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逢十週年,我們希望透過一本全新的校友故事,記錄下這十年以來的收穫。
我們選擇了12位在各個領域有代表性的校友做訪談,他們來自藝術、生化、商科、理工等領域。
這本故事手冊由兩位18歲的Zier:Michael和Annie歷時兩週,從0到1進行邀約、採訪、撰寫完成。在這個過程中,18歲的Michael和Annie對話不同階段的Zier們,從18歲的大學新生,到24歲初入職場的畢業生,再至進入社會多年的青壯年。
Michael和Annie在師哥師姐身上看到了人生不同的可能性,鮮活而動人,中間依舊會有困惑、不解、蛻變、奮起、豐收,這些都是人生組成的一部分。
我們希望這本手冊,讓讀者感知到留學生生涯發展的多樣性,能理解“長期主義”的價值,不需要總是為內卷而感到焦慮,為短期內成績不夠好,而感到焦慮,能理解人在發展中需要找到自己定位的價值。
我們希望讀者能切實地感覺到,透過ZOOMiN,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這種機會並非偶然,是Zi教育理念的體現,是我們播下的種子,並注視它們在生根發芽。

訪談錄效果圖
張雨欣是ZOOMiN的校友,她本科在美國就讀波士頓學院,波士頓學院雖然在美國本土有很高的認可度,但是在國內卻並不知名。透過ZOOMiN,張雨欣逐漸發現,BC的商學院是各大投行、四大審計事務所、以及所有諮詢公司的首選學校,因此無論是從學術還是就業的角度來說,波士頓學院都非常合適。後來張雨欣繼續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金融數學專業,目前在頂尖投行工作。
根據Wall Street Oasis 和 Glassdoor 的投行薪資調查資料,在美國頂尖投行的年收入通常非常可觀。對於初級分析師,年收入大致在 $150,000 到 $200,000 之間;副總裁級別為 $300,000 到 $600,000;董事總經理和合夥人則有可能突破百萬美元年收入。尤其是當公司業績表現良好時,獎金和股權激勵等部分可能帶來鉅額收入。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她的故事:
Zi
”



名字:張雨欣
錄取年份:2017
就讀學校和專業:
波士頓學院財會專業
哥倫比亞大學金融數學

Zi校友說
相信現在正處於青春雨季的我們,都會對未知卻又無限可能的未來充滿好奇——十年後的我會是什麼樣子的?經歷過成長陣痛後的我們會不會不再迷茫、不再焦慮、不再無措?我時常在空閒時,閉上雙眼,嘗試去勾勒出時間線另一端“我”的樣子。
每一次與學長學姐的交談,彷彿就是給我原本毫無章法的瞭望,遞上一支高倍數的望遠鏡,讓我可以有機會去了解成長給每一位少年留下的印記。和雨欣學姐的交流,就是這樣一塊讓我能看清遠處光景的明鏡。
“喜歡”與“擅長”: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
與我們之間的許多人一樣,張雨欣高中生活的主旋律是平淡和按部就班的,並沒有多少激動人心的時刻。父親從事金融行業,在商賽中獲得的認可,以及對於寫字樓那些自信幹練的都市麗人的憧憬,讓她選擇了商科作為自己的大學專業和未來發展的方向。張雨欣覺得,在做關乎人生的重要決定時,自己是否“喜歡”與是否“擅長”是兩個同等重要的評判標準。因為學業與工作不可能在所有時間都一帆風順,我們總會遇到這些那些、或大或小的麻煩,而支撐我們去解決這些困難的恰恰是足夠的熱愛與能力。
“即使它很困難,即便你要花很多時間去思考或解決這個問題,但如果你還是很喜歡的話,那這才是適合你的賽道。”

一個大晴天,在紐約中央公園
用直覺做選擇,用分析看清未來
作為一位ENFJ,張雨欣擁有NF人的強大直覺——她可以一下子準確判斷出自己與一個人、一所學校、或是一個行業是否適配。在選擇大學時,她的第一感覺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波士頓學院雖然在美國本土有很高的認可度,但是在國內卻並不知名。在campus tour之後,這所學校給張雨欣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麗的校園,以及學生群體令人神往的面貌,讓她強烈地產生了想要加入這個群體的願望。

在BC商學院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深入瞭解的開始,在和Huini 交流之後,張雨欣發現BC的商學院是各大投行、四大審計事務所、以及所有諮詢公司的首選學校,因此無論是從學術還是就業的角度來說,波士頓學院都非常合適。
事實證明,波士頓學院沒有辜負雨欣的期待。一屆400人的小規模學生數量,使得同學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大家也都是可以互相理解的、會玩又會學的同道中人。在與自己契合的環境裡度過的四年,證明了雨欣“感性”與“理性”聯合所做出選擇的正確,也為她未來的發展打下了極為堅實的基礎。
成長的陣痛,自我的強大
在波士頓學院,所有新生都被要求學習哲學與神學。自從開始了這兩門課程的學習後,張雨欣就開始沒日沒夜地思考一些問題。
思辨的代價是自我的痛苦,對於雨欣來說,這句話完全適用。
“18歲是痛苦的開始,” 她說。“因為你在不停地瓦解自己之前相信的東西,然後又重新把一些東西拼湊起來,形成一個新的、更好的答案。不停質疑、不斷了解、打碎印象、反覆推倒、然後再重新建立——這是一個拆分並重組自己的四年。”
痛苦不會停止,在人生前進的滾滾紅塵中,會有源源不斷的難題擺在我們面前。如何去面對這樣的人生困境,張雨欣似乎已經領悟了屬於自己的答案:

在拍哥大畢業照
“我會對18的自己說,痛苦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生活有各種各樣需要你去思索和麵對的問題。有問題並不可怕——沒問題不思考才是錯誤的。這些難題恰恰證明你的生活在正軌上。現在的我每天還會遇到許多新的挑戰,但我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每一個小痛苦解決之後,有一種力量會開始悄然形成——對自己的信任與篤定。”
雖然生活不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變得簡單輕易,但是時間最終會給出答案——我們在經歷中修煉成為了更強大的自己,面對無法免除痛苦的人生,成長會帶我們翻越一個又一個山丘。

張雨欣和父母在紐約聚餐

相關閱讀可點選:
更多留學相關及錄取案例,歡迎掃碼新增小助手特寫醬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