;悉尼大學世界排名18,加拿大UBC排34,全班人手一個保底”!
剛送走美本ED、牛津放榜、南加大狂撒offer的劇情,春節後新一輪放榜“offer雨”將接踵而來,劍橋、帝國理工,加州系,EA、RD……註定有人狂喜有人神傷。當“英美雙申”“多國聯申”勢不可擋成為潮流,究竟是國際學校、留學機構、學生家庭的利益博弈,還是面向未來“大小都買”的豪賭,又或是一份“全覆蓋”的升學保險?甚至最大受益者並非學生本人……
01
給母校“放榜喜報”添榮光,
offer“海王”開心不起來
12年級準留學生的寒假,“夢校”兩個字早已不是遙不可及的“童年夢想”,“我長大要當科學家”,而是一步步血拼堆砌的求學歷程,更是在滿足世界頂尖大學申請條件後遞交的文書與守著郵箱漫長的等候。
站在2025申請季回望走過的路,太多學生早已修煉成“六邊形戰士”、校內“榜一大哥”、“爬藤種子選手”——託福110+、SAT1500+、AP全科滿分、GPA3.9+、夏校、競賽、社團、公益、獎狀、證書、推薦信……獨自輾轉飛行15小時赴英美活動,數次往返香港亞博SAT“萬人坑”,有人去過南極、北極、非洲“社會實踐”,也有人辦過畫展,開過演唱會,拍過影視劇。儘管如此,17歲的北京高中生Frank和身邊同學們卻共同經歷了美本ED“無人生還”“全軍覆沒”的劇情:夢校,只有拒信!
Iris是Frank同班同學,她的託福113,SAT1560,在收到康奈爾大學拒信不久,加拿大UBC,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等相繼給她發來offer。Iris說,身邊收到ED夢校拒信的每位同學都收到了其他國家大學的offer,她自己也收到美國一所公立大學EA“保底校”的錄取。“學校排名,專業排名,所在城市,不太符合我的期望”。她只能繼續等待加州系和EA、RD的後續訊息。作為“多國聯申”當事人,Frank和Iris們發現兩個奇特的現象——
一、美本之外的世界名校,無論排名多高,皆是“退一步海闊天空”。“你左手收到芝加哥大學拒信,右手很可能收到牛劍面邀offer或英國G5其他學校的錄取,‘王曼愛華’基本上不在話下”;“世界排名18的悉尼大學,加拿大頂流多倫多大學、UBC,offer幾乎全班人手一個”。
二、無論升學指導老師還是校外留學機構顧問都不會告訴學生,加拿大、澳洲那些高排名的大學嚴重“壓分”極其不好畢業。他們更不會第一時間詢問家長和學生是否考慮定下這所大學,而他們會在收到offer的第一時間鋪天蓋地曬“喜報”。

關於“多國聯申”的一段靈魂拷問在同學之間流傳——英國,你可以錄到G5,美國只能夠得著30-50的大學,你怎麼選?以Frank申請的心理學專業為例,如果英國方向可以進G4的倫敦大學學院,加拿大方向可以上TOP1多倫多大學,香港可以進港大港中,而美國方向卻只能進TOP30-50的北卡教堂山、伊利諾伊香檳、加州歐文,甚至排名更低的加州聖地亞哥、波士頓大學,東北大學,該怎麼選?每每被同伴問及這個問題,Frank陷入長時間沉默。
他們則選擇了用另外一種方式慢慢做出決定——對offer學校“深度背調”。
在Frank他們看來,一旦身處異國他鄉,真正影響留子幸福指數的或許不再是大學排名。而城市的氣候、交通,社群氛圍、大學校風、食堂伙食、專業資源……任何一項選錯都將影響未來每一天的生活。
Frank、Iris等同學認為,“留學資訊差”更多存在於他們父母那一代人。而深挖海外社交平臺,聯絡在讀學長學姐,混跡校友社群,對offer學校的“背調”工作早在申請大學之前就已經悄悄進行了。
Frank的同學Lisa說,她找上屆學姐“背調”得知,收到offer的那所大學雖然排名超高,聽起來很有面子,但當地治安不好,尤其女生不適合獨來獨往,上大二的學姐已透過GAP加學分轉學,“學姐走路時,揹包和現金光天化日被搶,還親眼目睹商場‘0元購’”。Frank則發現,他收到offer那所學校是中國人“反向留學”重災區,校園如同唐人街,周邊社群不會英語完全能照常生活,老乾媽、李錦記、康師傅、鍋包肉應有盡有。而Frank的同學Andy調查發現,給他發offer的那所公立大學,課堂人數超多,教室規模酷似學校禮堂、電影院,入讀體驗較差。
此番操作下來,他們不得不感慨“多國聯申”offer拿到手軟的全部意義或許是為母校添一份大紅底排版的“放榜喜報”。他們腦補出一個畫面:校長在他們畢業典禮的演講說道“本屆學生百分之百錄取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學,其中超過70%的學生錄取到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學”。

02
“夢校”愛而不得,
那些被放棄的“備胎”offer
當人們將目光聚焦到那些向中國學生狂撒offer的世界名校,不難發現,這些優質大學的身影最常出現在這些地方:國際學校“升學榜單”裡,校長、升學指導的微信朋友圈“喜報”裡,以及學校招生宣傳冊裡,學校開放日的宣講PPT裡。比如,加拿大UBC、多倫多,澳洲的悉尼、墨爾本、莫納什,加州系戴維斯、歐文、聖地亞哥,英國“王曼愛華”等。
他們之所以成為學生“多國聯申”最強備胎、保底、大熱門,有其獨特的優勢。這些院校在QS、泰晤士、US News等世界大學榜單中排名不俗。據不完全統計,這些院校在每個申請季都慷慨地為中國學生髮出超2000+offer,甚至成中國生源“反向留學”聚集地。

這些對中國學生offer發放極其慷慨的大學有三大特點——
首先,學校招生規模大,作為對比,反觀眾多申請者的“夢校”資料。可以清晰看到,相較於美本TOP5“哈耶普斯麻”平均6000多以及清北不足4000的入學人數,上述熱門校錄取人數動輒2萬+,均值3萬+的招生規模相當龐大,而在這樣的招生規模下,給中國學生2000+offer不足為奇;
其次,這些熱門校擁有較高的國際學生比例,僅本科段的國際學生比例就輕鬆超20%,上述多國6個熱門校本科國際學生平均比例達32%,其中,英國UCL和多倫多大學更是達到四成,而反觀美本TOP5和清北,這一比例大致約10%;
此外,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其本科錄取率親民,以上這些熱門校的錄取率均值高達44%,相較於美本“牛劍藤哈耶普斯麻”們的錄取率,讓中國乃至全球申請者深深體會到愛而不得。

以上文中給中國學生髮放offer最多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為例,根據多方資料統計,這所大學2023-2024申請季為中國申請者送出3912枚offer,而根據該校釋出的2023-2024年度錄取資料,2023-2024年本科階段中國入學人數3051人,從這個數值看,其入學率不足80%,也意味著20%的學生放棄了多大,這所世界排名17的加拿大“一哥”也只是“多國聯申”戰略下的一個“備胎”。
在北京知名國際學校擔任過校長的北京匯學教育創始人嚴俊博士指出,當學生拿到多個名校offer卻爽約,會給大學造成一定影響。首先,換位思考,國外大學會了解這些情況。無論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包括中國香港,他們在本科錄取過程中不是“一對一”的關係。而是“雙向選擇”。以美國為例,第一個影響是對於條件優秀的學生,申請更多院校,你會產生over qualified這種情況,第二就是美本名校越來越傾向於ED早申,比如,芝加哥大學去年申請季已開始ED0“早早申”,越來越喜歡招ED階段申請人,提前鎖定。
從國際學校層面講,某所國際學校的學生錄了一所國外大學卻都不去就讀,有可能對該國際學校學生後續申請造成負面影響。這個道理跟國外名校招生所謂“池子校”和“目標校”的道理類似。即便“放鴿子”現象沒法規避但也有底線。比如,學生美本ED輪錄取了是必須去的。這意味著,為了增加升學的確定性,學生、家長、升學指導包括校外留學機構,在專業度包括資源方面要找到這個學生更精準匹配的道路,而非漫無目的,四處撒網。

03
“多國聯申”真正的受益者
不是學生是學校?
嚴俊曾經歷過他的學生手握十幾個offer糾結的情況。這種情況在當下越發普遍,更有趣的是,某些頂流國際學校和“一梯隊”公立國際部的學生開玩笑說“我拿G5和牛劍保底,哈哈”。在嚴俊看來,相比從前,“多國聯申”近幾年在國際教育圈之所以成為主流,其對於學生和家庭來說主要是為了增加升學的確定性和選擇性。他總結為三方面原因——
第一,為了讓孩子更穩妥確保“有學上”。因為從最常見的“英美聯申”來看,美國名校錄取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其與英國高校的錄取邏輯完全不同。而“多國聯申”中的“多國”,其中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中國香港等也都是熱門留學目的地。這樣從錄取結果上保證學生最起碼“有學上”,並且能拿到多個offer,可以增加選擇的時間和空間,確定更契合自身的方案。
第二,國際關係影響,包括一些學生和家長對於美國留學的安全、政治因素的擔憂。因此在申請美本的同時增加其他國家選項,到申請結束時再做最後判斷。
第三,教育的“消費降級”讓越來越多中產家庭考慮留學的投資回報和價效比。眾所周知,美本留學成本居高不下,私立大學加生活費一年七八十萬很正常,高的可能每年100萬,四年累計300萬到400萬。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家庭在申請美本同時考慮中國香港或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等價效比偏高的選項。
然而,在“唯排名論”的硬控下,如今的“多國聯申”從一道簡單的選擇題演變成了一系列複雜的方程式。比如,申請美本通常會參考US News排名,而如果“多國聯申”則需要依據不同榜單,QS、泰晤士、US News、軟科等。“多國聯申”過程中,每個孩子會拿到不同國家多個offer,而背後誰是最大的受益者?通常來說,對於學生本人,其升學的不確定性降低了,選擇權變多。而對於國際學校來說,則贏得了更多“戰績”“喜報”,在招生宣傳中,offer數量必然是一大亮點,學校是直接受益者。
嚴俊分析,“多國聯申”的學生一旦拿到優秀的結果,對所在學校的利益比對學生本人的利益可能更大一些。原因在於,學生拿到優秀的升學結果,其實某種程度上不完全是學校百分百的功勞,但學校卻能夠依靠優質升學結果提升其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無疑是最大贏家。

該如何理性面對“多國聯申”,不隨波逐流?嚴俊給出建議:首先,學生和家長不是一定要把“多國聯申”作為必選項。比如有些家庭篤定選擇美國或只認準英國,由於目標明確,所以並不需要“多國聯申”。
即使走“多國聯申”,學生和家長務必清晰的判斷“第一目標”國家是哪裡。因為不同國家的錄取底層邏輯完全不同。由於錄取底層邏輯不同,學生會提前幾年做學業規劃,準備材料的過程中要做的事情完全不同。不能為了“多國聯申”而漫無目的缺乏規劃,確定“第一目標”國家務必趁早。
此外,學生完全沒有必要為了給學校“放榜喜報”多拿offer而進行“多國聯申”。對學生和家庭來說,想增加升學的確定性,這一切取決於學生能投入多少精力以及家庭的真實支付能力。
互動
你如何看待“多國聯申”和國際學校的“放榜喜報”,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作者 | 多多、Andy
圖源 | pexels

FindingSchool
Andover、Exeter的夏校均已開放申請。
FindingSchool更新了一份寄宿美高夏校專案清單,撒福利給各位讀者啦!
今年的彙總收錄了13所私立寄宿美國高中的夏校專案,以表格的形式呈現給大家。
👇掃碼新增FndingSchool小助手👇
免費獲取美高寄宿夏校專案清單
(備註:美高夏校清單)


更多留學教育資訊點選關注Finding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