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與播客「聲東擊西」一起走進雨林

© Zhiwei / Greenpeace

麥克風不停地捕捉著這些聲音:鞋子陷入泥中拔不出來的笑聲、腳底踏過落葉和溪流的嘩啦聲、辨識植物時的討論聲、壁虎的嘰咕聲、還有總佛寺的唱經聲……
這個夏天,綠色和平與播客聲東擊西走進雲南森林,以大自然為錄音棚,探索「雲南另一面」,並製作成三集各有特點的系列節目陸續上線。今天,循著開花的樹、織葉的蟻和大象的腳印,讓我們一起來到第一站西雙版納,感受雨林氣質。

西雙版納的絞殺與共生丨手記
作者:陳姝璇、張芷巍
大家知道這片雨林為什麼叫小象雨林嗎?
基諾族嚮導刀三說道:小象雨林得名於空中俯瞰的小象輪廓可愛的形狀卻是雨林被破壞的證據:雨林是綿延成片的,不會有輪廓,只有退化和破碎才會形成區域性圖案
從上世紀90年代起,橡膠樹的種植規模在西雙版納不斷擴張橡膠給當地人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它的大面積、單一化種植也會導致熱帶季節雨林的喪失,引發一系列的生態問題
小象雨林邊緣,就是基諾山在早些年種植的橡膠林。它們在半山坡上整齊排列成行樹幹上是割膠留下的層層傷口。刀口下方,掛著小碗,裡面是白色的粘稠膠液幾百米的路程,空氣乾熱,橡膠林裡的景色也有些單調,與人們印象中的雨林徒步不太一樣。刀三說,真正的雨林與單一的橡膠林區別很大,他希望遊客們能在這一段路程中感受到兩者的區別

基諾山的橡膠樹 © Zhiwei / Greenpeace
穿過橡膠林進入小象雨林,身旁是半人高的蕨類植物和葉片碩大的海芋,花型奇特的老虎鬚隨處可見;頭頂有大片遮蔭,高大的番龍眼、毛荔枝和西南木荷的巨大樹冠向天空伸展,擋住了大部分陽光。
沿著僅容一人透過的溝谷前進,從樹上垂下的粗壯藤本植物和凸出地面的巨大板根時不時就會擋住去路;土壤泥濘潮溼,一不小心就會把鞋留在原地。雨林中的空氣溼潤和清涼,是和橡膠林中既然不同的感受。
小象雨林中的箭根薯(老虎鬚)© Zhiwei / Greenpeace
根據刀三的介紹,其實基諾山並不適合種植橡膠樹,這裡很多地方海拔超過1000米,而800米海拔以上的地區橡膠樹生長慢、長不粗,出膠率較低,而且隨著膠價的走低,很多村民已經不再想割膠。
在當地機構的幫助下,他們正在用恢復森林多樣性的樹苗替代長勢不好的橡膠,開啟修復熱帶雨林的程序。這個過程很漫長,可能需要十幾二十年甚至更久,如果小象雨林在未來不再有形狀,才是它原本的樣子

進入“小象雨林”前的橡膠林 © Zhiwei / Greenpeace
抬頭,認識一下雨林建築師
在曼麼雨林裡,哈尼族嚮導把大用砍刀背敲了敲榕樹的根系,發出悶響。榕樹的氣生根,從細小柔軟,變得粗壯且堅硬如岩石。它們縱橫交錯、相互盤繞著,形成緻密的網狀結構,越收越緊。這之下,被借力攀援而上的樹幹早已沒有了原本的形態,任由其全部讓表面被覆蓋,進而逐漸變得萎縮、中空。

榕樹“絞殺”初期 © Zhiwei / Greenpeace
巨樹鞦韆的繩索摩擦樹皮,發出嘎嘎聲響。當地的專家介紹,與基諾山相比,曼麼雨林是更為原始的溝谷雨林群落,番龍眼、千果欖仁等巨樹比比皆是,有的能長到50米以上的高度。
溝谷雨林可以說是西雙版納整體森林生態系統的根基,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滋養著這裡的大地,孕育著獨特的區域小氣候。

曼麼雨林 © Zhiwei / Greenpeace
雨林是森林生態系統的一種,核心特徵是降水量高、氣候常年溫暖溼潤、植被垂直分層結構複雜,以及生物多樣性豐富。從1950年代初蔡希陶與其考察隊首次在西雙版納發現熱帶雨林特徵植被,到1980年代初吳徵鎰主編的《中國植被》明確將西雙版納列為熱帶季節性雨林這之間,1974年勐臘縣補蚌發現的成片的龍腦香科望天樹提供了重要依據。
望天樹筆直地指向天空,金色果翅環抱著長卵形堅果隨季風盤旋而下,終結了"中國無熱帶雨林"的爭論。 1974年採集的望天樹種子,播種在位於普文的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熱帶林業研究所。

望天樹 © Yan Tu / Greenpeace
望天樹、番龍眼、千果欖仁等,是熱帶雨林的建群種。它們是群落的“建築師”,可以長到幾十米高,形成其他植被之上的“露生層”,直接影響光照、水分和養分迴圈、土壤微生物群落,以及動物棲息地。對比強調數量優勢的優勢種,建群種更強調其對群落結構和功能的決定性影響。種植建群種的區域,5年內生物量積累速度是隨機種植的2.3倍。
建群種的樹冠撐起了雨林的天花板,也促使了雨林露生層以下對陽光和養分的競爭。雨林的生命力就在眼前:高大的喬木長出了巨大的板根用來汲取地表養分,並使自身站的更穩以免頭重腳輕;樹冠和地表是開花結果的最佳空間,然而有一批樹木索性選擇在樹幹上開花結果,看似避免了空間競爭,實則為自己開闢了新的賽道;而對於像蘭花這類矮小的植物,藉助自身輕盈的種子一路乘風而上,紮根在高大植株的枝幹上,開出一片絢爛的空中花園。

樹幹結果 © Zhiwei / Greenpeace

低頭,發現細微之處的智慧
走進關坪鎮的哈尼族村寨空格六隊的集體林,是和曼麼雨林很不一樣的感受。這裡位於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邊緣,周邊都是正在自然恢復過程中的狀態比較良好的熱帶山地雨林次生林。
與原始的溝谷雨林相比,這裡的喬木整體偏矮小,但林下草灌層植物較多,是適宜野生亞洲象活動的棲息地。廣泛的採食活動和巨大的食量,使它們天然地具有調節雨林喬木層次結構和林下植物的更新迭代的生態功能。
當這片土地上的龐然大物行過林間,開闢出象道;被它們採食的竹叢、小喬木和灌木倒下,形成林窗,讓陽光能夠透過樹冠之間的空隙,灑在鬱閉的雨林中由它們開拓出的開闊的地帶;它們甚至可以連根拔起小喬木和下層灌叢,加速小片同生群的演替。這些都為雨林中的透光、通風、分解和碳氮水迴圈,提供了助力,也為林中小型動物的活動,創造了條件。
而亞洲象的糞便裡也正在上演著路邊野餐。白蟻在這裡築巢,對營養豐富的大象糞便進行高效分解,蜣螂也將自己的蟲卵安置在這天然的育幼場所裡……在山腳下的溝谷中,大象踩出的腳印形成了一個個小水坑,幫助林間兩棲動物和靠雨水傳播種子/孢子的植物生存繁衍。
這些龐然大物,就這樣串聯和驅動著林中的蓬勃生機。

開啟路上的象糞觀察是否有白蟻巢穴 © Zhiwei / Greenpeace
森林生態系統,有垂直空間的分割槽佔位,也有共享空間的互惠共生,是個複雜的複合結構——樹木連同居於其中的各類動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空氣以及水等非生物元素一起,賦予了森林生態系統豐富內涵,和更堅韌且長久的生命力。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橡膠、茶葉等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種植,西雙版納地區原本連續的亞洲象棲息地被分割成互不相連的生境孤島,迫使象群進入人類活動區域覓食,發生“人象衝突”。修復亞洲象的棲息地,讓它們更好地在雨林中生存,也成為了西雙版納國家保護區的重要課題。綠色和平與西雙版納州熱帶雨林基金會合作,從2019年起,連續兩年,為當地的亞洲象棲息地恢復專案提供支援。
森林生態系統複雜又精妙,修復的工作也並非易事。要清理外來入侵物種、促進植被自然更新,同時,也要補植亞洲象喜食的本土植物,恢復原生生態系統,並對過密的次生林進行間伐,改善林內光照和通風條件,為雨林的自然演替創造空間。此外,監控和預警亞洲象的活動,減少人象衝突,保證保護區周邊村民的生計,也是必須要考慮的一環。
和基諾山一樣,森林的修復需要漫長的時間,如果資金和政策支援不足,修復工作的長期性和連貫性就會受到影響,修復面積也會受限。在熱鬧的潑水節、逐漸模式化的徒步和美麗的寫真背後,這片北迴歸線上的最後一片綠洲,有著更加複雜也更值得關注的另一面。
山中的雨林、橡膠林,市區的傣族風格建築、星光夜市,都是西雙版納。帶著熱愛雨林的視角,開啟西雙版納的另一面。西雙版納遠不止幾條大同小異的徒步線路,幾張寫真。

西雙版納旅程暫告一段落,大理和香格里拉的故事即將出爐!請鎖定綠色和平行動派”微信公眾號聲東擊西小宇宙主頁,第一時間收聽節目。
你最喜歡西雙版納旅程中的哪個故事或場景?還有什麼想要了解的資訊?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想法,我們將隨機抽選3,送出《森林友好露營手冊》一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