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日早上7點,我在向巴基斯坦政府申請了NOC證明後,帶著一個司機、一位嚮導、加上兩名同事共計五人,乘坐嚮導一輛極其老舊的二手V8蘭德酷路澤,從伊斯蘭堡駛向克什米爾。
NOC是國際事務中用於確認相關方,對特定事項未提出異議的證明檔案,表明我們進入克什米爾地區不是來搞事,就是了解下風土人情,逛逛就走。
這份證明1000塊人民幣一張,我們4箇中國人共花了4000元。
我一直想去克什米爾看一看,是想知道印度與巴基斯坦在這爭來爭去,這地方到底是個啥樣子。
從伊斯蘭堡駛出一個多小時後,汽車從平地駛入山地,開始繞來繞去往上爬坡,山道急彎又多又雜,司機開得很快,我這個平時從不暈車、健身健出大胸肌的湖南壯漢,坐久了都覺得噁心難受,幾次差點吐出來。
這段路特別像從西昌市區出發,駛向大涼山那段山路,不過因為巴基斯坦基建不能跟中國比,大涼山海拔也低於克什米爾,把這段路的難度乘以二,大概就是跑克什米爾山路的感受。

當地山路,硬化鋪裝過,也不算差
伊斯蘭堡平均海拔五六百米,而克什米爾平均海拔高達4000米,北部海拔超6000米,3500米的跨度,不把人晃暈才不正常。
等我們在大山溝溝裡跌跌撞撞開了三個多小時,正式進入克什米爾地界後,當地警方在一處邊防站把我們攔下。

我們這處邊防站被攔了下來
對方看到車裡有中國人,覺得去克什米爾太過兇險,哪怕有NOC也不讓我們進入,除非有防彈車才肯放我們進。
但防彈車只有伊斯蘭堡有,還不知道幾時騰得出來,就算騰出來了,至少還要五六個小時才能送到邊防站,我們在跟警方多次溝通後,被迫放棄進入克什米爾。
但還好,我向導手下有名23歲的小哥,就是土生土長克什米爾人,開車返回伊斯蘭堡後,我就把他那個克什米爾小哥摁在沙發上,讓他給我詳詳細細介紹克什米爾的具體情況。

小哥說,因為沒有私家車,對他們來說,克什米爾離伊斯蘭堡非常遠,乘坐公共大巴跑個單程,通常需要9-10個小時,他兩個月才會回家一次,因為這一路交通真的顛死個人。
聽起來好像很遙遠,其實伊斯蘭堡離印控克什米爾也僅僅80公里,離巴控克什米爾也只是稍遠一些,是因為山路崎嶇,才要走這麼長的時間。

巴基斯坦首都離印控克什米爾這麼近,為啥不遷遠一點呢?這麼缺乏戰略縱深,不怕印度軍隊一波流把伊斯蘭堡帶走嗎?
恰恰相反,巴基斯坦是故意選擇把首都放在印控克什米爾附近,要的就是巴版“天子守國門”的效果。
巴基斯坦首都原在卡拉奇,位於巴基斯坦南部沿海,擁有天然良港,1839年英國人已把這裡當成英屬印度的重要港口,把棉花和糧食運出去,又把英國的工業品運進來,1924年就在這兒建國際機場。地理條件好發展又早,卡拉奇對於巴基斯坦,就跟上海對於中國一樣重要。

但巴基斯坦有個天生弱點,他們海軍實力十分十分弱小,遠遠不如印度海軍,卡拉奇時刻暴露在印度海軍的威脅下,為了不被一鍋端,巴基斯坦只能重新選擇新首都。
另外還有個巴基斯坦政府不好意思說的重要原因,卡拉奇屬信德省,這裡有個強大的布托家族,在卡拉奇深耕多年,中央政府搞不定他們。
按理說卡拉奇作為一個國家的首都,信德省會就該另選城市,但布托家族太強勢,卡拉奇居然有中央和省府兩套班子在同時執行,兩邊行政命令常常發生衝突,中央還打不過省裡,中央政府受不了這個鳥氣,只好決定遷都。
剛好北方克什米爾跟印度爭執不休,為了集中軍事力量對付印度,不讓軍隊過於分散,巴基斯坦政府幹脆遷都到了1500公里外的北方,新建一座首都。
為啥要新建首都,不直接選個城市?
那是因為吸取了在卡拉奇的教訓,為了不跟北方豪強謝里夫家族又發生爭執,便直接在拉瓦爾品第郊區新建伊斯蘭堡。
遷都的好處顯而易見,守衛首都要動員巴基斯坦一半的空軍力量,以前要留一半軍力在遙遠的卡拉奇,現在這些軍力可以一邊守首都一邊守克什米爾,1965年夏天第二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就是全憑空軍力量擊潰印度。
這麼多年過去了,印度空軍還是打不過巴基斯坦空軍。
遷都伊斯蘭堡後,卡拉奇因為人口增長失控、信德人莫哈吉爾人普什圖人旁遮普人內耗嚴重、政府財政被抽乾、基建惡化而衰敗,2000萬人口的大城市,2023年GDP僅800億美元,只相當於中國的某座四線城市了。
但從巴中央政府遷都,還要避開和地方大佬的利益衝突,可見巴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太弱,政府形態類似於另一個散裝版穆斯林印度。
巴基斯坦有布托、謝里夫、汗、喬杜裡四大家族,其中來自信德的人民黨布托家族,和來自旁遮普的穆斯林聯盟謝里夫家族,兩大世家長期輪流執政,軍方則在一旁掠陣形成三方制約。
有意思的是,根據我在巴基斯坦的訪談,他們軍方在政治上可能更具備一定的進步性。
2018年,伊姆蘭汗帶領正義運動黨突然殺出來,拿下巴基斯坦最高權力,布托家族和謝里夫家族便放下多年恩怨,聯手痛擊伊姆蘭汗,搞得伊姆蘭汗現在還在吃牢飯,而支援伊姆蘭汗的人不服,近幾年搞出了好幾次全國大遊行。
聽起來伊姆蘭汗相當純潔無辜對不對,但其實各國政治鬥爭都十分複雜,伊姆蘭汗代表的是開伯爾普什圖人的利益(KPK),就是搞軍火到處是手搓仙人的白沙瓦那邊勢力。
2017年伊姆蘭汗把納瓦茲·謝里夫搞下臺,2018年當政後,把中國在巴基斯坦的重要基建專案,絕大部分都強制喊停,也不能說他刻意針對中國,而是他想從這些基建合同找謝里夫的麻煩。
一位在巴基斯坦經商多年的華人告訴我,本來拉合爾在2017年時已經有小几萬華人,全部是國內大公司大國企來這搞專案的,伊姆蘭汗上臺後,這些企業的專案全停,連只差兩個月就竣工的專案都被迫暫時中止,中國人沒活幹,只能陸續離開,拉合爾現在僅僅剩兩千多名華人。
伊姆蘭汗為了搞政治鬥爭,也沒少讓中國難受,肯定談不上純潔無辜。
扯遠了,繼續講克什米爾。
克什米爾小哥說起自己在老家的生活,那是一把鼻涕一把淚,一股苦水裡泡大的傾訴欲撲面而來。
克什米爾其實是青藏高原向帕米爾高原的延伸部分,可以簡單理解為青藏高原西部的一小塊區域。我以前寫《大雪山》時介紹過,4000米是普通人忍受高海拔的分界線,普通人走個路都喘,幹農活時體力消耗更大,山上天氣嚴寒,高海拔也不利於作物生長,所以這種地方壓根不適合人類生存,在這裡討生活的人,都是古代時沒辦法才跑過去的。

圖源:星球科普局
生活在克什米爾地區,就跟生活在中國大涼山,或者川西高原深處的體驗差不多,村民們在高山深谷間整出一些平地,種一些小麥、玉米、蔬菜、水果,再養幾頭牛、十幾二十只羊,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克什米爾村莊通常這個樣子,這張是網圖,不是我現場拍的
這種生活只能維持低端農業水平,醫療、教育、養老、購物、娛樂、就業、交通是通通不存在的,小哥說他們村子裡的年輕人全跑光了,都在伊斯蘭堡打工討生活,出來每個月掙800人民幣,也比爛死在這種村莊裡強。
我說你們把牛羊賣了也是可以換現金的啊,小哥說你想得美,我們那家家都餵牛餵羊,牛羊多就不值錢了,你要運出去賣,一沒交通工具,二是成本高,牛羊就是自己家補充肉奶用的。
高原地區生活對身體損傷大,平均壽命都比外面低很多。
而且一到冬天,克什米爾地區白雪茫茫,會封山三四個月,那三四個月時間手機沒訊號家裡沒電沒網,連有線電話都打不出去,村子就變成了一座大監獄,真正跟外面的世界一刀兩斷,要是生個重病什麼的,就只能眼睜睜等死。
小哥說在克什米爾長大,體驗最深的就是窮,不僅窮,還困,真正又窮又困。
不過克什米爾也不是全是小哥這種生活環境,他們那有個谷地,海拔僅1500米,年降水量1000毫米,有大量湖泊和河流,土地肥沃,能養活大量人口,所以克什米爾地區才搞出1300萬人,主要都住在這個谷地裡。

圖源來自百度
克什米爾谷地在當地的位置,非常像大理在雲南的位置。
這塊谷地目前被印度控制,所以我在巴基斯坦採訪的小哥,他所描述的生活是巴控區的高山生活,不是印控區的谷地生活。
為啥印巴在克什米爾有領土爭端呢?
這不得不又提到那個傷天害理的大英帝國了。
1846年,英國從錫克帝國——這是個僅50年壽命的小帝國,1849年被英國滅亡——手裡買下克什米爾,英國人把它劃入英屬印度的一部分。
1947年印巴分治,蒙巴頓讓各土邦自己決定,是加入印度還是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爾王公是印度教徒,他想加入印度,但當地老百姓80%是穆斯林,他們想加入巴基斯坦。
1947年10月27日,克什米爾王公宣稱併入印度,當地老百姓很生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衝進來搶地盤,印度勢大,搶到2/3的土地和3/4的人口,形成了今天克什米爾的地緣格局。

那這麼容易與世隔絕的地方,巴基斯坦和印度到底在這不死不休地爭啥?
不繞彎子,兩國爭奪克什米爾,最最核心的目的,是為了爭奪水源。
再準確點說,是為了爭奪印度河上游的控制權。

圖源:地圖帝
大家看上圖,印度河貫穿巴基斯坦全境,全國70%的農業灌溉和生活用水、30%的電力供應依賴印度河,其上游水源關係著整個巴基斯坦的生死。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的生死河,一旦斷流,巴基斯坦必然發生大饑荒和內亂。
印度河上游有6條支流,明面上,印度控制拉維河、薩特萊傑河、比亞斯河,巴基斯坦控制傑納布河、傑赫勒姆河、印度河(幹流),但實際上,這6條河的最上游支脈,全被印度控制。

印度還在上游修建薩達爾、曼格拉克等50座大壩,其中五分之一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而且均沒有引水設施,嚴重威脅巴基斯坦的用水和糧食安全。
1960年,印巴雙方簽訂《印度河水條約》,規定印度不能在最上流支脈搞事,要讓水源自由流向巴基斯坦。
但條約歸條約,印度如果真的不顧一切後果要針對巴基斯坦,巴方也只能乾著急。
為了保證用水安全,巴基斯坦就不可以跟印度簽訂和平協議,將克什米爾正式分割。
因為一旦分割,那印控克什米爾就是印度的合法領土,印度在自己領土建水壩或水渠時,巴基斯坦無權干涉。
而如果領土有爭議,印度建水壩或水渠威脅到巴基斯坦水源安全時,巴基斯坦發起的攻擊不算侵略,算是“有爭議區域的軍事行為”。
不分割克什米爾,巴基斯坦才能合理保衛自己的水源。
因為印巴之間無法從法理上確定克什米爾的歸屬,該地處於模糊狀態,連帶中國也只能一直在旁觀望。
1963年中國和巴基斯坦邊界談判,中國在克什米爾北部收回5800平方公里的喀喇崑崙走廊,也就是說克什米爾有15%是屬於中國的,我們通常說印巴在克什米爾怎樣怎樣,其實都忽略了克什米爾中國也有份。

喀喇崑崙走廊是中國跟巴基斯坦唯一的陸路接壤處,如果失去了喀喇崑崙走廊,我們跟巴基斯坦就不是陸上鄰國,對中國的交通、國防意義重大。
中國除了喀喇崑崙走廊,旁邊還有阿克賽欽也緊貼著印控克什米爾,中印這些年發生衝突的加勒萬河谷、班公湖就在這一片區域。

所以克什米爾不僅是印巴兩國間的問題,它明明就是中印巴三國間的問題。
巴基斯坦要在克什米爾守衛他們的水源,印度想控制巴方水源並突入克什米爾以衝上青藏高原,中國則要在這裡防守印度、保衛疆藏安全,更需要這條跟巴基斯坦的陸路通道。
出於各方利益又無法確定邊界,印巴之間又實力均衡,所以克什米爾問題,在未來暫時無解。
————————————–
↓盧克文新書出版,點選選購!
————————————–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
有任何問題或者看更多文章可以聯絡助理:lukewen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