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時候天空中的雲朵會有比較清晰的邊界?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如果說雲朵是聚集在一起在水汽,那為什麼雲朵裡的水汽並不會向周圍擴散,而使雲朵很快消散呢?為什麼一些雲朵有比較清晰的邊界,而且能一直保持很長時間?一起來看看答主的專業分析吧。
為什麼有時候天空中的雲朵會有比較清晰的邊界?
|答主:Devymex Wang
答案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
大部分人都認為雲朵是一團水汽,而周圍無雲的地方沒有水汽,這其實是錯誤的。
為什麼人們可以看到白色的雲朵,或者說為什麼天空中的一團水汽呈白色,通常的說法是「因為水汽濃度達到飽和蒸汽壓時,氣態的水就會凝結成液滴,而液滴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可見的雲霧」
這個說法其實很不全面:
  • 由於自由擴散作用的存在,在一定空間內水汽濃度的變化是相對平緩的。
  • 水汽液滴總是處於不斷凝聚和蒸發的動態變化過程中,這使得液滴的濃度的變化也是相對平緩的。
  • 沒有云的地方也可能存在大量的水汽液滴:顯然雨也是空氣中的液滴,而有雨的地方就沒有霧。
因此「飽合蒸汽壓」可以解釋雲/雨/霧的存在,但無法解釋為什麼雲朵可以保持相對銳利的邊緣,也無法解釋為什麼一些有液滴的地方雲並不存在。
事實上,白色雲朵的銳利邊緣主要是因為一種光學現象:米氏散射,可以用粒子輻射強度公式表達如下。
觀察者在距離 R、散射角 θ、波長 λ 處看到的折射率為 n、直徑為 d 的粒子的散射強度為:

這就已經闡釋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下面我嘗試用不嚴謹但更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展開解釋為什麼雲朵會有銳利的邊緣前,有幾個前提必須說明:
  • 水汽其實無處不在,而有水汽的地方就有微小液滴,包括藍天無雲的地方。
  • 水汽濃度越高的地方液滴會相互凝聚形成更大的液滴,反之液滴則會蒸發變小。
  • 雲朵呈白色主要是水汽液滴對陽光的散射作用 (也有少量的反射),稱為「米氏散射」。
  • 藍天無雲的地方,液滴尺寸相對較小,不足以產生米氏散射,而是瑞麗散射呈主導地位,因此是藍色的。
  • 當一個區域內的水汽液滴尺寸大到一定程度,米氏散射占主導地位,看起來就是白色的雲朵。
通常,在肉眼可見的範圍內,天空中液滴尺寸的分佈其實是相當均勻的,只是在大尺度上可以看出有些地方的液滴稍大一點點,有些地方稍小一點點。
用熱力圖表示大範圍內的液滴尺寸分佈可能是類似於這樣的:
僅表示液滴尺寸的分佈,顏色越深液滴尺寸越大
由於熱力學驅動的自由擴散,液滴尺寸的變化通常是很平緩的,並沒有可見的銳利邊緣。同時,由於自然條件的原因,在較大尺度範圍內,這個液滴尺寸的分佈也會保持相對穩定或緩慢變化。
但米氏散射有一個特性:隨著液滴尺寸逐步從小到大變化,米氏散射從視覺不可見變到視覺可見是突變的 (見上文輻射強度公式最後一項的 6 次方)。
下面是一個製作的示意圖用於說明這個現象:
上半部分僅表示液滴尺寸的分佈,顏色越深液滴尺寸越大
根據顏色可知:綠圈處的液滴尺寸稍稍大於紅圈處的,但由於米氏散射對於液滴尺寸變化極其敏感,可能在紅圈處還是瑞麗散射主導的藍天,而到綠圈處就已經成了米氏散射主導的純白色的雲朵了。且由於大尺度上的結構相對穩定,這就是有些白雲能長時間保持邊緣銳利的原因。
另一個例子就是你可以非常緩慢的控制電燈的開關,但是燈亮或不亮總是瞬間切換的。同樣的,液滴尺寸的變化也可以非常平緩,但是因為 6 次方的存在,白雲(米氏散射)到藍天(瑞利散射)就可能是「突變」的。再加上人們離雲朵很遠,即便雲朵的邊上有幾米到幾十米的由白到藍的漸變,也會看起來是一個比較銳利的邊緣。
最後必須強調的是,上面的回答僅在解釋為什麼在水汽濃度變化相對平緩的前提下,雲朵會有銳利的邊緣,並沒有否認有云/霧的地方水汽(液滴)濃度比周圍無雲/霧的地方大,也不否認存在一些區域性水汽濃度變化劇烈的情況。
歡迎批評指正,友好討論。
題圖來源:答主@Devymex Wang
知乎熱門文章

有沒有可能,氧氣是種慢性毒氣,通常需要 70-100 年來殺死人類?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點選【閱讀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