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規則,高效協作:產品經理的必讀實戰手冊

在職場中,跨部門協作常常因為部門間的流程差異和溝通成本而變得低效。然而,真正的高效協作往往需要打破固有規則,主動為他人創造價值。本文透過一個真實案例,展示了產品負責人小藍如何透過“善變”的決策,將複雜的業務邏輯封裝成統一介面,簡化對接流程,從而提升協作效率並贏得團隊的讚譽。
———— / BEGIN / ————
在跨部門協作中,我們常常陷入這樣的困境:每個部門都固守自己的流程和規則,導致對接過程繁瑣低效。
但最近一次跨部門對接中,產品負責人小藍的一個”善變”決定,卻讓整個對接過程收穫了五星好評。
這個轉變背後,折射出一個深刻的職場真理:真正的高效協作,不在於固守規則,而在於主動打破邊界。
一起看看小藍如何從“善變”到“人見人愛”的吧~

案例背景

1. 對症下藥:產品整體解決方案

1)需求場景問題:
因內部下單/外部下單的部分下單埠未接入審批流,客戶在月底對賬時,出現不明訂單費用。
2)產品策略:
對於所有內部人員、外部使用者下單的環節,增加訂單審批流,審批透過的訂單費用才納入賬單。
3)業務目標:
確保月底對賬訂單款項明確無誤,提升對賬效率,避免客訴。

2. 相關方介紹

1)產品負責人:小藍,負責訂單審批
2)協作方:小藍的上游
  • 小張,負責內部人員下單A模組,已接入審批流;
  • 小明,負責內部人員下單B模組,未接入審批流;
  • 小亮,負責內部人員下單C模組,未接入審批流;
  • 小王,負責外部使用者下單D模組,已接入審批流程;
  • 小李,負責外部使用者下單E模組,未接入審批流;

3. 技術解決方案

1)內部下單人員:在【訂單需稽核?】校驗環節,需判斷4個條件(a+b+c+d);
2)外部使用者下單:在【訂單需稽核?】校驗環節,需判斷3個條件(b+c+d);
3)要校驗【訂單需稽核?】,涉及條件判斷,需呼叫現成的介面
  • 條件a:需呼叫內部系統模組的介面1,已有無需開發
  • 條件b:需呼叫內部系統模組的介面2,已有無需開發
  • 條件c:需呼叫內部系統模組的介面3,已有無需開發
  • 條件d:需呼叫外部系統模組(小藍)的介面,需改造新開發

技術方案對接

1. 首次對齊技術方案

各內/外部下單端接入方,找小藍確認審批流,討論如何對接。
因已有1個內部和1個外部下單接入了審批流,小藍依照已有的接入流程,熟練地向各產品同學介紹業務流程,告知大家需要依據內/外部下單,分別做3~4個條件判斷,每個判斷都需要呼叫不同的介面,告知介面的提供方是誰。
小藍提供條件c的介面定義的入參、出參後,其中1個接入方小亮提問:“我們只需要呼叫這1個介面就可以了吧?”
小藍複述對接的流程:“不是的,需校驗3~4個條件判斷,涉及3~4個介面的呼叫。”
小亮回覆:“好吧,我一直以為是隻需要呼叫1個介面,就可以了。按現在的方式,那就是要我們後端自己封裝一個介面,再給到我們前端對接。”
結束溝通後,小藍再三琢磨和小亮的對話,陷入了沉思:
小藍腦海裡回想起小明、小亮多次約會溝通對接流程和技術實現方案。其中的溝通成本和對接成本太高了。
同一件事,需要講解多次,讓接入方熟悉流程,特別是需要很熟悉多個校驗邏輯,才能確保對接順暢。
小藍受到小亮的啟發,產生3個疑惑點:
  1. 這個封裝介面的動作,是不是可以由我這邊統一處理好,再提供給內/外部下單端呢?
  2. 這樣是不是省掉了多方各自開發的工作量,以及降低對接時各方對業務理解的成本?
  3. 這樣可以提升跨部門協作對接的順暢度?
小藍和開發同學進行一番討論,確認統一由本模組提供封裝好的介面是可行的。
才過了一個週末,小藍就“善變”了!!

2. 第二次技術方案溝通

最終技術方案:小藍按內部下單、外部下單場景,各封裝1個介面,介面包含需判斷的多個條件,各下單端按場景選用介面接入即可;
1)介面1包含條件:a+b+c+d
2)介面2包含條件:b+c+d
小藍將最終的技術方案結論同步給小明、小亮、小李後,得到了如下回應:
從大家的反饋可知小藍做對了。誰不喜歡和省事、高效的協作方對接呢!!

從“善變”到“人見人愛”,

小藍做對了什麼?

小藍的”善變”並非一時興起,而是基於對協作痛點的深刻洞察。她發現,每個對接方都需要重複理解複雜的業務邏輯,呼叫多個介面,這種重複勞動不僅浪費時間,還容易出錯。
於是,她主動打破部門邊界,將複雜的校驗邏輯封裝成統一介面,為對接方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這種轉變,本質上是一種服務意識的覺醒。
這種服務意識帶來了顯著的效率提升。對接方不再需要深入理解複雜的業務邏輯,只需呼叫一個介面就能獲得【訂單需稽核?】的結果。這種簡化不僅提高了對接效率,還降低了出錯機率。
更重要的是,這種轉變改變了協作的底層邏輯:從”各自為政”到”主動服務”,從”規則導向”到”結果導向”。
小藍的做法啟示我們:
在職場協作中,真正的專業不是固守規則,而是主動思考如何為他人創造價值。這種服務意識不僅能提升協作效率,更能贏得同事的信任和好評。
當我們放下部門邊界,以服務者的姿態思考問題時,就能發現更多提升效率的機會,成為團隊中”人見人愛”的協作夥伴。

如何打破跨部門協作邊界,

提升對接效率?

1. 洞察協作痛點

1)識別重複勞動:小藍髮現每個對接方都需要重複理解複雜的業務邏輯並呼叫多個介面,這種重複勞動不僅浪費時間,還容易出錯。
2)分析低效原因:明確協作中的低效環節,如資訊重複傳遞、多介面呼叫、複雜的業務邏輯等。

2. 打破部門邊界

1)主動跨部門溝通:小藍主動打破部門邊界,將複雜的校驗邏輯封裝成統一介面,為對接方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2)建立跨部門合作機制:透過跨部門會議、聯合專案組等方式,促進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
3)共享資源與知識:建立共享文件、知識庫等,方便不同部門獲取所需資訊,減少重複勞動。

3. 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1)封裝複雜邏輯:將複雜的業務邏輯封裝成統一介面,簡化對接流程。
2)簡化對接流程:對接方只需呼叫一個介面即可獲得【訂單需稽核?】的結果,無需深入理解複雜的業務邏輯。
3)降低出錯機率:透過封裝和簡化,減少因複雜流程導致的錯誤。

4. 轉變協作邏輯

1)從“各自為政”到“主動服務”:改變協作模式,從被動等待需求到主動提供服務。
2)從“規則導向”到“結果導向”:關注最終結果而非單純遵循規則,以結果為導向最佳化協作流程。

5. 培養服務意識

1)以服務者姿態思考:主動思考如何為他人創造價值,而非僅僅固守本部門的規則。
2)贏得信任與好評:透過服務意識提升協作效率,贏得同事的信任和好評。
3)發現更多效率提升機會:以服務者的姿態思考問題,能夠發現更多最佳化協作的機會。

6. 持續最佳化協作流程

1)定期評估協作效率:透過定期回顧和評估,發現協作中的新問題並及時最佳化。
2)引入新技術與工具:利用自動化工具、數字化平臺等提升協作效率。
3)建立反饋機制:建立反饋渠道,及時收集對接方的意見和建議,持續改進協作流程。
透過以上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跨部門對接效率,打破部門邊界,成為團隊中“人見人愛”的協作夥伴。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娜是產品經理,作者:Nana 。原標題:高效協作的秘訣:從“善變”到“人見人愛”!!

相關文章