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玲輝和團隊抽檢發現,電商平臺上小黃鴨類玩具的達標率僅有25%,也就是四隻小黃鴨裡面可能就有三隻“毒玩具”會流轉到孩子們手中。
玲輝和團隊下定決心,不但要揭露問題,更要推動改變。他們把專業資料變成大眾易懂的語言,寫成文章和社群檢測活動,讓消費者認識風險、規避有毒產品,還推動政策倡導。
她始終相信,真實的聲音有力量,權益需要爭取,成果需要堅持。
這場“玩具小黃鴨”的“電商去毒”行動堅持了四年,她和團隊透過與電商平臺溝通,讓有毒商品下架,推動企業平臺治理與供應鏈源頭管控,其中還有數不清的細節……

想想都頭皮發麻了,原來這些“有毒的物品”竟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這種隱形汙染,長期下來會影響我們身體的健康。
在解決“消費者網購會買到有毒產品”這條路上,玲輝和夥伴們已經走過7載。
7年間,無毒先鋒團隊共調查了68種產品,開展了102次調查行動,送檢了1816個樣品,檢測出693件不達標樣品,促使電商平臺下架了409個不達標產品連結。其中,兒童產品調查佔總調查的50%,檢測出樣品不達標率為32.65%。他們的去毒行動還在繼續著。
在這個一切都追求高效的社會,還有這樣一群人是不是挺“傻”的?但對玲輝和她的團隊來說,環保是一種職業選擇,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從幼時母親的菜籃子到如今千萬家庭的健康守護,她相信,每一件檢測的物品,都承載著對安全的承諾,對每個普通的家庭都是意義非凡。
她相信,雖然改變很難,但堅持會讓可能生長。

作為一個媽媽,作為早產兒公益的組織者,在看到這樣的毒玩具資訊時,既憤怒世界上有這樣壞的一些人,我也欣慰在我看不到的地方,有這樣一群公益人他們一直在努力做我們的守護者。
玲輝最後告訴我說“環保的終點是人”,做任何公益,最終的目標都是人。
我和掌欣早產兒公益組織的小夥伴們一起,做了7年早產公益,但我們知道做了那麼多努力,依然阻止不了早產的發生,總是有一定機率的孕媽媽,會發生早產。
早產是個機率事件,我們甚至解釋不了它為什麼發生。但我們可以為了人而去做公益,為了讓遭遇到早產的家庭有人陪伴著走過最黑暗的一段路,掌欣堅持了下來。

陪“星星們”一點點發光發亮

劉紅豔——特教老師 · 昌雨春童創始人
另一個故事的主角是特教老師劉紅豔。
1995年的夏天,她攥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專業的錄取通知書,呆呆地想,自己的前途在哪裡?
小時候,村裡有個唐氏少年,是村民躲著走的“傻孩子”,所以,她也理所當然地以為——“特殊教育是專教傻孩子”。
於是開學後,她轉去了美術教育專業。

不巧,畢業時,一封推薦信還是將她推進了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夜裡,她蜷縮在硬板床上,問自己,難道這一生,都要從事這個行業麼,只能和“特殊”綁在一起麼?她自己也才18歲,學生也只比她小几歲啊……
孩子們接觸久了,她竟漸漸發現自己好喜歡這群目光澄澈單純的孩子們——他怎麼這樣單純呢,那雙眼睛像乾淨的湖水,清澈得讓人心疼……
學校是寄宿制,很多學生一年才回家一次,漸漸地,她把學生們都當作自己的弟弟妹妹來對待,也越來越覺得這份工作是很有意義的。
她知道,不能只是在情感上關心,掌握專業的知識才能讓這份愛更有力量。
於是她潛心學習特教知識,輾轉多家康復機構積累經驗,最終在2011年創辦了自己的機構“昌雨春童”。她希望為特殊兒童提供專業的教育和幫助,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孤獨症兒童的治療不僅要教他們日常技能,更需要“心靈重建”。
球球是一個孤獨症兒童,他的世界裡沒有時間的概念,沒有規律可循。
他笑容很少,大多數時候沉默不語,還不能好好睡覺。不僅他的生活一片混沌,也把一家人的生活攪得一團亂,父母走在了崩潰的邊緣,最後求助到紅豔的機構。
紅豔和機構老師商量後,決定住進球球家裡,開展24小時陪伴式服務。
她們帶來了彩色的繪本,有趣的玩具,還帶來了滿滿的愛。她們用溫柔的聲音和耐心的陪伴,一點一點地靠近球球的世界,陪他熬到凌晨五點,看窗外漸亮的天光。
她們坐在球球的身邊,和他一起看繪本,一起玩玩具,慢慢地,球球的眼神開始有了變化。
一天下午,老師正在和球球一起玩拼圖遊戲,球球的手指微微顫抖著,試圖把一塊拼圖放進正確的位置。老師輕輕地握住他的手,幫他調整方向,然後慢慢地鬆開。

昌雨春童的教室環境
奇蹟般地,球球的指尖輕輕一動,拼圖完美地嵌入了位置。那一刻,他的眼睛亮了起來,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了一絲淺淺的微笑。
那是球球第一次露出笑容,也是老師們第一次看到他的笑容。那一刻,老師們知道,他們已經成功地打開了球球世界的一扇小門。
慢慢地,球球的生活開始有了規律。他學會了按時吃飯,按時睡覺,甚至會在早上醒來後主動走到窗邊,拉開窗簾,迎接新的一天。他的笑容越來越多了一點,眼神也不再只有迷茫,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對世界的好奇和渴望。

紅豔笑著說,兩個月的陪伴球球的進步像花朵一點一點地綻放開了,雖然緩慢,卻一點一點充滿了希望。
後來,球球能夠和老師進行簡單的交流,他會在看到喜歡的玩具時興奮地喊出名字,會在完成一項任務後開心地鼓掌。
球球的故事還在繼續,他的世界也在不斷地擴大。
在昌雨春童康復中心,每一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每個有特殊孩子的家庭,需要的不只是孩子的康復,還有整個家庭的社會融入。
透過設定個性化課程幫助孩子迴歸普通學校;“手工工作坊”的設立,讓焦慮的媽媽們在匆忙的生活中得到一絲喘息,在編織中重拾笑容。讓身處黑暗中的孩子和家庭,找到了一絲絲的光亮。



尾 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