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靠AI致富的人做對了什麼?》

人人都想做風口豬的時代,比AI進化得更快的,是用AI搞錢的新招兒。
前不久,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的“1327個AI美女屠版小紅書”的話題,就讓AI致富之火又在不少人心中死灰復燃。
整個事情,要從一則傳聞說起,某大哥放言,自己用AI工具生成美女照片,在小紅書做矩陣號,系統不但沒有識別出她們是AI人,反而給了一波推流。
更神奇的是,大哥一個人同時管理了1327個賬號,直接統治了小紅書顏值賽道。
這逆天的效率,這驚人的成果,霎時在業內外引起軒然大波。

緊接著,各個AI工具的公關軟文開始滿天飛,有說這位大佬用的AI工具是SD ComfyUI,又有說用的是FLUX……總之無一例外要加上“大佬自稱”幾個大字作為防偽水印。
等各路軟文飛得差不多,又有傳言說,這位哥已經出來道歉,說自己純純吹水呢!
一時之間,咱也分不清大哥是真心道歉還是被請去喝過茶了。
若是真事,平臺工程師們的臉要被打腫;要是假的,只能說AI圈營銷人才還是多。

當然,對咱們圍觀群眾來說,真假不重要,唯一關心的問題是:
普通人入局AI,有沒有路子,能不能賺錢?
對個體戶而言,AI商業化最上道的場景在哪?答案當然是自媒體。
玩自媒體的朋友們都知道,情色與擦邊,是地球人亙古不變的引流捷徑。
早前想走這條野路子的人,紛紛在找“俊男靚女”的問題上被難住,後來有了美顏濾鏡,好歹門檻變低了,但起步仍舊不容易,直到AI工具越來越好用,這條賽道就寬敞起來了。
當一部分阿巴阿巴的年輕人,還在用AI文生圖工具發揮奇思以稱霸愚人節時,比如,讓達斯·維達下鄉看望村民。

圖源網路
又或者是夢一下中國男足捧起大力神杯的奇蹟場面!

△圖源網路
另外一群專注搞錢的年輕人,已經開始用AI美女來掏人兜了!
他們用AI養自媒體號,狂發美女圖片,走情感向內容,同時在抖音、小紅書、影片號三端分發,快速起號。養矩陣號、帶貨、賣號,就是這套商業化的幾大步驟。
在抖音平臺,AI美女賬號瞄準的是下沉市場和中年男性。
作為消費鏈鄙視鏈底端人群,中年男性的不受重視程度有目共睹,但比起與其他品牌和達人扎堆內卷電商高淨值人群,這片市場卻是AI美女的藍海。

於是,當一箇中年男人點開抖音,會發現一批面容姣好,身材傲人的AI美女達人,在螢幕的那邊投來炯炯有神的目光,笑意盈盈地關心你冷了?熱了?渴了?再給你推薦6.99元的打火機。
這些AI美女,有靠顏值的,也有靠情緒價值的,大多以半身形象出鏡,主題總是直戳中年男人的痛點或爽點,例如“為什麼現在很多男人,都選擇了一個人生活?”“一個男人可以愛一個沒有錢的女人很久很久”“如果你把男人晾太久,就算他再愛你也會選擇離開”等等。
雖然是AI美女主播,但並不影響評論區有人送玫瑰,有人抱著搭訕的心思敲下“你好美女”。
上個像這樣把下沉市場的中年男性玩弄於鼓掌的商業模式,還是已經創出一片天的贅婿短劇,那它到底有多大的商業潛力呢?

拿昔日AI美女的代表賬號“小姨妹”來說,立下80後單親媽媽的人設,粉絲量高達110萬,很多媒體扒過它的盈利情況:僅在今年2月,“小姨妹”共釋出118條影片,銷售額在7.5萬-10萬之間,而在去年12月,銷售額則達到25萬-50萬之間。
也就是說,依靠AI的強大生產力,該賬號媒體能釋出大約10條影片,每條影片產值近1000元,且平臺上存在不少這樣的賬號,辛苦選品實拍的底層達播聽完哭暈。
然而,隨著吃螃蟹的人越來越多,這行也開始內捲起來。再去看“小姨妹”賬號,已經轉型做了短劇切片,大概是賣號退場了。

與此同時,小紅書上的AI美女,大多走的是顏值路線和生活方式內容。
賬號整體的精細度和逼真度都遠高於其他平臺,但商業模式大差不差,概因平臺的主要受眾是女性,賬號要吸足女粉,才能賣出好價。

用AI做自媒體,除了矩陣起號賣號之外,還有博主是真用AI來卷內容,隨處可見的鬼畜影片和創意影片,捲到頭部的博主們個個武藝高強,風格自成一派,比如,喜歡把產品和LOGO調到最大的AIGC博主“土豆人”,已成為奢侈品AI廣告的御用合作方。
除了自媒體,野蠻生長的個體戶們,還摸索出了不少用AI賺錢的門路:有自己開發AI工具的,有用AI輔助做跨境電商的,有用AI做設計圖的,還有用AI“復活”去世親人的…..
聽到這裡是不是很心動,但你先別急。

拿AI矩陣起號來說,聽起來很簡單,看起來也很容易變現,但真相確實如此嗎?
首先,無論是各路賬號鼓吹的AI美女,還是叫賣最多的AI喵喵,目前的變現思路依然初級,大都是養成熟號之後再賣給商家。
它能廣泛存在的原因是,很多平臺對變現功能和權益會設定門檻,比如小紅書蒲公英計劃的門檻是1000粉絲,抖音得1000粉絲才能掛車,商家需要熟號,才能最快解除基本阻礙。
但是用AI養號,內容是很大的短板,依靠美女照片和低質內容轉化來的粉絲,大多商業價值較低,消費力不足,很難為接手的商家帶來實際收益;其次,矩陣起號的風險較高,要時刻防著被平臺打擊風險,一不留神就會被封號;更現實的是,越多人加入,AI起號越內卷,成功率更低。

細想之下,這並非靠AI賺錢的長久之計,只是少部分人先遲到的紅利。
而在網際網路上大肆瘋傳的案例,也不是鳳毛麟角,或者是割韭菜的營銷手段,
畢竟,迄今為止,AI商業化最早也最成功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無它,唯賣課爾。春節水暖鴨先知,風口來了先賣課!堪稱是萬年長青的致富途徑。
這套變現方式,以“課程+社群運營”為載體,資源方負責投流,課程主理方負責運營和銷售轉化,課程內容方負責具體指導,智慧財產權方享有分賬,四方協力做大做強。

AI最火的兩個話題:課程&搞錢
更重要的,只要社群運營起來了,還可以客群資源包轉賣,今天還在搞AI培訓,明天就喜提web3成長課,換個割法罷了。 
這套方法屢試不爽,還要歸功於當代年輕人普遍有風口焦慮,生怕自己錯失任何一條財富快車道,由此衍生的知識焦慮,為市場培養了一茬又一茬鮮嫩的韭菜。
尤其是那些已經爛熟於人心的箴言:“你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基於新知識應用而形成的‘AI經濟差距’會逐漸擴大。”
而賣課機構或者賣課博主,通常會打造1到2個成功樣板,來不斷地對潛在受眾們洗腦,不走心的可能是直接P圖或者挪用其他賬號的資料,以此來為自己的課程背書。

一邊是日漸加深的恐慌與焦慮,一邊是近在眼前的財富誘惑,韭菜們只能靠怒砸9.9元,99元,999元,甚至9999元來平衡心態。
有多少人因此搞到錢不清楚,開啟黑貓投訴搜尋“AI帶貨”、“AI起號”等關鍵詞,控訴的聲音還真不少。
割韭菜的手法和套路極為常見,但是架不住上頭的人們前赴後繼地掉坑。
毋庸置疑,掌握AI工具對於年輕人來說確實很重要,它意味著生產力的提升,意味著與時代發展同頻,但聽信某些機構的營銷,試圖買幾節AI課程來快速搞錢,實是異想天開。

在資訊爆炸、知識氾濫的時代,利用搜索引擎,動動小手,現成的課程就擺在眼前,整合好的課程能順手就掛鹹魚轉賣,省下來的課程費還攢起來做第一桶金。
等等,真要學會了,拜託少整點AI美女和AI俊男。
設計/視覺:Lvv
東北雨姐的停更,養活了一眾“雨家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