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勢洶洶的汽車關稅

3月26日,Trump宣佈將於4月3日凌晨0時1分起對所有進口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發動機、變速箱和動力總成等)加徵25%的關稅。
與之前相對隨意的社交媒體釋出和接受採訪時順口一說不同,這次Trump親自出席了3月26日傍晚在白宮舉行的記者招待會。
他表示自己已經簽署了上調關稅的行政令,“這是美國解放日的開始”,還稱汽車關稅將是“永久性的”,沒興趣談判,也不會給予任何例外。
對於歐盟和加拿大可能聯手報復美國的傳聞,Trump警告道,他會祭出遠比目前計劃更高的關稅。
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一家高檔購物中心的特斯拉專賣店。特斯拉在美國境內建有完整的配套產業鏈,受關稅政策影響較小,是此次“汽車關稅”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針對這一重磅新聞,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表示堅決支援,稱“這一決定標誌著白宮政策迴歸優先考慮建設這個國家的工人,而不是貪婪無情的公司,總統今天的行動創造了歷史”。
然而各大車企製造商卻並不開心,因為美國車企跟那些國外車企一樣,把不少產線和零部件供應放到了加拿大和墨西哥,同樣屬於關稅打擊的物件。
一位汽車公司高管表示:
“加拿大每年有100萬輛汽車是由美國製造商製造的,其中50%是美國零件,55%是美國原材料,他(指Trump)現在準備將它們推下懸崖……”
真是應了前文那句話:國安誠可貴,經濟價更高,若為選票顧,兩者皆可拋
美國三大汽車製造商福特、通用和Stellantis一直敦促政府免除從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汽車及零部件的關稅,因為這三家公司在加墨兩國設有大量配套供應企業,這也是他們對內應對美國工人罷工的底氣所在。
2024年美國進口了約800萬輛汽車,佔總銷量的一半,貿易額高達2400億美元。
這2400億美元的鉅額蛋糕中,墨西哥佔了近800億美元,其次為日本、韓國、加拿大、德國和英國。
如果說墨西哥這個“美國最大的汽車供應國”有水分,裡面很多是美國車企自己建的廠,那麼日本、韓國和德國就是實打實的每年向美國出口幾百億美元汽車。
考慮到目前美國對乘用車僅徵收2.5%的關稅,對卡車徵收25%的關稅,如果加徵25%的關稅,乘用車和卡車將分別被徵收27.5%和50%的關稅,從而給日本、韓國和德國的車企造成重創,使其市場競爭力大幅下降。
汽車產業是墨西哥的支柱產業,佔其GDP的5%,從業人員達100萬人。世界各大車企都在墨西哥有佈局,也包括部分中國零配件商,2024年墨西哥向美國出口了約1810億美元的汽車和零部件。
接下來談談各方面的反應。
1、
首先得承認,Trump徵收高額關稅的舉動確實可以逼迫部分車企將產業轉移至美國本土,畢竟美國汽車市場太龐大、利潤太高了,沒有誰願意捨棄。
就在新關稅公佈的前一天,韓國現代汽車宣佈將在美國投資210億美元——Trump親自轉載了這一訊息,稱讚這項投資“清楚地表明關稅非常有效”。
除現代汽車外,大眾正在考慮將奧迪和保時捷的生產轉移到美國,日產也表示考慮將其在墨西哥的產線轉移到美國。
當然,赴美建廠涉及成本提升等一系列問題,那是後話了。
簡單來說,Trump認為美國汽車產業因低價進口車而顯著減弱,必須透過關稅予以保護——1960至1970年代美國生產了全球約一半的汽車,到1980年代中期下降到20%,2010年代後期則降至10%……
2、
說來有趣,與之前那種針對個別國家的統徵關稅不同,此次“汽車關稅”彷彿是用來精準打擊美國盟友的。
過去幾十年裡,美國市場一直是日本、韓國和德國汽車企業的錢袋子。
以日本為例,它對美國出口商品中金額最大的就是汽車,佔總出口的28.3%,第二大產品為汽車零部件,佔出口總額的5.8%——以上兩項均在Trump關稅打擊範疇內。
在美方宣佈加徵關稅後,石破茂首相緊急與外長巖屋毅、內閣秘書長林芳正和其他主要官員進行商討,事後表示“極其令人遺憾”“我們強烈要求不對日本適用25%的加徵關稅”“舉全日本政府之力進行應對”。
據野村證券的分析,汽車往往由日本廠商的美國當地子公司進口,然後批發給當地經銷商,如果關稅被轉嫁到售價上,那麼價格優勢就會減弱。
據測算,新車平均價格每上漲1%,需求就會減少2%,假如25%的關稅落地,可能對日本六家大型車企造成約200億美元的影響,使其盈利狀況大幅惡化。
2月訪美期間,石破茂與Trump的會晤氛圍很好,一度給日本輿論許多“期待”。
日經新聞對日本車企的前景憂心忡忡。
3、
Trump的關稅政策將在很大程度上重塑美國與盟友,乃至美國與世界的關係。
歐洲、日韓、加墨以及許多東南亞國家之所以重視對美關係,一方面固然是希望得到美式秩序下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密切經濟往來的考量。
因為美國是最大逆差國,所以絕大多數從美國那裡賺到錢的國家都願意跟華盛頓保持良好關係——除非萬不得已,誰會跟金主過不去呢?
這原本是一種雙贏局面,美國用美元(紙幣)和不打算歸還的美債換到了來自各國的廉價商品,各國則拿到了具有良好保值性和流通性的美元。
然而Trump及其《幕後軍師》則認為,該模式對美國製造業及其從業者十分不利,從長遠看也是不可持續的。
設想一下,假如美國主動削弱它跟歐洲、亞洲和美洲盟友的經濟關係,無疑將間接影響這些國家對華盛頓態度,並重塑國際政治的利益格局。
剛剛過去的海南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會上,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Jeffrey Sachs用“原始”“無知”“虛假” 等字眼形容Trump的貿易政策,他語帶諷刺地說道:
“當汽車關稅宣佈時,汽車股價發生了什麼事?它下跌了5%。這將損害美國的汽車工業,使它永久喪失競爭力……享受全球市場吧,比亞迪!”
Jeffrey Sachs的發言引來全場笑聲。
比亞迪在墨西哥城的展示廳。比亞迪原本計劃在墨西哥建廠,但墨西哥政府在美國施壓下對中國汽車製造商保持一定距離,拒絕為在當地投資的中國車企提供低成本的公共土地或減免稅優惠,讓這一計劃生變。
中國電車早在拜登時期就被徵收了100%關稅,相當於遭美國市場排除。早期國內三大車企均為合資企業,即一汽、上汽和東風,然而最近幾年中國汽車市場的主角正從“國企”轉向“民企”,在巨大國內市場積蓄起力量的民營車企開始對海外加強攻勢。
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
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和製造業空心化問題本質上是由美元霸權帶來的匯率高估所造成的,有什麼產業能比印錢來得容易呢?
在美元霸權的優勢地位下,過去幾十年美國人早已經習慣了大手大腳的生活方式,精英階層也早就將投身金融業和高科技產業作為目標,而不是傳統制造業。
用某位學者的話說:當一個原本勤勞的家庭獲得了一棵搖錢樹之後,家裡的髒活、累活自然會轉交給村裡的鄰居們去做。
從這個意義上講,重振“美國製造”其實是個偽命題,它只有在美元霸權塌陷後才有可能實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