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枳為橙
來源: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
最近,央視熱播新劇《玫瑰的故事》在全網刷屏了,相關話題屢次登上熱搜,各平臺熱度都極高。
這部根據作家亦舒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講述了黃亦玫從青春時期,到初入職場,再到結婚生子,最後又結束婚姻重新開始,這二十年間的人生歷程。
關於感情的取捨,人生的選擇,還是女性的成長,以及婚姻的現實,都在這部劇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有人說,這部劇可以稱作是“婚姻避坑指南”,深深映證了:結婚遇到錯的人,生活會有多麼天翻地覆的變化。
劉亦菲飾演的黃亦玫,出生於書香世家,從小在藝術上就有著過人的天賦,性格灑脫,對待生活和事業都有著明確的追求和規劃,一路走來,不斷向上生長。
然而因為走進了一段錯誤的婚姻,為了家庭數次妥協,之後又屢遭丈夫貶低打擊,還被長期控制,生活一度陷入了深淵。
劇中劉亦菲說的一句話,驚醒了很多人:
“愛情很重要,但人不能只有愛情,否則它就會反過來消耗你。”
同理。走進一段婚姻,不能只看感情深淺,也不能全憑一腔熱情,否則就容易埋下隱患。
結婚,是人生大事。選對伴侶,選對家庭,一輩子幸福延綿。
選錯伴侶,找錯家庭,一輩子不得安生。
為人父母最大的責任,就是幫孩子把好人生的每一道關。
請告訴孩子,結婚,千萬別找這3種家庭,否則悔恨終生。
“門不當戶不對”的家庭:
頻率不同,遲早散場
自媒體作者拾遺曾提到過一個觀點:
在結婚這件事上,人都要經歷四次考驗:
第一次,是跟對方結婚;
第二次,是跟對方的生活觀念結婚;
第三次,是跟對方的父母以及背後的家庭結婚;
第四次,是跟他所有的社會關係結婚。
感情好不好,取決於兩個人的性格磨合、彼此付出,以及良心上的權衡。
婚姻能否美滿幸福,往往離不開柴米油鹽的籌劃,生活習慣的差異,雙方父母的觀念,家庭相處的模式等影響。
兩個家庭背景、經濟條件、成長環境相當的人,住在一個屋簷下,相處通常會更融洽一些,也更容易去理解對方的言行舉止和習慣。
若是步入婚姻的男女雙方,成長過程中接觸的環境差異太大,原生家庭的條件也截然相反,就容易引發各種衝突。
《玫瑰的故事》中,黃亦玫自從和方協文結婚後,生活水平急轉直下,兩個人之間的分歧也漸漸顯現。
儘管方協文婚後開了公司,事業扶搖直上,經濟條件一天比一天好,可還是掩蓋不了他們夫妻二人離心的事實。
黃亦玫從小就生活在錦衣玉食的環境中,在父母和哥哥的悉心呵護下長大。
她不僅天生麗質,還性格開朗,一路走來備受愛慕,活得自信且從容。
而方協文出身於普通家庭,家境也不太好,憑著自身努力考上了好大學,遇見黃亦玫之後便一見鍾情,費盡心思想要接近對方。
可是他也深知彼此之間的差距有多大,所以一直以來都在用盡辦法證明自己的優點,即便如此,還是難以消除內心的自卑。
尤其是在他們結婚後,夫妻雙方截然相反的價值觀念,讓兩人發生了無數次的爭吵。
黃亦玫明明有著出眾的工作能力,事業上有自己的追求,可方協文卻三番五次以“懷孕”、“照顧孩子”為由,自作主張幫妻子辭掉了工作、拒掉了合適的工作機會。
黃亦玫在路邊買束花,會被方母指責亂花錢,她想外出散散步,也會被限制自由。
生產的時候,黃亦玫痛得大汗淋漓,醫生要求在無痛分娩通知單上簽字,可方協文和母親卻以“對孩子不好”為由,堅決不同意打麻藥。
有了女兒後,夫妻二人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天差地別。
方協文偶爾在家照顧一次孩子,僅僅是看到女兒不小心打碎了雞蛋,就大發雷霆、斥責不停。
平日裡,黃亦玫不僅會耐心地教導女兒生活常識,還會鍛鍊女兒自理能力,但目睹這一切的方協文卻滿臉不耐煩,表示孩子這麼小教這些有什麼用。
早在黃亦玫第一次帶方協文回家見父母時,黃父的評價就已經預示了二人的結局:這樣說話辦事過於滴水不漏的人,大機率是在偽裝。
久而久之,黃亦玫在長期的忍耐中痛苦不堪,而方協文也在生活的洗禮下露出了真面目,這段婚姻徹底走向終點。
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就像《流金歲月》中朱鎖鎖說的那樣:
“那個家庭背景處於劣勢的人,心態會不平衡,因為自知高攀,所以為了自尊心,就會處處想辦法打壓對方。”
頻率不同的兩個人,從一開始就不在一個起跑線,將來也難以走到一條路上。
在家境懸殊的情況下,人的認知往往也是不對等的,即使拼盡全力雙方也無法保持同樣的節奏。
三觀的衝突,經歷的不同,習慣的差異,溝通的困難,生活的壓力,都是挑戰婚姻穩定性的利器。
一地雞毛堆積起來,都會成為壓倒駱駝的稻草,遲早會壓垮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兩人,推動彼此走向分道揚鑣的結局。
亦舒講得很對:
“何必勉強與道不同者做朋友,陽關道、獨木橋,陌路相逢,客客氣氣已經足夠。”
朋友如此,夫妻關係亦是如此。
頻率不同,不必同行;差異太大,無需強求。
永遠記住:好的婚姻,一定是勢均力敵、層次相等的,唯有靈魂相似的人,才能攜手走到白頭。


在結婚這件事上,人都要經歷四次考驗:
第一次,是跟對方結婚;
第二次,是跟對方的生活觀念結婚;
第三次,是跟對方的父母以及背後的家庭結婚;
第四次,是跟他所有的社會關係結婚。


親人關係失和的家庭:
矛盾重重,人心不聚
如何判斷一個人適不適合結婚?
《圓桌派》有一期,心理學家李玫瑾說的一句話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當你想判斷要不要跟一個人結婚,那你先來問自己一個問題,就是你希望你的孩子繼承對方身上的哪一種品質。”
而伴侶待人時的溫柔和尊重,處世時的善良和勇敢,做事時的上進和靠譜,解決問題時的情緒穩定、心態樂觀等。
這些能力和品性,才是真正決定婚姻是否幸福的內在關鍵因素。
仔細想想,塑造一個人成為何種性格的源頭,就是家庭。
看劇的時候,不少人在看到黃亦玫和方協文結婚後,生活越來越糟,於是便感慨:
“如果當初玫瑰堅持和初戀莊國棟走下去,最終日子一定不會過得這麼爛……..”
有位網友的評論一針見血:人啊,永遠不要去美化沒走的那條路。
雖然莊國棟也曾真心對待玫瑰,但他的性格中隱藏的問題,處理問題的態度,即便當下忍耐,也終將成為兩人感情中的荊棘。
莊國棟在成長的過程中,一步步見證了父母從吵架到分居,最終鬧到離婚的結局。
他的父母相處起來劍拔弩張、互不退讓,潛移默化地也影響了他看待感情和婚姻的方式。
父親面對問題習慣性逃避、推卸責任,所以他在和玫瑰交往時,也時常會在言語上打壓對方,敷衍式解決,實在逃不掉了就冷暴力。
母親對待感情不夠專一,頻繁更換伴侶,令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也難以穩定下來。

德萊塞曾說:
“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溫柔,沒有東西比它更優美,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於把一家人的天性培養得堅強、正直。”
反之,一個在爭吵聲中度日、遇事愛指責的家庭,人心很難聚在一起,一句話都會引來無盡風雨。
結婚之後,走進這樣的家庭,小心翼翼地生活,夫妻的關係也很容易僵化。
作家楊絳和錢鍾書的婚姻,充滿著體諒、包容和理解,一家人在一起總是洋溢著笑容。
在這樣溫馨家庭氛圍中長大的錢瑗,常常直言,慶幸自己生在一個相親相愛的家庭,也表示很感謝爸媽,讓她收穫了太多幸福。
後來錢瑗成家後,也學會了溫柔待人,將自己的小家經營的井井有條,生活地幸福自在。
一個家庭中,彼此關係和睦,相處舒心愉悅,幸福感便會加倍,諸事都會順遂。
和情緒穩定、善解人意的伴侶相伴餘生,在一個填滿歡笑聲的屋簷下生活,再難的日子都有光亮。
告訴孩子,結婚找物件,看對方父母的相處方式,就能看到他待人的態度以及往後一家人相處的溫度。
一家人和和氣氣,心境始終保持平和,笑容總能掛在臉上,往後自會擁有滿滿的福氣。


精於算計挑剔的家庭:
勾心鬥角,是非不斷
董宇輝在直播中談到一個很深刻的看法:
“我身邊有很多人聰明,精於算計,工於心計,但是顯得永遠差了點運氣。我們以為他是少了運氣,其實不是,他是少了一些宅心仁厚和人情世故。”
兒媳懷孕的時候,她裝模作樣體貼照顧了一段時間,最後得知生的是個女孩時,立馬態度大轉變。
吃穿用度,她都責備小兩口亂花錢,還時常告誡兒子,養女兒不用太精細。
平日裡,怨兒媳,怨親家,怨柴米油鹽貴,怨婆媳關係難,她什麼都會抱怨,除了反省自身。
玫瑰的爸媽來上海看望女兒,她會立馬提醒自己兒子,親家一定是在圖謀自家房子。
她會刻薄地教兒子:“人家是大學教授,咱們可算計不過,賺多少錢千萬別告訴你媳婦。”
明知兒媳聽不懂方言,便多次故意在家裡和兒子用方言交流,以此方便說兒媳的壞話,導致玫瑰情緒崩潰。
而且她還多次在兒子面前抱怨兒媳“難伺候”,挑撥小倆口的關係。
在這樣的環境下,婆媳之間彷彿每天都在勾心鬥角,夫妻之間也總是是非不斷。
這段婚姻最終走向破裂,少不了婆婆日復一日的推波助瀾,也離不開方家人精於算計的煽風點火。

選擇伴侶,是人這一輩子,唯一一次親自選擇家人的機會。
選錯了人,一步錯,將會步步錯;邁錯了步子,終會有撞不完的南牆。
陳道明和妻子杜憲的婚姻,被很多人稱作“羨慕的生活”。
他們兩人相識時,陳道明還是一個不知名的龍套演員,而杜憲已經在事業上小有成就。
那段無人問津的歲月裡,是杜憲堅定地站在陳道明身邊,給了他堅持下去的信心。
後來陳道明在演藝圈有了一定成就,也沒有計較過二人身份地位的變化,更從未計算過彼此付出的得失。
有人說杜憲能嫁給他是拯救了一個銀河系,他卻表示:
“只能說是她的偉大,不是我的光榮。我什麼都不是的時候,杜憲看上我,說明我的太太一點都不功利。第一,她不以學識判人;第二,她不以金錢判人;第三,她不以地位判人。這不是偉大,是什麼?”
夫妻二人,不計算得失,不挑剔對方,當1+1的結果大於2時,自會抵禦更多風浪。
家人相處,彼此懂擔當,不離也不棄,有商有量,日子終會越過越興旺。
能和一個品性端正、為人厚道的人相守一生,內心才能永駐安寧。

▽
莎士比亞說:
“選到一個稱心如意的配偶,就能百年諧和,幸福無窮。草率的婚姻,少美滿。”
婚姻大事上,選擇對的人,避開錯誤的家庭,往後每一天才能過得順心。
點個“在看”,與君共勉!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